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名師:郭惠宇
青年教師:盛慶豐 趙杰 張陳 李天梅
郭惠宇:在談到語文教學的艱難時,于漪老師說道:“我們語文學科教學常在歷史與現實、讀和寫、積累與應用、基礎與拓展、課堂與社會等等之間徘徊,找不到恰當的結合點。講基礎,一抓就‘死;想拓展,一放就‘空。我們的視野還不夠開闊,思考還不夠深入,如何讓學生學得又實又活,充分發揮他們學習主體的作用,確實須花大力氣研究、探索。”
追求靈動,正是一種教學形式的表現形態。所謂“靈動”者,就是一種生氣、活力,就是和諧、節奏,事實上,語文教學不僅是認知過程,也是思維發展、情感活動的一個過程。語文教學的諸元素——文本、學生、教師,都離不開思維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因而好的語文課堂是靈活多變的,充滿張力的。任何固定的模式、僵化的流程、刻板的講述都會使語文課變得枯燥索然。
追求靈動的教學藝術,正在于讓課堂充滿生命的綠色,讓課堂成為生命活力的空間。以靈動為核心,教師靈活地教,學生靈活地學;教師教得靈氣灑脫,學生學得輕靈自在。
我們來看一個魯迅小說《藥》的教學片段。
師:剛才同學們在閱讀“老栓買藥”這一情節時,對老栓買藥時的心理、看客們觀殺人場景的描寫以及黑衣人的言行,都分析得不錯。但讀書應再細一點。這一部分中有一句頗有價值的話,不知同學們能否找出來加以品賞?
(發問引出大家的興趣,氣氛隨之熱烈。但幾分鐘后,提出的幾處又被一一否定,教室里出現了短暫的沉默。)
生:老師,是不是這句話:“這給誰治病的呀?”
師(心中暗喜):為什么呢?
生:我以為這句話是對小說開頭情節的說明。因為從中可以看出老栓一大早出門原來是為了買藥,這里從側面作了交代。
生:這是這篇小說第一次出現“藥”字,是不是有點題的作用?
師:再看看它還有什么可挖掘的價值?
生:我覺得這一句話是環境描寫。天還不太亮,人家就知道華老栓是來買藥的,它暗示了這樣一個社會現實:吃“人血饅頭”治癆病在當時比較普遍,不只是華老栓一家如此,換了別人,也會買這種“藥”,愚昧的人多著呢!
師:同樣,在“小栓吃藥”這部分里,也有幾句話值得品味一番,請同學們不要放過。
生:“吃下去罷,——病便好了。”這是一個條件句。把“人血饅頭”當做靈丹妙藥,以為會藥到病除,立竿見影,真是愚昧之極!
生:“睡一會兒,——便好了。”在母親的心里,兒子服“藥”之后,馬上連“病”字都沒了,這種急切的期盼是多么的悲哀啊!
師:可見,一句不經意的話卻有著如此豐富的內涵。民眾的普遍愚昧無知,是魯迅先生著意要暴露的,但這深意卻不露痕跡地表現出來,正是匠心的體現。我們閱讀時,需要細心留意,咀嚼玩賞,不要輕易丟棄文本中的隱含信息。
上面這節小說欣賞課,體現出怎樣的靈動教學藝術,大家可否說說?
