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能是指貯存在地球內部的可再生熱能,一般集中分布在構造板塊邊緣一帶,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巖漿和放射性物質的衰變。全球地熱能的儲量與資源潛量十分巨大,每年從地球內部傳到地面的熱能相當于100PW·h,但是地熱能的分布相對比較分散,因此開發難度很大。由于地熱能是儲存在地下的,因此不會受到任何天氣狀況的影響,并且地熱資源同時具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所有特點,隨時可以采用,不帶有害物質,
我國主要沉積盆地儲存的地熱能量為736億億千焦耳,相當于標準煤2500億噸。全國地熱可開采資源量為每年68億立方米,所含地熱量為973萬億千焦耳,折合每年3284萬噸標準煤的發電量。
目前,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已初具規模,年利用地熱能為100億千瓦時,并且地熱開發利用量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長。全國已經基本形成以西藏羊八井為代表的地熱發電、以天津和西安為代表的地熱供暖、以東南沿海為代表的療養與旅游和以華北平原為代表的種植和養殖的開發利用格局。
但是,我國地熱在能源結構中占的比例還很小,因此,加快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速度和步伐勢在必行。
土壤源熱泵變風變水量空調系統

項目簡介:該土壤源熱泵系統是利用地熱能作為低位熱源土壤耦合熱泵系統,通過熱交換器,熱泵系統夏季向土壤中釋熱,冬季從土壤中取熱(釋冷),與水源熱泵系統相比,該熱泵系統同樣具備了能效比較高的優點,且運行管理簡單,被稱為21世紀的一項以節能和環保為特征的最具有發展前途的空調和采暖技術,也是國際上空調和制冷行業的前沿課題之一。該系統具有環保、節能、可靠等顯著的優點,是一種理想的“綠色空調”技術。
高地熱利用率農業溫室供熱系統研究

項目簡介:該課題以10000平方米溫室為研究對象,利用地熱井80℃以上的熱水為基本熱源,結合溫室各種特性和環境條件,研究溫室熱負荷計算方法、溫室地熱能蓄熱與太陽能蓄熱結合技術及尾水綜合利用和轉換技術,完成高地熱利用率農業溫室供熱系統研究。該課題建立了溫室微氣候的零維穩態和非穩態數學模型,完成了溫室動態熱負荷計算軟件的研究與開發。該軟件熱負荷預測值與兩個實際溫室相應實測數據基本相符。并對高地熱利用率供熱系統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提出了復合式溫室地熱供熱系統的工藝流程,并進行了技術經濟分析。同時利用天津市華泰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地熱井,進行了地熱高利用率溫室供熱系統示范。
地熱綜合利用

項目簡介:該項目建立以70~75℃地熱熱水為熱源,采用熱水型溴化鋰兩級吸收式制冷機的地熱制冷空調系統,制冷量為100kW,在冷卻水溫度為30℃的條件下,提供為9℃的空調用冷凍水。在冬季該系統為建筑物提供采暖;建立以60~65℃地熱熱水為熱源的地熱干燥裝置,日干燥農副產品為500kg;地熱制冷或地熱干燥排放的約50~60℃的地熱水用于洗浴、溫泉泳池的熱水;利用洗浴和溫泉排放的約30℃的熱水為熱源,建立養殖池,養殖適合的魚類,如甲魚等;利用魚池熱水,保持魚池周圍土地的溫度,種植適合于旅游環境的熱帶觀賞性植物和花草。該項目對我國調整能源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城鎮化戰略等有重要的意義。
地熱源熱泵采暖空調系統技術經濟分析
項目簡介:地源熱泵空調系統是一種以地熱作為熱源的熱泵空調技術,其工作原理是依靠消耗少量的電力驅動壓縮機完成制冷循環,利用土壤溫度相對穩定的特點,通過深埋土壤的管路系統進行熱量交換,夏天向大地釋放熱量,冬天向大地吸收熱量,從而實現室內制冷或供暖的要求,由于系統采取了特殊的換熱方式,在消除熱島效應(夏季)及“冷島”效應方面,以及在利用可再生能源(土壤蓄放熱量)方面,都具有普通空調系統不可比擬的優點。
地熱制冷空調與地源熱泵
項目簡介:該系統以>70℃的地下熱水為動力,以溴化鋰-水為工質,輸出7~9℃的冷凍水,用于室內空調,機組的電耗只有制冷機組輸出功率的3%,地熱水經過制冷機后的溫度降到約60℃,經過換熱,可為用戶提供約55℃的生活熱水。同時該系統利用廣泛存在于地球淺表層的地能(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在采暖季節作為熱泵運行的熱源,在夏季制冷空調時
淺層地能源開發利用技術
項目簡介:該項技術主要借助于地熱泵通過封閉的或開放的特殊地下循環系統,在冬季把地層中的熱量提取出來,供給予室內取暖;在夏季把室內的熱量取出來,送回地層中,使室內制冷。通過消耗1KW的電能,同時可以獲得4KW以上的熱量或冷能。該項技術的特點主要是封閉式的地下循環系統,克服了開放式循環系統的不足,如不污染地下水,適用于無地下水區,地下循環系統壽命長,維護費低等。該技術可廣泛應用于任何地區,為學校辦公樓、醫院、賓館、飯店、超市、幼兒園、別墅和居民區等提供中央空調系統,并同時提供生活熱水,其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地熱中高溫熱泵節能示范系統
項目簡介:該項目通過充分利用不同工質熱力學性質的差異,將兩種或幾種工質組合起來(混合工質由二元或多元組成,分為共沸混合物和非共沸混合物),互相取長補短,作為熱泵工質。混合工質可以改善熱力循環,提高循環效率,同時可以擴大溫度區域,能較好地滿足中高溫熱泵的要求。該項目在研究階段分別建立了兩套示范系統,根據用戶要求的溫度范圍,完成了適用較大范圍(40~80℃)混合工質的篩選與研究,使熱泵系統的供水溫度可達70℃,系統的COP超過3.0。目前已建成幾個規模大小不等的工程,例如德州兩座小別墅的供暖供冷的熱泵工程,山東濱州油田某工廠的熱泵供熱工程等。
地熱利用新技術研究
項目簡介:該項目主要綜合了對地熱供熱系統設備及現代化管理運行方式的研究。該項新技術研究具有較高的工程實用性,有很好的利用和推廣價值,該項目采用變頻調速控制系統,能節約地熱資源,用電量與未使用變頻調速裝置比可節電57%,節地熱水27%、單位采暖面積運行費可下降15%。該項目研制的旋流式除砂器的現場采樣分析表明,地熱水中含砂量為0.8mg/l。自動監測系統能直接反映運行狀態的參數井提供累計參數。其軟件的思路、結構和接口均具有可移植性。該項目在國內地熱采暖系統中首次將線性極化技術應用于地熱現場進行腐蝕研究,實現瞬時腐蝕速度的監測。
黑龍江省林甸縣深層地熱資源普查

