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源
摘要目的:觀察以肩六針為主配合夾掌振顫法和拔伸閃抖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治療時間及治療過程中所配合的其它方法。方法:采取以特殊手法按摩為主。配合肩六針(肩前、肩髃、肩髎、膈俞、肩貞、阿是穴)和其它方法(包括外擦藥酒、外敷中藥散劑、口服中藥、輸液用中成藥、西藥內服、穴位注射和封閉、TDP、中頻、超短波、低周波\偏振紅外光的單獨或組合運用等)為輔。結果:在1個療程后治愈者達到60例,約占36%;好轉者98例,約占59%;無效者8例,約占5%。在2個療程后治愈者達到loo例,約占60%;好轉下降至60例,約占36%;無效6例,約占40%。在3個療程后治愈者達到120例,約占70%;好轉下降至43例。約占26%;經過3個療程的治療,其癥狀、體征及功能皆未得到明顯改善者3例,約84%。對于經過2個療程治療后效差患者才部分或全部選擇了其它方法,而最終使絕大多數患者有效。結論:以特殊方法按摩為主,配合肩六針為輔對大多數肩周炎患者有效,且治療時間越長,治愈率越高。對部分效差者配合其它方法綜合治療絕大多數患者皆會取得明顯效果。
肩周炎在中醫診療規范標準稱為“肩痹”,又稱為“凍結肩”、“寒凝肩”、“五十肩”等。臨床以肩部酸、麻、脹、重、痛及肩關節活動受限、強直或活動時疼痛加劇為主要特點。本病的發病以本身退行性改變、慢性勞損、外傷或外傷后活動受限、感染、凍傷、中風后或內分泌失調、代謝紊亂等有關。至1998年1月以來,我科門診共收治了166例肩周炎患者,主要采用自創的夾掌振顫法和拔伸閃抖法為主,配合肩六針為輔,取得較理想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所有患者均來自我院1998年1月-2007年1月的針灸推拿門診,其中女性96例,男性70例;年齡最大者76歲,最小者25歲,平均年齡53歲;病情最長者7年,最短者半個月,平均11個月。
1.2診斷及鑒別診斷所有患者均有較重的肩關節周圍疼痛癥狀,甚則夜不能寐,肩關節活動受限或活動時疼痛加重為主要特征。除急性期肩部周圍軟組織出現腫脹,所有X線一般無特殊表現,對部分癥狀特殊的患者需通過查血沉、抗“O”、類風濕因子、血糖、血尿酸、X線片、頸椎CT或MRI等皆排除了急性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糖尿病并發周圍肌肉及神經、頸椎病、骨結核、骨癌等。
2治療方法
2.1按摩方法
2.1.1準備及一般手法:患者坐位,讓患者身心放松,平穩而緩慢地深長呼吸,雙目微閉,意守肩周。醫者立于患者左側或右側,一手握住患肢的肘部,另一手在肩外側、肩前及肩后部施以滾、揉、捏、拿、點、按、彈、撥頸夾肌、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肱二頭肌、大小圓肌、大小菱形肌、斜方肌、肩胛提肌等,配合作上舉、內收、外展、背伸及旋轉運動。施術者動作速度宜慢,動作幅度宜從小到大,以患者能忍受其施術后所帶來的疼痛為度。時間以10~15分鐘為宜,每日1~2次,其目的以達到放松肌肉、暢通氣血、疏通經絡的目的,同時導引患者意守患處,達到匡復正氣、溫經散寒、祛邪逐瘀的目的。
2.1.2夾掌振顫法:此手法為本人臨床多年按摩治療肩周炎的獨特手法之一。它要求醫者必須具備很深的內功或內力方才有效。其主要手法是醫者屈膝下蹲站于病者患側,自己雙肩與患者坐位時雙肩高低基本一致。將患者上臂放于自己左肩或右肩,然后雙手掌指向上,掌心相對,手指交叉緊緊夾住患者肩部前后,雙手勞宮穴分別相對應于肩前與肩貞穴,然后氣沉丹田,運氣于勞宮開始振顫,感到有一種熱流以勞宮穴噴出,不斷地滲透于患者肩關節內。持續約2~3分鐘后患者即可感到肩關節麻脹、溫暖、舒軟。
