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歲末,在中國的南海上打撈的一艘宋代沉船吸引了全世界人們的眼球,這艘被命名為“南海1號”的沉船,其中到底隱蔽著什么奧秘呢?
偶然機會發現沉船
20世紀B0年代初,英國海洋探測公司2名隊員在荷蘭海亭博物館的一份舊報上發現:一真9東印度公司輪船載著6箱白銀,385.5噸細錠,在中國陽江的南海海域發生海難,最后沉入海底,具體位置不詳。
之后,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向中國文物局提出打撈沉船的申請。中國方面決定和英國公司合作打撈,指定廣州救撈局參與。在1987年的一天,聲納儀器測到水下有“東西”,為了節約成本,英國人把1噸多重的抓斗放到海里去抓,結果“一爪子”下去,就抓上來百余件精品文物,雖然所有瓷器都成了碎片,但英國人興奮不已,他們仿佛已經看到了沉船內的大批寶物,做好了大干一場的準備。為了防止類似當年莫高窟的悲劇重演,中國方面中斷了與英國的合作,而這艘沉船也被命名為“南海1號”。

1989年,中日決定聯合打撈“南海1號”,盡管英國研究專家曾于1987年標記了沉船位置,但由于水下勘探技術限制,沒有找到沉船的主體位置。合作持續了5天后,日方因“打撈耗資巨大,獲利難以確定”為由不再繼續合作打撈。
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意識到,任何考古上的國際“合作”都有一個“投入”和“產出”的“算計”在內,而要真正保護文物,“南海1號”必須“中國撈”。
2001年,水下考古隊得到國家財政部資金支持,“南海1號”打撈重新啟動,自此每年都對古船進行小規模試掘,打撈出金、銀、銅、鐵、瓷類文物4000多件,多數都是罕見的甚至絕無僅有的文物珍品。船上數量最多的瓷器,有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窯系及龍泉窯系的高質量精品,絕大多數文物完好無損。
打撈絕招
為了完整打撈這艘沉船,我們的專家們想出了很多絕招。
絕招一:沉箱入水包裹古船
為“南海1號”量身定做了超大沉井,重達530噸,長36米,寬15米,高12米。四壁采用封閉式雙壁空心鋼結構燒焊而成,俯視像碩大的“回”字,雙壁之間用角鋼和槽鋼連接,壁厚達1.2米。
沉箱分上,下兩段,下沉箱高5米,底部設計為向內收縮的斜角,像刀刃一樣,方便沉箱插入海底淤泥。真正罩住“南海1號”的是上沉箱,上、下沉箱在水底分離后,裝著古沉船的上沉箱將包裹著“南海1號”出水。
絕招二:穿低梁如“水下穿針”
沉井壓到位后,挖掉沉井四周的泥沙,然后開始穿底梁工作,上沉井的底部預留了26對方孔,26根底梁從中橫穿而過。每根底粱重6噸,要在20米深的水下——穿過 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上沉井底部已經預留了水下拉合千斤頂的連接受力點和牽引限位連接受力點。底梁在千斤頂的作用下慢慢穿過沉井。一天最多只能穿引一根底粱,全部完成需要36天,底粱的穿引直接決定整個工程的成敗。
絕招三:“華夭龍”吊臂全回轉
“南海1號”在水中的重量達2800噸,水面重量達4800噸,沒有相應的起重設備,根本無法開工。因此,被譽為亞洲第一吊的4000噸全回轉起重船“華天龍”應運而生。
“華天龍”的核心部分是全回轉吊機,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將兩種傳統回轉吊機結構相結合的模式 能穩穩當當地吊起4000多噸的重物進行360度回轉。也正是這一核心技術使得在打撈“南海1號”時,保證裝載“南海1號”的沉箱在起吊過程中避免搖晃,最大限度地防止里面文物出現損失。
遇上5級風和較大海浪,一般的船只就要停止海上作業。“華天龍在7級風。2.5米浪高的環境下仍可照常作業。
絕招四:氣囊助浮還可做軌道
起吊“南海1號”前,將未充氣的氣囊分別均勻地安裝在沉箱的四周。準備起吊時,將氣囊充足氣,產生巨大的浮力,伴隨著“華天龍”的起吊一起將沉箱移到下潛入水的半潛駁船上。
氣囊還有另一個妙用,就是將重達3500多噸的沉箱移進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南海1號”出水后,將沿著氣囊鋪成的360米長的軌道“進宮”。氣囊要比鋼軌柔軟得多,相對穩定,這樣就避免了沉箱中“南海1號”的損傷。
獨一無:的“水晶宮”
“南海1號”的新家——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有一個很夢幻的名字——“水晶宮”。
博物館造價達1.50億元,整個建筑面向大海,由五個互為關聯的橢圓形“艙體”組成,最大的“艙體”就是專門保存“南海1號的”水晶宮。這種保護和陳列方案,在全世界考古類主題博物館中前所未有。
“南海1號”八宮后,南面的墻體將用混凝土灌注封起,形成一個四周密封的艙體,然后用兩個月做保濕防腐處理,沉箱里裝著“南海1號”以及水和淤泥,只要沉箱里的水分不流失,就不需要立即將水晶宮灌滿水。為了保證“南海1號”及船上的寶物不因環境改變發生干裂等變化,將定時給沉箱洗海水浴。
到時人們可以通過“水晶宮”的透明墻壁,可以看見水下考古人員潛水發掘打撈文物的示范表演。