項目簡介:該項目利用重、磁、電、地震、構造地質、水文地質等綜合確定井位。采用懸掛式圓孔過濾器,空襲率大于20%。該項目搜集電磁測深,大極距電測深、重力、航磁、新的航衛片、熱紅外掃描、高精度航磁和地震資料、測溫資料。綜合驗證地熱田成控條件和邊界條件;熱水同位素測定,穩定同位素樣4套,放射性同位素樣4套,微量元素,放射性元素、毒物分析樣各4套;熱水水質全分析樣16套,氣體分析樣4套。該項目打勘探井一眼,井深3000m,揭穿登婁庫組,取得登一、二、三、四段儲熱層物性和水文地質參數。該項目分別作穩定流,非穩定流抽水試驗,穩定連續時間24~8小時。
耐熱防滲與保溫的地熱水蓄熱技術

項目簡介:該項技術是一項節能技術,屬于地熱能高效利用方面,應用于由地熱供熱的農業溫室,尤其是當供熱面積擴大,地熱井供熱能力不足時,采用此項技術可以在較小的投入下,得到增加供熱能力30%以上的效果。本技術與同類技術相比,有投入少、溫度損失小、效率高的特點。該技術可在不同形式的地熱供熱農業溫室中應用,尤其是有不同的種植品種,不同的負荷需求的情況。
昆明地熱田模型研究報告
項目簡介:主要技術內容,基于近30年的800余鉆孔、100余個地熱開采井,10萬多個長觀點次等資料,構建了昆明地熱田概念模型,確定了熱田邊界,劃分了地熱塊段。首次建立了熱田定量集中參數模型,給出了熱儲層平均水頭值與所抽取地熱水總量間的關系式,關系式擬合相關系數為83.84s,通過有限元數值模擬,首次建立了熱田地溫場分布參數模型,以具體數據將前人的定性認識進行了佐證,且擬合時間長達1.4萬年。首次建立了熱田壓力場分布參數模型,得到了各塊段之邊界流量值,為建立昆明地熱田管理模型奠定了基礎。特點完整:鎖定整個昆明地熱田為研究對象,匯聚了近30年的完整資料。系統全面:熱田的基底、熱儲層、蓋層、邊界斷裂、導熱斷裂、塊段劃分等空間上系統全面;熱源追索至1.4萬年前、壓力場追索至未開發時(1975年),時間上系統全面;包括熱田成因、展布、熱儲、三場(溫度場、流場、化學場)等內容上全面系統。定量:建立了集中參數模型(溫度、壓力)分布參數模型。創新:首次對熱田之成因、變化等作出定量分析。應用、推廣管理部門運用:省國土資源廳、市國土局地熱管理,效果好;云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指導性強;云南國土建設工程公司等生產單位利用,預見性強。
濟南北部地區地熱田開發與保護研究
項目簡介:該研究工作在分析地熱地質條件的基礎上,建立了熱儲模式,進行了地熱資源計算評價;利用齊熱、井熱水進行管道腐蝕性及結垢趨勢試驗研究,并開展了地熱水與常溫地下水及混合水農作物灌溉種植試驗;利用林熱、井地熱水漁業養殖后的尾水排放對環境影響的進行了試驗研究;據上述對濟南北部地區地熱田開發與保護進行了區劃,將地熱田劃分為地熱梯級綜合開發利用示范區、地熱近期開發區、地熱亟待勘查開發區、地熱保護開發區及地熱遠景開發區。
西寧地熱能開發技術研究
項目簡介:該課題是青海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西寧地熱能開發技術研究的最終成果,是在本次工作的基礎上,對近20年來西寧盆地地熱研究全面系統的總結,是一部區域性地熱學專題報告。作者以豐富的地熱地質資料,全面系統地論述了西寧盆地地熱資源形成的區域背景條件,地熱系統的組成、特征與熱儲概念模型,主要地熱異常區的分布、地下熱水的資源量與質量,并對其可利用性與經濟、環境效益進行了全面評價。該課題成果應用前景將十分廣泛。
地熱水養殖魚類技術

