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原南中環橋為跨越汾河的新建大型橋梁,其橋梁景觀要求高;南中環又是太原市的一個快速通道,其兩側橋頭各與一條濱河的快速路形成兩個樞紐型立交,交通功能強大。故南中環橋兩側橋頭立交的選型必須兼顧道路交通、橋梁景觀、城市景觀、城市用地以及工程造價等各方面的要求,尋求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關鍵詞:樞紐型立交;交通功能;橋梁景觀;城市景觀;城市用地;工程造價
1.前言
根據太原市總體規劃(1998~2010),南中環定位為城市快速路,作為太原市的另一個環路,承擔著太原市的主要交通流,其主導地位無可置疑。在近期建設中,隨著北中環街及南中環街的延伸,整個環路將完全形成,將分流大量的城市客流交通,并為貨運車分流也創造了條件。所以作為大容量的快速路之間――南中環街與濱河東路和濱河西路兩條快速路之間的完全互通也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可以說是刻不容緩的。
而南中環橋為跨越汾河的新建大型橋梁,西岸連接了長風商務區,為新區的對外出入口,其橋梁景觀將成為是新區乃至整個太原市的一個標志性建筑。西側的長風商務區將成為太原市新的政治、經濟、文化核心區,其土地價值高,部分地塊已經批復,故立交用地局促。同時汾河兩側各有75米寬的濱河公園,形成了整個太原市的一條城市景觀走廊,所以兩側橋頭立交的設置也不能破壞其綠化的整體性,影響城市景觀。
綜上所述,本次設計中橋頭立交的選型必須兼顧道路交通、橋梁景觀、城市景觀、城市用地以及工程造價等各方面的因素,尋求一個最佳的方案。
2 立交功能定位和設計原則
2.1 功能定位
南中環街與濱河東、西路相交節點均為新建橋梁,南中環與濱河東路立交為快速路與快速路相交,其功能定位為:環線上的重要節點,解決中長距離交通在此出入、轉換,立交的形式應為全互通,形成樞紐型節點。
南中環與濱河西路立交的功能定位為:長風新區的對外出入口,要解決長風新區的對外出入,同時濱河西路作為快速通道,要解決從濱河西路上下南中環橋的車輛快速分流,沒有沖突點,所以南中環與濱河西路的立交宜做成全互通立交,而南中環主線一路高架跨越新晉祠路后再落地,并根據各轉向的需求情況設置全互通立交,同時還要兼顧到濱河西路上車輛的調頭。
2.2 設計原則
因地制宜。由于濱河東、西路之間的間距為400~550m左右,導致東西兩側全互通立交的間距過短,為了拉長橋梁主橋區域內的直線長度,為橋型的選擇提供更大的空間,適宜將立交的重心放在濱河路內側(非臨河一側),盡可能減少濱河路臨河一側的立交匝道數,使其不影響或者少影響橋梁主橋。
立交布置層數不超過二層。從景觀上可避免對橋梁產生喧賓奪主的效應;從經濟上可以減少匝道展線長度,降低工程造價。且由于濱河東、西路為低路堤,盡可能不在濱河路內側的主線下穿匝道,避免延長引橋長度,增加工程造價。
結合整個路網考慮,立交的型式應考慮濱河西路上車輛的調頭需要。
滿足防洪搶險要求。在本次工程范圍內,當濱河西路均采用低路堤布置時,使得濱河路與毗鄰的堤岸之間高差4m以上,為了避免立交匝道對堤岸的影響,必須盡可能將匝道布置在堤岸內側。
強調工程的景觀功能,盡可能保證汾河景區的完整性。
新晉祠路為太原市城市道路網規劃中的主干路,為避免南中環橋落地后與新晉祠路的交通干擾,南中環街跨越新晉祠路后接地面道路。
3 立交方案
3.1 南中環東側橋頭立交:根據功能定位,適宜作成樞紐型全互通立交。
3.1.1 工程限制條件:
當本方案設計時,濱河東路正在施工中,地下管線以及土路基均已實施完畢,故設計中不考慮濱河東路下挖。且南中環南側應避開小區在建的房屋建筑。
3.1.2 推薦方案:蓮花形立交
本方案采用兩個苜蓿葉+兩個半定向匝道組合式立交,形成一個宛若蓮花的立交,即滿足了全互通的需要,也解決了濱河東路上車輛的調頭需要。
優點:
滿足了立交工程全互通的需求,并結合左轉匝道設置了兩條調頭匝道,解決了濱河路上少量車輛的調頭需求;
各方向車流各行其道,干擾少,繞行少,行駛條件好,通行能力大;唯一的一個交織段在濱河東路西側的輔道上完成,避免影響主線,影響交通安全。
濱河東路西側的輔道采用與主線不同的縱斷面標高,避免改建現有濱河東路和避開小區在建的房屋建筑,減少了拆遷房屋造成的損失;
圖形對稱、美觀大氣、線形流暢、景觀好,為橋型的選擇提供更大的空間;
立交對堤岸無影響,并保證了汾河綠化的完整性。
缺點:本方案的占地面積較大,匝道橋梁面積比較大。
3.2南中環西側橋頭立交:
3.2.1 工程前提
考慮到濱河東路北側已建立交存在的一些問題,特別是濱河路上車輛調頭問題引起的交通事故問題尤為突出,故將濱河西路立交由規劃的部分互通式立交進行優化,滿足快速路與快速路之間全互通以及濱河西路調頭的功能。
3.2.2 推薦方案:南中環主線上下匝道 +不對稱的迂回匝道立交
優點:
能滿足全互通立交及濱河西路調頭的要求;
北側迂回匝道居中布置,避免影響長風新區的道路及建筑規劃,并減少對汾河公園的影響;南側迂回匝道靠西布置,減少匝道的橋梁長度,降低工程造價。
保證了主線直行車流暢通無阻,加強了南中環街與新晉祠路以及長風新區的聯系;
占地面積較小,工程造價較低。
缺點:迂回匝道技術標準偏低。
3.3人非系統:
從交通安全考慮,在主線上保證人非系統與機動車系統完全分離,各行其道,無干擾,交通安全。
但在匝道上,從人非系統的便捷、人們的行駛習慣以及工程的經濟性等各方面綜合考慮,人非系統與部分匝道采用平交。
4 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在部分匝道上,人非系統與機動車道系統有沖突。鑒于現階段轉彎的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流量不是很大,這種布置方式可作為一個過渡階段,在交通流量達到一定程度后,為保證交通安全,建議將人機分離。
本工程的立交方案中有幾處交織區域,但考慮到在如此局促的空間內要滿足全互通立交的要求比較困難,在交通功能和服務水平相沖突時,本設計以滿足交通功能為先。雖然本方案將所有交織段都設置在輔道上,但還需在后期的標志標線等交通標識工程中加以強化,便于駕駛員快速清楚立交路況,盡早加以提示,避免交通隱患。
5結束語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道路橋梁的設計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原來的交通功能需求,在設計中往往要適當的考慮建筑美學和城市景觀,特別是在大型的景觀橋梁中,兩側的交通不能影響整體的景觀。所以大型景觀橋梁兩側橋頭立交的選型必須兼顧道路交通、橋梁景觀、城市景觀、城市用地以及工程造價等各方面的因素,力求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參考文獻
[1]黃興安.公路與城市道路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1
[2]中國公路學會《交通工程手冊》編委會.交通工程手冊[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5
[3]吳國雄,李方.互通式立交設計范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8
[4]楊少偉.道路立交的規劃與設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