值得期待的四大文明景象再現
“南海1號”21日終于重見天日,并于2B日被順利送入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作為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南海1號”上保存的6萬至8萬件文物讓世人充滿期待。
這些文物及沉船本身蘊涵了什么樣的考古信息?據有關專家介紹,“南海1號”的出水,至少能向人們再現南宋時期人類文明的四大景象。
再現宋朝瓷都繁華
據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介紹,根據初探,“南海1號”上最多的文物品種是瓷器。而已經出水的瓷器大部分是產自浙江、龍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鎮等南宋幾大名窯,品種超過30種。這些瓷器造型獨特,工藝精美,絕大多數文物完好無損,多數可定為國家一級、二級文物。專家表示,“南海1號”上已經出水的瓷器,囊括了史料所記載的大部分品種。可以說,“南海1號”上的瓷器是宋朝繁華瓷都的一個縮影,這些瓷器將為研究宋朝瓷器提供珍貴的實物材料。
再現來人日常生活
除了瓷器外“南海1號”也出水了金鐲、腰帶、漆盒、銅鏡等飾物和生活器物,各種生活用品給人們留下巨大的研究和想像空間。掀開了800多年前古人生活的神秘面紗。
再現宋代造船術
“南海1號”位于海面下20多米深處,被2米多厚的淤泥所覆蓋,雖然歷經800多年的海水侵蝕,但古船船體仍然保存完好,整艘船沒有側、沒有翻,而是端坐在海底,船體木質還比較堅硬。
“南海1號”保存較為完整,出水后將為破解宋代造船術,航海術等提供很多依據。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盛景
史料記載,從兩漢時期甚至更早時期開始,我國中原及沿海地區商販就把陶瓷、布匹、絲綢等商品裝船、從福建、廣東等地的港口出發,遠航到印度,再轉運埃及,羅馬等地 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南海1號”船頭朝向西南240度專家由此判斷 當時這艘古船可能正赴西亞或者中東地區進行海外貿易,這也應該是在由泉州、廣州港經廣東西部沿海駛向東南亞乃至印度,西亞地區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上。
專家認為,對“南海1號”進行發掘和研究,可以復原和填補與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密切相關的一段歷史空白。與近代中國文化史上的兩次重大發現——“甲骨”“敦煌”帶來甲骨學、敦煌學的產生一樣,“南海1號”出水后也可能帶來“海上絲綢之路學”的興起。
據考古學家說:對“南海1號”進行文字需至少需要5至10年時間,屆時,“南海1號”沉箱才能完全打開,向世人展示古船的真容,也只有到那時,“南海1號”古船的秘密才能一一揭開。
編輯 汪 鵬
相關鏈接
“南淘1號”大事記
·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時,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撈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認為可能與海上絲路有關,引起世界矚目,該船被命名為“南海1號”。
·2000年考古部門對“南海1號”正式展開調查。
·2001年4月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聯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水下考古專業隊員共12人,搜尋和定位沉船遺址。
·2002年3月至5月間水下考古隊再度下水,對海底沉船進行細挖掘、細打撈,打撈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廣東省文化廳召開《“南海1號”整體打撈方案》專家論證會。
·2003年11月廣東省副省長雷于藍主持召開會議,規劃、立項“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項目。
·2004年3月廣東省發改委同意籌措資金,在陽江市海陵島十里銀灘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2005年12月28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開工興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隊前往沉船海域開展打撈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
·2007年12月21日。“南海1號”打撈出水。
·2007年12月28日,“南海1號”順利入住為他專門修建的水晶宮——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