項目簡介:該技術主要包括;地熱水養魚、保溫棚的建設、地熱水養殖品種的引進、養殖技術、繁殖技術、地熱水的科學利用和管理。技術經濟指標:地熱水養殖甲魚,成活率70%以上,畝產1000千克,每畝利潤1萬元以上,個體均重500克。地熱水流水養殖羅非魚,畝產3000千克,每畝利潤5000元以上。地熱水養殖其它魚類品種,每畝利潤3000元以上。該技術在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羅非魚溫泉養殖場應用效果較好,是湖南省利用地熱水養殖各種魚類的典范,能提早魚類繁殖時間一個月左右,甲魚、烏龜養殖及其它魚類養殖的經濟效益顯著。
北京市地熱資源潛力的勘查評價

項目簡介:該課題研究通過綜合解釋和地熱地質條件分析圈定出有地熱開發前景(含地熱異常)的地區;通過對各地熱井生產能力的分析,論述了本市兩個孔隙型熱儲類型地區和五個巖溶裂隙型熱儲類型地區的潛力,繪制了生產能力與儲層埋藏深度的關系圖及分布特征。為開發溫度高、產水量大的地熱井提供了分布地域和經濟深度。根據開發動態,水質成份及礦化度變化,通過圖解分析,提出評價區內地熱水的來源及其熱源,并提出熱田開采動態監測的前沿,在國內首次應用兩項平衡原則,評價出地熱水可開采量。對全市范圍的溫泉分布現狀進行了踏勘,記錄了流量和深度并拍照,進行可水樣分析。
銀川盆地地熱
項目簡介:該研究從區域地溫、基底構造、活動斷裂、地質結構、深部構造、地殼上地幔熱結構、熱儲層等特征方面,論述了地熱的形成和分布特征,概算了銀川盆地和銀川市區地熱田熱能儲存量、地熱水靜儲量和地熱水可開采量,涉及了地熱學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各重要領域,基本反映了銀川盆地地熱勘查開發的現狀和研究水平,對銀川盆地地熱資源和油氣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具有指導作用和參考依據。應用與推廣情況:穩定應用。
古潛山油田后期轉為地熱開發的可行性研究
項目簡介:該課題從理論上論證了油田后期轉為地熱開發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從實踐上闡述了報廢井地熱利用的價值和經濟前景,在技術上證明了地熱資源量豐富;并根據雁翎潛山油田的開發現狀分析、地熱資源特點,地熱資源量測算,提出該油田邊熱田規模開發的可行性建議--熱水梯階利用劃分等。同時提出油氣田開發后期,進入高含水后期,可過渡到地熱能開發階段。
河南省豫北平原地熱資源調查報告
項目簡介:該課題對河南省豫北平原地區地質結構,地溫場、熱儲層進行了系統調查研究;將豫北平原地溫場劃分為熱傳導型、對流型兩種類型;對新近系孔隙熱儲層、古近系孔隙裂隙熱儲層、下古生界寒武—奧陶系溶蝕裂隙熱儲層三大熱儲層的空間分布、埋藏條件、地溫場特征、熱儲結構、水化學特征及同位素特征進行了系統研究;對豫北平原地區進行了地熱分區;在地熱分區的基礎上對新近系孔隙熱儲層、古近系孔隙裂隙熱儲層進行了地熱資源量初步計算評價;對豫北新鄉、焦作、安陽、鶴壁、濮陽5市城市地熱地質進行了專門論述。提高了豫北平原區域地熱地質研究程度,可為豫北平原區域地熱資源勘察和開發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地熱資源綜合利用

項目簡介: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得到了廣東省科技計劃經費的支持,將地熱制冷空調、地源熱泵、地熱干燥、地熱洗浴、地熱種植和地熱養殖等技術在實際系統中得到應用。技術的創新性如下:將制冷、采暖、干燥、種植、養殖等技術與地熱資源相結合并進行了系統的集成,建成了地熱資源高效的梯級綜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根據廣東地區地熱資源的特點,利用中低溫地熱進行制冷空調和采暖,與常規電制冷相比節能60%以上。系統設計先進、合理,是中低溫地熱利用的一條有效途徑;100kW的地熱制冷空調、采暖系統為國內第一套,在國內屬領先水平;該系統充分利用寶貴的地熱資源,節能、環保和經濟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