張 陳:在小說欣賞中,常常少不了形象、情節、主題等宏觀的文學概念,但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引導學生從細節入手,讓他們學會發現,學會體悟,學會品賞,這是一種突破。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很少注意到這節課中所發掘的閱讀點。
趙杰:正像張老師所說的那樣,這節課教師抓住了這幾處閱讀點,在教學中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學生就可以知道環境描寫還能這樣寫,語言句式中潛藏著人物的內心。品味語言是我們解讀小說的一個有效途徑。這也許就是教學的智慧吧。
盛慶豐:靈動的語文教學就是在不經意處激發靈感,激活智慧。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細微處留心、品賞,尤其是在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話上細心咀嚼:一則可以獲得言外之意,提高對作品的理解能力;二則在大處著眼的前提下,從小處探究,可以豐富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途徑。
李天梅:晚明公安派的袁中道對《金瓶梅》的藝術成就有一句精要的評語:“瑣碎中有無限煙波。”這樣的“煙波”對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敏銳的洞察力、鑒賞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郭惠宇: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在于讀者可以在其靜態的文本內容里不斷地尋求新的視角,發掘活的內涵,得到更多的啟示,因而能常讀常新。但是,這樣的文學欣賞課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趙杰:我很擔心這樣的過于重細節會失大觀。哪些細節值得講,需要教師有一雙“慧眼”,否則,容易陷入無休止的“分析”中。
李天梅:如果教師能給學生一些這類文學欣賞的方法指導,引導學生明白在欣賞文學作品時應該關注哪些細節,我以為這更重要。
郭惠宇:文學作品欣賞,最忌諱在教學時人云亦云,最怕只剩下單調的教學模式和淺薄的解讀,更怕的是沒有了學生和自己。閱讀是個體行為,而文學作品的閱讀更應該凸顯個性。在提倡個性化閱讀的今天,教師要著意培養學生的個體閱讀意識和解讀作品的能力,不僅要有教師的“問”,更應有學生的“問”。讓每個學生獲益是一切語文教學方法的歸宿,靈動的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成為真正的發問者。
盛慶豐:有道理。在教學馮夢龍的“三言”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時,我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發問,而后從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問題在全班來討論、交流,意想不到地出現了以下情形:
生:如果杜十娘心儀的是柳遇春,那會有怎樣的結果?
(問題一出,全班嘩然一片,也令我吃了一驚)
生:這花好月圓的結局很有意思。
生:這好像有點媚俗了。
生:你才子佳人小說看多了吧,真是異想天開,這怎么可能呢?
師:為什么不可能?
生:第一,柳遇春是個監生,有自己的道德準則,對煙花妓女是排斥的;第二,他雖然覺得杜十娘是風塵女子中的另類,但這并不能表明他會娶來做妻;雖然他出鏡少,但能看出他還是一個比較正派、也很仗義的男子。所以這樣的假設是不成立的。
生:為什么不可以?有身份而娶妓納妾的人在古代并不少見。雖然柳遇春一開始對風塵中的人有看法,但后來對杜十娘也是敬佩不已,說她“不以貧窶易心,此乃女中豪杰”;再說,杜十娘對他也深懷欽佩報恩之心。有這樣的感情作基礎,如果馮夢龍寫他倆相愛的故事,我們不還是同樣叫絕嗎?
生:秦淮八艷不也是風塵女子嗎?她們的故事也同樣感人,所以我們不應該戴有色眼鏡。
師:既然一個是仗義男子,一個是女中豪杰,那作者為什么沒有促成這段美好姻緣呢?
生:杜十娘的悲劇就在于她急于跳出火坑,沒想到卻把終身托付給一個性格軟弱、沒有責任感的書生李甲,盡管他也很多情。這樣的安排,百寶箱才顯得格外沉重;這樣的悲劇,才更有震撼力。
生:大團圓不符合作者的寫作意圖。馮夢龍寫“三言”,就是要借一個個的故事來達到警世、醒世和喻世的目的,如果皆大歡喜,難有此效。
趙 杰:這些評說出自學生之口令人叫絕。我以為這樣的場面留給學生的是回味,而留給教師的則是思考: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智慧的靈光,更要激活學生創造性的思維,這應該是語文教學的真諦之一。
張 陳:前面郭老師說的讓學生發“問”,我認為這是對教師發“問”的一種積極回應。
盛慶豐:學生不僅要能“問”,更要會“問”。在學生的許多“問題”中,有些問題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作品的解讀。這當中有一個甄別和梳理的環節,我把這個權利交給了學生,讓他們挑選出最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討。
李天梅:這就是教學中的放和收的權衡。這樣可以做到放而不亂、收而不死。這同樣也是教學中的靈動。
郭惠宇:不錯。《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激發、尋求、提升閱讀者的主體感受和認知深度,也應在“對話”中得以展現。
因此,教師實施靈活的教學方法、體現靈動的教學藝術,更應該在教學中有多方位的探求和實踐。這方面,各位有何體會?
