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簡單到復雜,從直接外搬到中西結合,中國的管理軟件在被選擇中逐漸走向完善。然而,企業的謹慎選擇也讓管理軟件的競爭變得激烈而浮夸。2008年經濟危機,企業以成本壓縮應對。競爭帶來的生存壓力,讓管理軟件再次面臨挑戰!
適者生存,不斷完善功能,不斷貼近企業需求,將是未來管理軟件不斷前行的方向。
發展路在何方
中國管理軟件的發展歷程可謂艱辛:從最初的會計電算化到獨立的財務軟件,再發展到MRPII和ERP軟件,經過各家軟件廠商勵精圖治,以及已經應用或即將應用管理軟件的企業的努力和推動,中國的管理軟件市場終于出現了繁榮景象。
當前的管理軟件市場用如火如荼來形容亦不為過,不但廠商眾多,理念層出不窮,而且軟件的種類也如漫天星斗不能盡述。但是,表面的繁榮并不能掩蓋迅速發展過程中的不足和疑問。
企業在如此豐富的選擇面前,絲毫沒有感到欣喜和輕松。管理軟件的投入大、風險高、實施難、維護復雜和升級痛苦等問題,都讓企業在啟動信息化和選擇管理軟件時顧慮重重,甚至裹足不前。企業的保守加大了軟件廠商的銷售難度,爭取客戶變成了“蜀道難”。為了把潛在顧客變成客戶,軟件供廠商更是不惜明折暗扣、過度承諾,從而進一步加大了企業實施過程的風險因素,提高了失敗率。而負面的案例又成為爭取新客戶的絆腳石,于是軟件廠商又不得不加大折扣并承諾更多,從而陷入新一輪的惡性循環。
面對良莠不齊的管理軟件市場,企業變得謹慎,廠商變得激進,軟件變得脆弱,前景變得模糊。
管理軟件的生存與發展,究竟路在何方?
適者方能生存
“適者生存”——進化論的要義所在,同時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聽上去似乎有些寬泛和不切實際,但針對管理軟件的發展歷史和趨勢卻恰如其分。
國內管理軟件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再回到簡單的曲折歷程。
最初的會計電算化和獨立的財務軟件,不僅設計和功能簡單、應用范圍單一,而且能解決的也只是企業中最簡單的問題,對企業的貢獻不大,僅僅是替代了傳統的手工操作,還談不上管理。到了MRPII和ERP時期,軟件開始變得復雜,出現了企業管理的概念,但也僅僅只是照搬國外的管理經驗,沒有考慮國內企業的實際情況和薄弱的管理基礎,片面追求“大而全”。這種形式上的復雜造成了“不上ERP是等死,上了ERP是找死”的尷尬局面。
進入21世紀,國內的軟件廠商開始意識到東西方文化的差別,由復雜重歸簡潔,從適應企業真正的需要出發,不再照搬國外的經驗,從片面追求“大而全”轉向了專業化的縱深發展,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深耕細作,為企業客戶提供更專業、更實用的軟件產品和服務。這一轉變促成了近幾年軟件市場的紅火和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高潮。
經過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復雜到精細的發展歷程,那些滿足了用戶需求、順應了市場趨勢的管理軟件慢慢發展起來,印證了“適者生存”這一樸素的道理。
需求決定趨勢
發展的原始動力是需求。管理軟件近年的迅猛發展正是由國內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剛性需求所決定的,沒有用戶的需求也就談不上管理軟件的發展。
想要看清管理軟件的發展趨勢,必須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分析用戶需求的變化,制定適當的應對策略。在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管理軟件廠商們只有滿足了用戶,才能讓股東滿意。
那么,當今企業最需要什么樣的管理軟件?哪些方面最為企業所關注?
