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長秀
關鍵詞頭痛推拿治療
頭痛是一種常發生于青少年、中老年的常見病。中醫認為多因風寒濕邪之的入侵,或因為長期憂郁、失眠、情志不舒、血虛、血瘀等引起。患者常因頭痛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進而對生活失去信心。筆者近20年來對280例頭痛患者通過分型論治,進行推拿按摩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其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280例,男性110例。女性170例3年齡最大者74歲,最小者13歲,平均年齡47歲;病程3天者4例,1周者6例,1月者20例,3月者71例,半年者75例,1年者79例,3年者17例,5年者6例,10年者2例;13歲者5例,14~17歲者15例,18~25歲者38例,26~30歲者79例,31~40歲者41例,41~50歲者50例,51~60歲者46例,61~74歲者6例。
2各型臨床癥狀
2.1風寒型頭痛癥見頭痛、眩暈、惡風、畏寒、自汗出。痛時臉部肌肉抽動,怕冷喜熱,得溫痛減,苔薄白。脈浮、弦緊。
2.2痰濕頭痛面頰青黃,默默不喜語,身體沉重,頭痛如裹。心煩欲吐,痰咸。舌苔厚膩,脈弦滑。
2.3肝、胃熱頭痛熱痛,煩躁不安,怕熱喜涼,遇熱疼痛加劇,口干,目赤,大便秘結,尿黃,脈弦數,舌質紅。苔黃。
2.4氣虛頭痛朝重暮輕,勞累后疼痛加劇,呈間隙性,太陽穴處疼痛尤為明顯,疲倦乏力,少氣懶言,不思飲食,舌質淡胖,脈細或虛大無力。
2.5血虛頭痛以前額及眉弓處疼痛為主,午后疼痛明顯,伴見心慌、惡心、嘔吐、眩暈,面色蒼白。舌苔薄白,脈細弱。
3治療
根據各型頭痛,分別采取祛風散寒、利濕化痰、滋陰清熱、補氣養血的原則進行手法按摩治療。1天1次,20天為1個療程,各療程間隔2~3天,一般治療3個療程可痊愈。手法操作:
3.1風寒型
3.1.1患者俯臥,醫者站立頭部用雙手從肩井穴處往下推至肺俞2~5遍,然后揉拿頸部肌肉2~4分鐘,點壓風池、風門、肺俞、風府、大椎各1分鐘,以達祛風散寒、宜泄諸陽、宣肺解表的作用。再用雙手以4次/秒的速度搓擦大椎1分鐘,具有溫經通絡止痛之效。
3.1.2患者坐位,醫者立一側,多指揉拿頸部兩側,并重點揉拿風池穴周圍3~5次。鼻塞者點壓迎香穴半分鐘;流淚者點壓睛明穴半分鐘,然后提拿肩井穴1~3分鐘5面部抽動者點顴髎、頰車各1分鐘,以達疏通經絡之效。
3.2痰濕型
3.2.1患者仰臥,醫者立于頭側,用雙手多指從印堂分推至太陽穴,并點壓太陽穴,如此反復4~8次,然后點壓前頂、百會、頭維、角孫各1分鐘,再用手掌揉壓百會2分鐘,然后手掌放于膻中穴,指間朝向腹部,揉顫1分鐘。能健腦止痛,行氣化痰利濕。
3.2.2患者取坐位,醫者立一側,揉壓三焦俞1分鐘,陰陵泉2~4分鐘,豐隆、厲兌各1分鐘。具有祛痰除濕止痛,健脾理氣降逆的作用。
3.3熱型頭痛
3.3.1患者仰臥,醫者用拇指點、壓、揉前頂半分鐘,百會1~3分鐘(由輕-重=輕),太陽、合谷各1分鐘,承泣半分鐘。以上穴位均用瀉法,可達清熱止痛的目的。然后輕輕揉按頭維1~2分鐘,可疏泄胃經之氣,再揉按行間、太沖、三陰交各1分鐘,能養肝明目。
3.3.2患者坐位,醫者站于一側,揉按肝俞1分鐘,提拿肩井2~3分鐘,可疏肝理氣。
3.4氣虛型頭痛
3.4.1患者俯臥,醫者立于頭側,雙手從大杼穴推到胃俞穴3~5遍,拿揉項部2~4遍,雙手拇指點揉風池穴2分鐘,風府穴1分鐘,肺俞、膈俞、脾俞、胃俞各2分鐘。再用雙手輕揉肺俞到胃俞3分鐘。能補氣健脾,和胃止痛。
3.4.2患者仰臥,醫者用雙手從印堂分推至太陽穴4遍,再用拇指點揉太陽、頭維、印堂、神庭、前頂、角孫各2分鐘,百會3分鐘。然后用大魚際揉按太陽穴1分鐘,用小魚際揉按百會穴3分鐘,再用雙手從神庭穴輕推至耳尖處3遍,點壓中脘、關元、足三里各1分鐘。能補中益氣,寬胸利膈。
3.4.3患者坐位,術者雙手點揉顴口穴半分鐘,多指拿揉頸項2~4分鐘,雙手揉拿肩井2~3分鐘結束。能補虛益氣,提神醒腦。
3.5血虛型頭痛
3.5.1患者俯臥,醫者立于一側,用雙手從肺俞推至大腸俞反復3~5遍,然后再改用揉法重復按摩3~5遍,再點揉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腎俞、三焦俞、大腸俞各1分鐘。能達益氣健脾,通經活絡之效。
3.5.2患者仰臥,雙手從印堂分推至絲竹空1~3遍,再揉壓攢竹、魚腰、絲竹空、瞳子口反復2~4次,然后用大魚際揉壓印堂1分鐘,點神庭、頭維、四神聰、前頂、百會各1分鐘,再用大魚際揉壓百會2分鐘,多指捏拿、梳理頭皮2~4次。揉壓中脘(以揉為主)1分鐘,手掌揉顫氣海1分鐘,揉壓三陰交1分鐘。能滋陰潛陽,養血安神。
3.5.3患者坐位,醫者立于后側,多指拿揉頸項部4~8次,然后按揉風池、肩井、合谷各1分鐘結束。起著舒筋活血止痛的作用。
4治療效果
4.1療效標準痊愈為頭痛消失,1年內未復發者;顯效為頭痛消失,但因過度勞累,季節變化等因素,偶有復發者;無效為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改變。
4.2結果經過3個療程的治療,280例患者中,治愈154例,占55%;有效107例,占38.21%;無效19例,占6.79%,總有效率為93.21%。
5典型病例
陳某,女,39歲,1999年8月來我所就診。自述前額及眉棱骨處疼痛,頸項酸脹痛,常伴頭昏,病程長達3年之久,近來出現精神疲倦,午后癥狀更甚,常每日發作1次,偶爾隔日發作1次,疼痛持續3~4小時。經CT檢查,頭部無異常病變。
中醫辨證診斷為氣血不足的血虛型頭痛,經對證按摩治療,1個療程后,癥狀明顯減輕,經2個療程治療后,基本恢復正常,再作1個療程的鞏固治療癥狀完全消失。隨防1年,未見復發。
6臨床體會
“頭為諸陽之會,髓海之所在”,如六淫之邪上犯巔頂,或久勞致虛,內傷瘀阻經絡,脈絡痹阻,腦失所養而致頭痛。其臨床表現以頭痛為主,伴隨其它各型癥狀,遷延難愈,給患者身體、心理造成極大傷害。醫者應正確辨證論治,對證施術。對煩躁不安,情緒激動的患者,在治療的同時,應做好對病人的思想疏導工作,囑其放松心情,勞逸結合,配合治療,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輕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