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軒蕊
近幾年選題作文已經成為中考作文命題的主流趨勢,2007年中考寧夏卷和吉林卷在采用選題作文模式的基礎上,出現以同卷閱讀材料為作文命題材料,即就“讀”取材的現象,成為一個新的亮點。為什么在選題作文的模式中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種以閱讀題選文為基礎設計作文題目的命題形式對于考生寫作又有哪些益處呢?下面就對這種新的命題形式進行分析。
一、降低選題作文的審題難度
選題作文是指命題者制定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作文題目,讓學生從中任選一個進行寫作的作文考查形式。根據初步統計,全國中考采取選題作文的試卷2005年有33套,2006年有21套,2007年有45套。不少教育研究者都給予選題作文高度評價,認為這種作文模式可以使考生自由地選擇自己更感興趣、更拿手的題目來展示自己的特長和個性,凸顯出命題者對學生人文關懷的命題理念。這也與新課標張揚個性、吐露真情的導向完全一致,所以成為中考命題的“新寵”。但是也有不少教師提出異議,如“選題作文要一一審題,費時費力;要比較權衡,也費時費力”{1},這樣容易使考生眼花繚亂、猶豫不決,白白浪費時間。所以很多教師建議命題者應該選擇難易程度大體相當的試題供考生選擇,應該在題干上保持合適的文字量,以簡潔、明了為宜。
為了保持選題作文的優勢,避免其不足,2007年中考吉林卷對此做出了積極的探索,除繼續采用選題作文外,還設計了直接取材于同卷閱讀文章的作文試題:
以下兩個作文,任選其一。
作文(1)題目:媽媽的手
提示:可寫記敘性、描寫性、抒情性或議論性的文章,也可寫琦君《媽媽的手》(注:閱讀題選文)的讀后感。
作文(2)閱讀下面材料,選擇你感悟最深的一點,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袁隆平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中國人靠占全球8%的耕地面積養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國有了袁隆平。76歲的袁隆平堅持實地研究已有50年。
2007年6月10日,中央電視臺《面對面》欄目以“袁隆平:誰將養活中國”為題,對他進行了專訪。
袁隆平說: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
“做事先做人是我一輩子最深刻的感悟。”
“‘機遇寵愛有準備的人,這句話我很喜歡。”
“我的樂趣在事業上面。”
“坐奔馳車,坐寶馬車,耀武揚威,有什么意思呢?”
“運動是非常重要的。早晨要做操,下午要打球,夏天里要游泳……”
不難發現,吉林卷的選題作文采用了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的組合模式。眾所周知,材料作文最大的難點就在于考生必須先讀懂材料,如果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出現偏差,那么作文的立意就會出現問題,所以對于考生來說,審題尤其審材料是材料作文的關鍵。以吉林卷的作文(2)為例,盡管命題者已經盡可能簡要地介紹了袁隆平的情況,而且高度概括了《面對面》訪談的內容,但是從材料本身來看,篇幅較長而且顯得煩瑣零碎。考生需要全面理解這些材料,仔細琢磨袁隆平的這六句話,比較之后才能選取適合自己寫作的角度和立意進行作文,確實“費時費力”。
因此,為了避免考生在兩個作文題目上都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作文(1)就直接以閱讀題文章《媽媽的手》為作文題目,而且提示考生可以寫這篇文章的讀后感,題干表述也簡潔得多。在試卷結構上,閱讀與作文前后相連,《媽媽的手》作為閱讀題材料出現之后又馬上成為作文題目,對于考生來說,首先在心理上可以起到減壓的作用。因為相對于一個完全陌生的題目,就“讀”取材的作文題目就像一個已經熟識的朋友,這種親切感會使考生之前一直高度緊張的心理情緒得以緩和,從而減輕寫作壓力。
此外,當閱讀題文章的題目成為作文的題目,在閱讀題中為考查學生閱讀能力而設置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考生理解文章的含義,也就是幫助考生理解作文題目。比如《媽媽的手》在閱讀題干中告訴考生“文章記敘了母親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流露出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作者在文中說:‘給長輩做一點點事,不能老是要報酬。請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等等,這些表述雖然是閱讀題目當中的,但是當《媽媽的手》成為作文題目時,這些表述就會成為幫助考生進行立意和選材的重要提示。相對于作文(1)題干只對文體作出提示的表述,考生從閱讀題干中可以獲得更豐富的信息,從而準確而迅速地審題并進行寫作。
可見,就“讀”取材,不僅可以使作文題干簡潔明了,還可以幫助考生減輕寫作的心理壓力,迅速進入寫作狀態。而在選題作文中出現的就“讀”取材,一方面可以節省考生審題的時間,降低審題的難度,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命題者對考生的人文關懷意識,顯得很人性化。
