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國兵 戴曉暉
摘要本文從中醫形體學角度認識和理解脊柱骨錯縫,認為脊柱的功能正常是以脾胃為中心,肝、脾、腎三臟功能健旺和筋、肉、骨三者協調統一下共同完成的。提出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五體失養,筋緩肉松,約束固護無力是脊柱骨錯縫的內因。骨錯縫后筋肉脈絡損傷,經絡、經筋的氣血運行障礙而產生相應的癥狀。并從臨床分期,治療原則和分期論治方面提出了見解和看法。
近年來,中醫推拿界興起“整脊”熱,許多推拿醫生都嘗試通過調整脊柱來治療脊柱相關疾病,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普遍感到中醫理論不能對他們的實踐進行足夠的指導。作為一名中醫推拿工作者,我們有必要對中醫的脊柱骨錯縫原理進行重新的學習和認識。
在現代醫學解剖學中,脊柱由椎間關節、韌帶(椎體前緣的前縱韌帶,椎管前壁的后縱韌帶,椎弓間的黃韌帶,脊突上的脊上韌帶,脊間韌帶,橫突間韌帶)和椎間盤連接起采,由附著于脊柱的肌肉負責相關的運動。臨床上脊柱屈度改變、側彎、椎體旋轉等,在X線、CT、MRI上都表現為“骨”這個環節出現問題,整脊療法正是從這個環節人手,通過調整“骨”的失衡,達到解除病痛的目的。而中醫學是怎樣認識這個問題的呢?
1形體學對脊柱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人的形體是由皮、肉、筋、脈、骨五體構成的,在五體系統里,以骨為干,構成人體的支架:以筋為剛,連接約束骨骼,主持運動;以肉為墻,保護組織器官,支持運動;脈行氣血,濡養周身;皮為衛外,抵御外邪。五體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五臟外合于五體,即“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五體系統里,筋、肉、骨三者直接構成運動系統。下面我們從這三者及其相合的肝脾腎三臟的相互關系上來認識脊柱。
1.1脊柱由椎骨連接而成,為骨屬,由腎主之,《素問·五藏生成篇》說:“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故脊柱的正常功能由腎主之,受脾制約。聯系到脊柱,腎主骨,腎精的充足是脊柱運動的基礎,脾主肌肉,肌肉的制約是脊柱穩固的保證。
1.2脊柱由椎骨以筋相連,筋與肝相合。脊柱的穩定和活動正常有賴于宗筋的束骨功能。《素問·痿論》云:“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素問·厥論》亦云:“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故太陰陽明共潤宗筋,脾胃功能健旺是實現其“主潤宗筋”和宗筋“主束骨利機關”功能的有力保證。
1.3脊柱位居人體的中央,是人體的中軸。《素問·金匱真言論》言:“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中央”的疾病,由脾主之,脾氣通于脊,脾的病癥反應在脊柱上。脾能治理調節這個“中央”,《素問·太陰陽明論》謂:“脾者土也,治中央。”脾的“治中央”機制,保證了脊柱位居“中央”而不偏離。而脾的“治中央”機制在脊柱上是通過“俞在脊”和“脾主肌肉”來完成的。
綜上所述,脊柱為骨屬,由腎所主,由脾制約;以筋相連,由宗筋主束骨,利機關,由陽明主潤宗筋;以肉為墻,由脾“治中央”。它們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系統,脊柱的功能正常是在以脾胃為中心,肝、脾、腎三臟功能健旺和筋、肉、骨三者協調統一下共同完成的。
2經絡、經筋與脊柱的關系
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內外上下的通路。經筋是十二經脈連屬于筋肉關節的體系,涵蓋了現代解剖學的肌肉、肌腱、筋膜、腱膜、韌帶、乃至關節囊,椎間盤、骨膜等組織。明確脊柱相關的經絡經筋的循行,結合“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對脊柱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其獨特的意義。
督脈貫脊,別下項,督脈之絡上項。足太陽之脈其直者:從巔人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人循膂;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其支者:從膊內左右下貫胛,挾脊內。足太陽之筋上挾脊上項。足少陰之脈貫脊。足少陰絡脈之別者,外貫腰脊。足少陰之筋循膂內挾脊,上至項,結于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手陽明之筋,支者繞肩胛,挾脊。足陽明之筋上循脅屬脊。足少陽之筋后者結于尻。足太陰之筋內者著于脊。