2.1.3拔伸閃抖法:此手法為拔伸法和閃抖法的綜合運用。亦為本人摸索治療肩周炎最好手法。它不但要求醫者具備一定的內功,還要求醫者在運用時要身心放松,輕重適度,動作敏捷。具體方法如下:患者坐勢,醫者用雙手握住其腕部,逐漸用力牽拉,囑患者身體向一側傾斜,與牽拉之力對抗,先作上下小幅度、高頻率抖動,在抖動約1分鐘左右時,在患者分散注意力時間說話或其它方式使其注意力轉移),突然加大擺動幅度,讓緊握患者腕關節的手從上斜向外下方突然用力下沉,讓患者上肢得到最大限度的舒展伸長,讓其關節腔及關節突之間有一個最大限度的拉扯,讓關節附著處的肌肉、結締組織、神經、血管等有一個突然的震蕩。此時患者感到被閃抖側的上肢、肩關節甚至頸部、頭部有一種觸電樣麻木的感覺,持續約10~30秒鐘即可消失。此方法目的在于松解粘連、滑利關節、疏通脈絡的作用。
2.2肩六針治療一般針刺治療肩周炎取肩餛、肩前、肩貞,即所謂“肩三針”,配合阿是穴針刺行瀉法并加艾灸,可祛風散寒、疏經通絡。本人結合多年臨床經驗,總結用肩前(腋前皺壁上矍寸)、肩髃(肩平舉前方凹陷中)、肩髎、(肩平舉后凹陷中)、臏俞(腋后皺壁直上,肩胛骨下方凹陷中)、肩貞(腋后皺壁上1寸)、阿是穴(只選最痛的一處)即肩六針。配合循遠取陽陵泉、中平穴(足三里下1寸,系現代新發現治療肩周炎的經驗效穴),針刺或就電針治療,以達到病邪得祛、筋脈舒通、氣血調和、疼痛自止。
2.3其它方法治療對于少數采用按摩加針刺治療效果不佳或很頑固的病例,特別是年歲較老,病程較長者,可加用以下單項或綜合治療的方法。一般可加用外擦藥酒、外敷中藥散劑或用灸法、拔火罐、口服中藥或輸液用中成藥、西藥內服、藥物穴位注射或封閉,TDP照射、中頻、超短波、低周波、偏振紅外光等治療,以最終提高療效或治愈的目的。
3治療結果
運用手法按摩為主,以針刺治療為輔治療肩周炎,大多能取得較好療效。對極少數頑固的病例(以高齡和病程長者居多),加用了其它單項或綜合治療的手法也會逐漸取得療效。在1個療程后治愈者60例,約占36%;好轉者98例,約占59%,無效者8例占5%,在2個療程后治愈者達到100例,約占60%;好轉者60例,約占36%;無效6例,約占4%。在3個療程后治愈者達到120例,約占70%;好轉下降至43例,約占26%;無效3例,約占4%。
4討論
國內報刊關于治療肩周炎的報道很多,方法也很多,但我認為不一定真實。作為醫務工作者是搞科學的人,做學問或寫論文一定要真實可靠,以啟發他人或讓他人借鑒。肩周炎形成可因單一或多種因素而誘發,如:退行性改變、慢性勞損、受冷或受濕,感染、外傷或外傷后活動受限、中風后缺乏主動或被動活動,以及全身免疫、代謝性神經系統等疼痛引起的并發癥。例如退行性變引起關節腔水腫、關節腔老化、韌帶鈣化、滑液粘稠;供血障礙引起關節附著處的神經、韌帶、肌肉的營養不良。外傷近關節處骨質、血管、神經、肌肉、韌帶的直接損傷;外傷后或中風后活動缺乏及局部血液循環不良。全身免疫代謝、神經系統等疾病引起神經營養不良、代謝廢物的累積等。中醫認為一是肝腎精虧、氣血不足、氣虛血行不暢、血虛不能營養筋脈,而致筋脈攣縮;二是風寒濕侵襲,客于血脈,筋脈失養,肢節失用;三是外傷致筋肉受損、瘀血內阻、筋脈失養、拘急不用引起。故在治療上,我本著一要弄清病因,選擇最佳治療方法;二要治病求本,達到治療效果好,避免以后復發;三是對效差者采取綜合治療的手段,以最終達到治療有效目的。這樣既能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少痛苦,又體現了在治療肩周炎這個病種上中醫按摩和針灸為主要治療手段就能取得良好療效的優勢,同時也不否定中西藥物及傳統理療設備在治療這個病種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