二、創設考場作文的寫作情境
當前中考、高考作文的命題者都非常強調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認為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話可說,有材料可用。不可否認,每位學生都有自己成長的經歷,讓他們抒發對生活的感悟并不難。但并非所有的學生都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感悟,作文不僅需要生活經歷,還是情感作用的結果,所以學生作文需要一定的情境。
那么,在什么情境下才能引起學生的寫作激情呢?也就是說寫作發生的過程需要什么條件和因素呢?鐘嶸在《詩品·序》中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2}可見,所感之“物”是作文發生的重要條件。古人對寫作過程發生的總結對于我們今天考場作文的命題有重要的意義,為了更好地考查出學生的寫作能力,命題者就要幫助考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起寫作欲望,就要設置可以引發考生情感的“物”,就要在試卷的作文命題中創設寫作情境。在這一方面,2007年中考寧夏卷作文題給了我們一些新啟示。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題目一:讀完《對孩子說》(注:試卷中閱讀題文章)一文,你一定有不少的感受和啟發。請你發揮想象或聯想,自選一個角度,自擬題目作文(擴寫、續寫、改寫均可)。
題目二:目光
同樣是材料作文和命題作文的組合模式,寧夏卷的題目并沒有出現大段的材料,就是因為命題者也采用了就“讀”取材的方法。如果說吉林卷作文的就“讀”取材是為了彌補其選題作文中材料作文審題費力的不足,那么寧夏卷以閱讀題文章為作文題材料,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試卷的內部資源,還體現出為考生設置考場作文情境的命題理念。
我們先看寧夏卷的閱讀題文章《對孩子說》,全文以第二人稱“你”為寫作對象,以富有哲理的抒情性語言表達了一個成年人要對孩子說的話,希望孩子懂得關于成長的道理。文章內容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枯燥乏味的自然知識和深奧難懂的人生哲理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而形式上最大的特點在于結構的對話性和開放性,閱讀時就好像在與作者,即“大人”對話,讀者自己就是那個“孩子”,而且文章沒有結尾,非常容易引起讀者的聯想和深思。所以,當《對孩子說》成為作文題的材料,這篇文章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就體現出了新的命題理念——為考生設置考場作文的寫作情境。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物”。因為文章中作者對孩子說的每一段話都是引起考生思考的“物”,這些“物”以詩化的富有哲理的語言文字為載體,深入淺出地表達了作者的“感”。在閱讀題中,考生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這些“物”理解作者的“感”,而在作文題中,則要表達這些“物”給自己帶來的感受和啟發,書寫自己的“感”。材料作文的引述材料都可以看做是“物”,但是如果另選文本,不僅會花費考生審題的時間,而且考生難以對材料進行充分閱讀。而直接選取閱讀題文章“一文兩用”,不僅可以節省閱讀時間,還可以讓考生充分閱讀材料,充分感受這個“物”,從而順利寫作。
“寫作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讓文字以及隱藏的情感能夠觸動自己的情感世界,形成自己的內部語言。”{3}可以說,以閱讀題文章為作文的材料,就是為考生提供引起情感的“物”,讓閱讀文章的文字觸動考生,讓隱藏在這些文字中的情感和思想與考生自己的情感世界和思想空間進行對話。這樣就可以開發考生的情感與思想,從而形成自己內部言語的生成結構。
從形式上來看,這篇文章也的確可以起到激發考生寫作熱情的作用。第二人稱的寫作風格和對話式的文章結構,都會使考生不知不覺地參與到與作者的對話中,閱讀時就好像聆聽尊長的教誨和指引,讀完全文考生或多或少都已經被納入這個“話題”中,一定有話要說。而且文章最后說“我仍然沒有說清楚什么”和“孩子,向自己的河流走去吧……”,作者并沒有蓋棺定論,說了這么多最終還是要孩子自己去體悟,這就為考生的繼續抒寫奠定了基礎。命題者巧妙利用了文章富有張力的形式特點,從而在考場中為考生創設了寫作情境。這也說明,在考場試卷中不是所有的閱讀文章都適合作為寫作材料,就“讀”取材在閱讀題文章的選擇上是有一定要求的。
總之,就“讀”取材這樣的作文命題方式會成為中考作文一種新的命題趨勢。
{1}李杰、周遠喜《2006年中考作文綜述及2007年中考作文走勢預測》,《語文世界》2007.1
{2}呂德申《鐘嶸〈詩品〉校釋》,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3}鄭友霄、章國華《中學寫作教學的困境與對策》,《課程·教材·教法》2006.9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