脊柱的“錯縫”偏移會直接影響到與之相應的經絡、經筋的氣血運行,損傷相關的肌肉筋脈,導致相應的病證。
3脊柱骨錯縫的病因病理
外力損傷或用力不當可直接造成骨錯縫;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阻滯經絡,客于筋脈,筋肉攣急,椎骨失約,而導致骨錯縫;長期不良坐臥習慣和職業性質導致五勞過極(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視傷血、久臥傷氣),筋肉骨氣血損傷,椎骨失約,引起骨錯縫;脾胃虛弱,無以養筋,筋弱弛緩,關節不穩,椎骨失約,而致骨錯縫。在整個發病過程中宗筋的束骨功能失常無疑是造成“骨錯縫”的關鍵。而骨錯縫后,經絡經筋系統及周圍的筋、肉等組織的氣血運行不暢出現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等癥狀,氣滯血瘀結聚有形而形成結節、條索等病理產物。
本病總屬本虛標實,本虛在臟為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五體失養,筋緩肉松,約束固護無力;標實為骨錯縫,以及由此產生的筋肉脈絡損傷,經絡、經筋氣血運行障礙而產生相應的癥狀。
4脊柱骨錯縫的臨床分期
根據骨錯縫的發生發展過程的臨床表現,我們將其分為急性期、緩解期和恢復期。
4.1急性期以骨錯縫處為中心的廣泛性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甚至不能屈伸俯仰,或不可左右視,或肩臂不舉,或胭攣跟腫,或踝厥、足趾不用。
4.2緩解期疼痛局限于骨錯縫局部附近,疼痛減輕,活動時疼痛加重,經絡經筋走行之處出現結節,條索。
4.3恢復期局部酸困不適、倦怠乏力,疲勞則重,結節條索小而堅緊。
5脊柱骨錯縫的治療原則
推拿治療脊柱骨錯縫以放松肌肉,舒筋活絡,調理氣血為先,整復錯位為次。選用督脈、膀胱經之腧穴,以足太陽之經筋所過之后枕部、脊部、下肢部為重點,根據上述三期選用不同的方法,并且對疾病過程中出現的病理反應物施以不同的技法。對經常性、習慣性和單純的脊柱骨錯縫,臨床表現以功能障礙為主,痛點比較局限,腫脹不甚明顯,周圍組織的損傷比較輕微者。治療方法不必拘泥于三期論治,可在放松局部肌肉后直接選用整復手法進行復位。
6脊柱骨錯縫的分期論治
6.1急性期主要是一個氣滯血瘀的表現,治療以行氣活血為主,治療時不要先直接糾正骨錯縫,及點按痛點,而要給瘀血以出路,以放松周圍的筋、肉損傷為重點,從健側到患側,由輕到重,由周圍到中心用攘法、揉法、拿法操作;用一指禪推法,點法、按法取經絡遠端穴位操作;沿經絡、經筋走行方向用推法操作;再用掌振法作用于腫脹局部,促進瘀血消散。最后以遠端搖法松解關節。
6.2緩解期主要是以經氣郁滯,瘀血未盡、錯縫未合為主,治療以行氣活血,理筋整復為法。用攘法、揉法沿經絡、經筋走行方向操作;用一指禪推法,彈撥法,點按法,捋法。重點在經絡、經筋所過之處的腧穴、結節、條索。從周圍到中心,由輕到重操作;再以攘法、按揉法放松局部;選用扳法、背法、牽抖、拔伸等方法整復骨錯縫,最后用推法促進氣血運行。
6.3恢復期主要是氣血虛弱,肝腎不足的表現。治療以益氣養血,補益肝腎為法,揉法沿經絡、經筋走行方向操作,用點按法,一指禪推法,彈撥法,捋法重點在經絡、經筋走行之處的結節,條索上操作,以酸脹為度。點按膈俞、肝俞、脾俞、腎俞以酸脹為度;點按氣海、關元以指下搏動為度;足三里以酸脹感傳至足為佳;橫擦腎俞、命門、腰骶以透熱為度,用推法促進氣血運行。在恢復期,我們建議患者加強身體煅練,比如進行“燕飛”“五點支撐”等專項功能鍛煉以保證后續治療效果。
討論:肌肉是椎體運動的原始動力,是維持脊柱屈度的基礎。雖然臨床上脊柱“骨錯縫”表現在“骨”這個環節出了問題,但除了外力損傷或用力不當導致的單純性椎體紊亂外,大部分都與肌肉韌帶的拉力失衡有關。臨床上治療椎體錯位時,除了單純性椎體紊亂我們可以通過整復手法糾正錯位外,其它類型治療應以調整肌肉拉力平衡,糾正椎體失穩為主,糾正錯位為輔。在這個過程中,并不是說糾正錯位不重要,而是解除肌肉痙攣,增加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軟化修復瘢痕組織,放松代償肌肉,增強相關肌肉力量,加強復位后關節的穩定性是保證整個手法治療效果的關鍵,臨床上我們觀察到某些脊柱曲度改變或脊椎輕度旋轉的病人,通過休息、功能鍛練和改變不良習慣而自行恢復正常。我們雖然依照骨科三期論治做了三期分型,但并不能概括中醫推拿對脊柱骨錯縫認識的全貌,我們希望嘗試用中醫理論建立一個大的原則,借助現代醫學的X線、CT,MRI等手段作為中醫四診的延伸,利用現代醫學解剖學來做疾病的細化定位并指導治療,利用病因病理學知識作為辨證的有益補充。在怎樣利用中醫思想指導推拿臨床,中西醫怎樣結合這條路上,我們和各位同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