實用性強的軟件
目前,經濟發展的趨勢放緩,各大企業紛紛削減開支準備“過冬”,而IT預算是最先被削減的成本之一。由于預算縮減,盡管CIO手里的銀子沒有以前多,卻要面對老板比以往更苛刻的要求,既要控制投入,又要迅速見效,還要利于維護,實在巧婦難為。
因此,那些華而不實的“概念型”軟件風光不再,而那些經過了長期的時間考驗和有著豐富典型案例的管理軟件則更受歡迎。企業在軟件選型時越來越務實,他們更關心是否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IT上的投入是否能帶來明顯的效益,而不再像以前那樣過分關心軟件的理念是否新穎,技術是否先進,或宣傳是否強大。
適應性強的軟件
同樣迫于經濟壓力,企業在購買管理軟件之前更加謹慎。以前那種“先上了再說”的想法不再流行,企業開始對IT投入斤斤計較。這種心理情有可原,一方面,沒有誰愿意眼睜睜地看著重金購入的軟件因用者寥寥而被打入冷宮;另—方面,企業所處的環境瞬息萬變,管理變革已經成為常態,應變能力差的軟件開始淡出人們的視野,因為沒有誰愿意為隨時隨地可能發生的變更而支付大筆的升級費用。
因此,具備較強適應性和靈活性的軟件開始大受歡迎。這些軟件允許企業通過簡單的參數配置和模塊替換,對軟件進行微調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需要,這就降低了軟件升級的費用負擔,延長了管理軟件的生命周期,也為企業減少了使用和維護系統的大筆開銷,成為CIO眼中的寵兒。
親和力強的軟件
經過多年的發展,多數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已經初具規模,不同時期購買的管理軟件各具特色,雖然技術和平臺可能已經落后,但它們是企業發展的功臣,支持并且保存了大量的業務數據,形成了企業重要的知識資產,是企業不可割裂的歷史,對于企業今后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企業在投入使用新的管理軟件之前,必須充分認識到新軟件與現有軟件之間的共享和協作,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平臺兼容、軟件互通、數據交換和歷史數據共享的問題,新的系統不管功能多么強大,也不可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不管操作多么簡便,都無法獲得用戶的歡心,因為它不具備足夠的“親和力”。強行割斷企業的歷史將無法帶給人們安全感和歸屬感。
軟件之外的實施能力
管理軟件,三分看軟件,七分看管理。真正能為企業帶來價值的不只是軟件本身,而是軟件當中體現的管理思想、軟件實施時的流程再造及使用中的管理創新等一些列行為。說到底,管理軟件只提供了一個工具,使用的效果如何,關鍵還要看企業怎么用。這一點,與軟件廠商的實施能力息息相關。
因此,作為管理軟件的提供商,除了為用戶提供可用的產品外,管理咨詢和實施服務的“軟”能力越來越成為企業選擇管理軟件時著重考慮的因素。在創新不斷、追求效率的今天,片面的技術能力已經不再是打動企業的萬靈藥。軟件背后體現出來的管理思想和實際運用的實力,才是幫助用戶用對、用好和用活管理軟件的關鍵點。
積極應對變化
需求的變化決定了管理軟件的發展趨勢,管理軟件只有滿足了這些變化,才能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空間。
但是變化是逐步發展和循序漸進的,沒有特別明顯的信號,所以管理軟件的發展趨勢一直以來也是緩慢變化并逐漸明朗的。
從管理軟件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許多趨勢已初
露端倪,有些對外界變化敏感的廠商已經對此做出了反應。
軟件的專業化
管理軟件的分類有很多,按照不同的應用領域可以分為:金融、制造、快銷等;按照不同的軟件功能可以分為:MRP、ERP、CRM、KM、SCM及HRM等;按照不同的企業規模可以分為:大、中、小型企業軟件等。
軟件的專業化國內企業正處于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行業分工越來越明確,行業特點越來越清晰,對信息化的需求越來越理性。在這樣的形勢下,管理軟件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獨特性,要么提供獨特的產品,專注于某一個行業做深做透;要么利用通用平臺為不同行業提供獨特的解決方案。總之,“千人一面”的管理軟件已經吃不開了,只有為用戶提供適合行業特點的專業化產品才能獲得發展。
