饕餮之徒應該是對所有與“吃”有關的亭兒都不放過的。記得那天看了篇有關“吃”的文章,說是中國的吃是大寫意的,不由得讓人想起了河南人比臉盆還大的飯碗,陜西人吃羊肉泡饃的身架,還有東北人燉肉的那口大鍋,確實都夠寫意的。

其實不論是寫意還是工筆,講究的都是一個味道。咱中國的飯食呢,還要再多加個色和香,尤其是咱普通百姓吃的那個家常菜更是這樣。其實滿漢全席、宮廷菜肴是最講究這些的,御廚們潛心鉆研色、香、味根本不用考慮成本的問題,如此這般的廚師給個什么封號,弄個什么級別,又有什么呢?真正能做出百姓菜肴的就在百姓中。要說那些有級別的廚師會做百姓家常菜,真應了那句話:都拉出去斃了,肯定有冤枉的,隔一個斃一個,肯定有漏網的。所以我認為真正的饕餮之徒一般都尋覓在榜上無名的地方。
我認識一個會說中國話的洋人,具體干什么的不知道,反正我出國的時候給我當過翻譯,那些個洋人都奉他為中國通。“中國通”整天帶我們這吃那吃的,我說我想吃這兒的土特產,他就帶著我去了一地界,我一看這哪是百姓家常菜呀,門口赫然掛著倆皇家標志呢。倒是一個倫敦的胡同串子帶我去的那個小餐館有點特色,火腿的味道不錯,是經過他們自己加過工的,價錢也公道,好象是啤酒最便宜。要說在吃的方面,讓洋人掙了咱中國人的錢,我真覺得冤,你說在國外也就是一糊弄肚子的地方,可到了咱這兒就改叫酒吧了,那價錢特別是酒錢,嚇得你都不敢提喝酒的事。更可氣的是那些扛著酒吧大旗,賺咱同胞錢的“漢奸們”,不就是一歐洲的二葷鋪子嗎,你瞎整什么這“吧”那“吧”的呀?!
得!咱還是別埋汰同胞了。就說那“中國通”吧,上中國來了,我帶他進了一個最普通不過的小餐館,就兩菜,暈了!一個勁兒問怎么做的,我跟廚師都特莊重地告訴他,這是手藝不能告訴你。其實就是一盤而醋溜土豆絲和西檸煎軟雞,他說怎么也想不到土豆還能這么吃。我說你開眼吧,中國菜深著呢,哪天有功夫我帶你吃小吃去,那菜叫地方特色呢。“中國通”問我什么是小吃?我想了想說了一句話啊,他矛塞頓開,小吃就是下午茶!
能想象嗎?坐在一仿古的太師椅上,拿著中英文對照的小本,不,大本!英文是DOUZHI中文是下午開胃茶,英文是JIAOQUAN,中文是死面面包圈,英文是NAIYOUZHAGAO,中文是油炸起司餡餅,得,甭多嘍、再加上幾樣,門檻子就得蹋破嘍,要是再給門上的牌子加個霓虹燈上面寫著:北京特色下午茶吧,估計那老板不是正數美圓就是數英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