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盡管驢在中國常被以“蠢”字形容,多用于貶義,但在很多西方國家,驢卻被當作勤勤懇懇的象征予以贊美,因此我們把在職場中辛勤耕耘的人們也譽為“驢”。而本欄目就是從職場中“驢”的視角,以寓言體的形式,幽默詼諧地揭示職場百態,點擊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一些核心問題。歡迎企業一線人力資源工作者供稿。
有一個農夫,隨著其農場生意的逐步紅火,意識到靠原有的幾頭驢已經不能很好地完成耕地任務了,于是決定招兵買“驢”。
最初他到當地的“驢力”市場上擺了個招聘展臺,但只收到一些非常一般的“驢歷”,連值得約見面談的都沒幾個。于是,農夫收了展臺,找了一個專門做獵頭的朋友,委托他幫自己找一些知名的英驢。
一開始,獵頭也推薦了一些,但都沒能入農夫的法眼。直到有一天,獵頭興沖沖地打電話告訴農夫,他已經聯系上了業內最知名的英驢——“果老驢”,這綽號的意思是說這位英驢的耐力好,善長途跋涉,且行走速度很快,有點像八仙中張果老的坐騎。農夫聽了喜出望外,馬上安排約見,并當場拍板決定把“果老驢”引進農場,且支付了很高的報酬——一天十個玉米棒子。
“果老驢”感到農夫很賞識自己,決定在農場大干一場。剛到農場,正好趕上耕地最繁忙的時候,原有的“驢手”不夠,于是農夫就讓“果老驢”和另外一位“驢頭”組成一副犁耕地,但兩驢根本配合不到一起,“果老驢”走得飛快,“驢頭”根本跟不上,耕出的地不是七扭八歪,就是深淺不一。開始的時候,農夫還以為“果老驢”不了解情況,但連續一周下來,情況還是沒有改善,農夫就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判斷了:是不是“果老驢”徒有虛名呢?又過了一周,情況仍然沒有改善,并且“驢頭”已經開始抱怨,幾次到農夫那里要求調整搭檔。農夫無奈,只好把“果老驢”從耕地的崗位調整下來,讓他自己去拉車。農夫心想,“和別的驢配合不好,自己拉車總該可以了吧?”
接下來的事情非常出乎農夫的意料。“果老驢”自己拉車還真賣力,但仍然走得飛快,一次是把車上的糧食顛簸丟了,又一次居然把車輪子跑了下來。農夫無奈,只好把“果老驢”又從拉車的崗位上調整了下來,連續幾天也沒給“果老驢”安排活。“每天給他十個玉米棒子,總不該讓他白吃飯吧。”農夫郁悶一陣子后,決定讓“果老驢”去拉磨。
有了上兩次失敗的經歷,“果老驢”格外珍惜這次拉磨的機會,但腳力快的老毛病卻沒有改,沒幾天就把磙子拉了下來。農夫氣得“胖揍”了他一頓。后來,隔三差五,只要“果老驢”犯了毛病,農夫就揍他。這招還真管用,沒多久,“果老驢”真的把腳力快的毛病改了,慢條斯理地拉起磨來。農夫不再揍他,也很少關注他,甚至感覺把他遺忘了。
突然有一天,農夫在收割莊稼的時候傷了手,血流不止,必須馬上趕到鎮上的衛生所去。這時候他想起了腳力快的“呆老驢”,但當他坐上驢背以后,驢并不往前走,而是原地轉圈,農夫非常生氣,狠狠地抽了幾鞭子,可越抽,“果老驢”越是原地轉圈。無奈,農夫只得下來,雇了一輛出租車飛馳鎮上。
幾天后,農夫傷愈回到了農場,同時領回來一個人,這個人給了農夫幾個銅板,牽著“果老驢”向屠宰場走去……管理啟示
“企業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幾乎是所有老板的共識。但自己的企業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從外面引進的人才和自己目前的團隊成員能否有效配合?引進的人才真正發揮他們的所長了嗎?這些問題可能正是一些老板經常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