實施的專業化軟件能否成功應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軟件廠商和用戶對實施過程的控制和把握。如果不能在實施階段解決用戶在認識和準備上的不足,即使軟件勉強上線也不會取得好的效果,反而會影響其它用戶對該軟件的信心。所以,在專注軟件設計和研發的專業化之外,軟件廠商和用戶還要注意培養專業的實施隊伍。
軟件的兼容性
大多數企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礎,但是由于當時環境和技術偏好等原因,各企業現有的信息化程度和選用的平臺架構各有不同,作為后來者,新上線的軟件系統不可能要求企業把以前的投入全部推倒重來,只能去適應現狀。
跨平臺的兼容性管理軟件要在企業現有的軟硬件平臺上輕松運行,跨操作系統的平臺兼容性是最基本的。不同平臺之間的迅速遷移和兼容,不但能夠擴大軟件的適用范圍,也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多軟件的兼容性除了基礎平臺的兼容,與現有管理軟件之間的兼容也是十分重要的。軟件是各自獨立的,但是企業的管理卻是整合的。只有能夠與其他軟件方便地共享和協作,才能滿足企業掌控全局的管理需要,有效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否則,不同的管理軟件之間相互隔離和孤立的結果,只能是一個個毫無關聯的孤島,令人無奈又無望。
軟件的靈活度
在世界飛速變化的今天,只有變化才是不變的。不但不同企業間存在著個性化的差異,即使是同一家企業,在企業發展的不同時期對管理軟件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尤其是細節上的變化,基本是連續不斷的。
軟件配置的靈活度管理軟件必須適應用戶的個性需求。通過靈活的屬性配置滿足用戶千變萬化的管理需要,以提高軟件的適應能力并降低實施難度,使用戶在發生變化時能夠靈活應對。否則,不但會極大地影響系統實施的速度和效果,也會給企業帶來使用上的風險。
流程變更的靈活度除了用個性化的配置滿足用戶之外,總會有些業務的變化無法僅靠個性化配置來實現,只能借助于軟件功能的變更。對廠商來說,在軟件設計之初即采取具有前瞻性的設計模式,為功能模塊的局部修改和升級預留下空間,就可以從容應對類似的變更需求,而不必大動干戈甚至影響軟件的整體性能。這樣就可以降低軟件升級的難度,延長其生命周期并提升軟件的使用效果,為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
軟件的平臺化
軟件定制曾經是滿足用戶特殊需求的主要手段,企業和廠商卻因此雙雙陷入困境。一方面是軟件無法按時交付,企業望眼欲穿卻遲遲無法用上新系統;另一方面是廠商不斷加大投入,賠本賺吆喝卻總是無法滿足隨時都在變的需求。
軟件的平臺化軟件的平臺化使軟件在適應用戶需求方面更加有的放矢。無論是當下火爆的SOA還是過去流行的OOD,體現的都是軟件平臺化的思想,即把特定的功能模塊當作一個服務或是一個對象,用特定的技術將其封裝起來,在通用的平臺上實現隨意的組合、替換和定制,不再僅僅只是配置幾個屬性,甚至整個流程都可以按需定制。
服務的平臺化除了軟件本身的設置和使用外,與軟件相關的服務也同樣需要平臺化。如何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將是軟件廠商面臨的一大考驗——服務如何平臺化?也許一個開放的知識協同平臺可以幫助廠商改善用戶在尋求支持時的體驗,也使個性化的服務成為可能。比如SaaS(軟件即服務),干脆把軟件當成了服務,用戶只要使用就行了,其他的一切都可以交由廠商來操心。
未來充滿希望
經過這么多年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們的管理軟件已經擺脫了初始階段的懵懂和無知,開始正視自己所面臨的現狀,并積極作出了回應。相信管理軟件能夠持續不斷地、穩步地、健康地發展下去,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本文作者·商蓉蓉方正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術部
lT規劃工程師
聯系方式:shangrr@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