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玲
關鍵詞腰椎肩盤突出癥,中央型按摩治療托腿按腰晃伸法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筆者經過十多年臨床摸索和實踐,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并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就“托腿按腰晃伸法”用于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一些體會與大家一起討論,也希望得到同道們的指教。
1一般資料
自1990年起。筆者共收治腰椎間盤突出患者673例,其中確診為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者121例,占18%,發病年齡17~65歲;男性患者86例,占71%,女性患者35例,占29%;發病時間最短3天,最長24年;治療時間最短8天,最長70天。
2 臨床表現及診斷
一般癥狀:本病多發生于青壯年,體力勞動者及有腰部扭傷史者發病率較高。多表現為腰背痛,腰部無力空虛感,站立、咳嗽、噴嚏、大便用力等腹壓升高時腰痛加劇。
典型癥狀:主要表現為馬尾綜合征: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突出物較大時,常壓迫突出平面以下的馬尾神經,早期表現雙側嚴重坐骨神經痛,會陰部麻木,排便,排尿無力,有時坐骨神經痛可交替出現,時左時右,隨后坐骨神經痛消失,而表現雙下肢不完全癱瘓,如不能伸趾或足下垂,同時雙下肢后外側會陰部痛覺消失,大小便功能障礙多表現為急性尿潴溜和排便不能控制。當突出的椎間盤組織突入骶管或腰椎腰骶神經叢的變異刺激神經時可導致骶部痛,
有時也可出現脊髓圓錐綜合征:包括會陰及肛門周圍的皮膚感覺消失,如骶2受累,將有馬鞍區麻木,骨盆出口處有肌肉軟癱,不能自主排便。周圍圓錐綜合癥:當腰4~骶2受壓時臀肌,伸屈膝關節,踝關節和腳的內在肌肉肌力減弱,可表現踝反射和跖反射均缺如,而膝反射則存在或相對較明顯,膀胱和直腸的功能隨意控制經常削弱。
3治療方法
3.1常規手法
3.1.1患者俯臥位,用雙掌在腰部兩側骶棘肌自上而下行施推法、揉法、撥法數遍;用雙拇指或肘壓揉大腸俞、關元俞及腰部痛點。(痛點多位于L4~L5或L5~S1棘間旁1cm)在腰骶部用小魚際或多指滾揉腰骶數遍,用拇指或肘尖按壓骶骨邊緣反應點,揉壓下肢坐骨神經走行路線數遍,點按承扶、殷門、委中、承山、昆侖等。
3.1.2患者側臥位,醫者站其后,用雙拇指或肘尖由內向外撥揉骶棘肌,反復作數遍,揉撥臀部痛點及梨狀肌,沿大腿外側膽經路線,行掌推法及肘滾法,然后用雙拇指撥揉小腿膽經線并點按居髎、環跳、風市、陽陵泉、解溪等。
3.1.3患者仰臥位,雙手拿揉下肢股四頭肌數遍,揉撥小腿足陽明經,按壓足三里,手掌壓放沖門穴。
3.2整復手法
3.2.1托腿按腰晃伸法:病人俯臥。術者用一手掌按壓腰部病變部位,另一前臂托住病人兩下肢股部,將其(托平)離開床面;雙手協調進行晃動、推扒、牽伸、按壓動作,使腰部過伸。
3.2.2推肩扳髖復位法:(略)
4療效觀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療效評定。治愈:腰腿痛消失,能恢復原工作;有效: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本組121例患者中,痊愈74例。占61%;有效29例,占24%;無效18例,占15%,總有效率85%。
5結論及病理分析
根據髓核突出的形態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可分為三型:隆起型:突出物多呈半球狀隆起。表面光滑,占59%。破裂型:突出物不規則,呈碎片狀或菜花樣,常與周圍組織粘連,占34%。游離型:常因纖維環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經破裂處突出,游離到后縱韌帶下并進入椎管,占7%。誘因:腰扭傷,受涼或過勞,無典型誘因的慢性發病,均有腰腿痛病史。突出節:L4~L5例,L3~SL537例,L4-5~S123例。根據上述資料筆者認為:發病時間短,治療得當,單純一個椎間盤突出,屬于隆起型者治療效果最佳,其次是破裂型早期,椎間盤尚未與周圍組織發生粘連。治療4個療程以上或無效者均為已經發生粘連。經CT或MRI檢查確診為游離型者建議手術治療,以防突出物進一步擠壓硬膜囊,馬尾神經損傷加重,托腿按腰晃伸法在治療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本人認為:當下肢被牽拉并左右擺動時,椎間隙略微加大,椎間盤所受的擠壓力相對減小,當下肢被抬高腰部過伸時,椎間隙的前緣被拉寬,后緣變窄,半液體狀的髓核隨之被擠壓向前,具有一定彈性的纖維環隨著髓核的變化也略有向前移動,此時突出物也同時被牽拉回納(主要為隆起型或破裂型尚未發生粘連者),加之后縱韌帶在此過程中對突出物有一個向前的擠壓力,也促進了突出物的回納。
在治療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可有選擇性的采取一些輔助治療方法,例如臥床休息、佩戴腰圍、腰背肌功能鍛煉、牽引、中藥熏蒸等有助于提高療效。愈后及隨訪:多數患者能夠注意腰部保暖,功能鍛煉,充分休息以及定期保健,愈后較好且復發者較少。121例患者中10例復發,均有誘因:腰部扭傷,過勞,乘車顛簸,保健按摩中不恰當的運動手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