盛慶豐:在教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我以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車轍”和“腳印”來貫串全篇;在教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時,我以“誰揾英雄淚”來進行整體教學,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張 陳:人教版高中課標教材第一冊中,《小狗包弟》是一篇以“十年浩劫”為背景的回憶性散文,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則是以20世紀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大劫難為背景的新聞報道。這些重大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事件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主題——關于生命、關于人性。在教學中,我扣住這樣的主題,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體悟和思考,讓學生在心靈震撼的基礎上有更深層次的追問和反思。
李天梅:靈動的課堂,既是“情感度”的分寸把握,也是對靈活處理文本、適時觸發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和“燃燒點”的教學藝術的體現。教學《巴爾扎克葬詞》,要讓學生感受浪漫主義作家雨果作品的詩意之美和作者對逝者的敬仰之情,可以在誦讀和品味相關的語段后,通過語言形式的變化來獲得。比如下面一段文字經過切分之后,其效果大有不同:
當一個崇高的英靈/莊嚴地走進/另一世界的時候/當一個人/張開他/天才的翅膀/久久/飛翔在群眾的上空/忽而展開/另外的看不見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鄉的時候/我們的心中只能充滿/嚴肅和誠摯
學生從中真正讀出了旨趣,讀出了思想,進而獲得了審美的愉悅。
郭惠宇:靈動的課堂不僅是一次次別樣的發問、發現、重組、整合等,也是一個個情感體驗和陶冶的過程。現在的語文課堂,不少是沒有情感的課堂,表現為:要么是單調瑣碎、繁難枯燥的講解(在文言教學中尤為明顯);要么是淺薄甚至肉麻的煽情(偽抒情),掌聲不斷;要么融多媒體聲像圖于一體,求得表面熱鬧。這實際上早已遠離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是不可取的。
追求靈動的教學藝術,不僅要具有靈活的教學設計,擁有靈巧的教學創造,更需要養成靈性的教學素養,激活靈敏的教學情感,進而形成靈通的教學魅力。唯有此,靈動的課堂才會像一首綺麗的詩,一篇躍動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藝術品,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我們追求閱讀方式的多變,拓展閱讀的容量空間;但教學內容的整合,不是拼湊,不是時髦,不是為了貼上一個美麗的標簽。閱讀的方式不能決定閱讀的質量,閱讀的容量不能決定閱讀的深度。新課程改革鼓勵我們突破窠臼,去尋求更接近教學本質的途徑,教師也因而形成自己靈氣瀟灑的教學個性與風格。
人物簡介
郭惠宇 安徽馬鞍山市第二中學副校長,省特級教師,馬鞍山市中語會副會長,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范教師,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等稱號,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
曾獲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大賽一等獎,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60余篇,參與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史記選讀》《傳記選讀》的編寫,參與并主持多項國家級和省立項課題的實驗研究,多項成果獲省優秀教育科研成果。
盛慶豐 安徽馬鞍山市高中語文學科帶頭人,市導師團導師,馬鞍山二中高級教師,語文教研組長。教育教學教研成績顯著,參加多部教學專著、教材的編寫,發表論文和學習指導文章20余篇。曾獲安徽省高中語文優質課大賽一等獎,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趙 杰 安徽馬鞍山市紅星中學高級教師,市骨干教師。曾獲省高中語文優質課大賽二等獎、市級精品課獎,發表論文10余篇,參與多項省立項課題研究。
張 陳 安徽省教壇新星,馬鞍山市優秀骨干教師,馬鞍山第二中學高級教師。參與三項省級課題研究,12次獲省市論文和科研成果獎,共參與20多部教輔用書和讀本教材的編寫。
李天梅 安徽省馬鞍山安徽工業大學附中高級教師,市骨干教師。撰寫的論文多篇獲獎。參加省級課題“高中語文選修課的研究”,獲省第三屆優秀教育科研成果評比二等獎,主持研究省級課題“高中作文教學系統優化實驗”。與人合作著書有《感受 思考 表現》《求真 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