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11時30分,在北京首都機場有著一次握手,這不是一次普通意義上的握手,而是中美兩國領導人的第一次握手,它震撼了世界,它標志著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開始。
上世紀60年代末,美國總統尼克松入主白宮后想通過改善中美關系 開展“均勢外交”,增強美國對抗蘇聯的力量,并調整其亞洲政策,多次作出尋求“與中共改善關系”的姿態。70年代初,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從調整中、美、蘇大三角關系的外交戰略需要出發,通過請美國作家斯諾傳話、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等方式,發出愿與美方接觸,爭取打開中美關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在中美雙方的溝通和共同努力下,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七天的歷史性訪問。訪問期間,尼克松總統會見了毛澤東主席,并同周恩來總理進行了會談。雙方就國際形勢和中美關系等問題交換了意見著重討論了印支問題和臺灣問題,2月28日,中美雙方經過反復磋商,終于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又稱《上海公報》)。
聯合公報在闡明雙方對重大國際問題的各自看法和立場,承認中美兩國的社會制度和對外政策有著本質區別后,強調指出雙方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
中方在《聯合公報》中重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臺灣撤走;中國政府反對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臺灣獨立“和鼓吹”臺灣地位未定,的活動。
美方則表示:它認識到在海峽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并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關心。并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
尼克松的訪華和《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標志著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開始,為以后中美關系的進一步改善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相關歷史
乒乓外交:
1971年3月20日至4月7日,第三十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日本名古屋舉行。比賽期間,中美運動員進行了友好接觸,中方決定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美國則愉快接受邀請,周恩來總理接見了美國乒乓球隊,并請美國客人轉達中國人民對美國人民的問候,這次民間交流,打開了隔絕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門,被國際輿論譽為“乒乓外交”。此舉對中美關系的突破產生了重大影響,被譽為“小球推動大球”。
基辛格秘密訪華:
1971年4月27日,中國通過巴基斯坦渠道照會美國,稱愿意正式接待美國總統,以改善兩國關系。美國迅速回應,并決定派遣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作為特使,先期來北京會談。隨后基辛格以“了解情況”的名義出訪南亞各國和法國巴黎,在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的幫助下,借口肚子疼擺脫客人和媒體注意,乘坐備好的專機悄悄飛往北京,7月9日凌晨4時30分,基辛格一行抵達北京,周恩來派葉劍英等人到機場迎接,從9日到11日,周總理同基辛格進行了六次會談,并商定下尼克松總統來華訪問的具體日期。基辛格的秘密訪華,為美國總統來華訪問鋪平了道路,為兩國關系正常化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