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施工中,框架結構砌塊填充墻很容易產生一些質量通病,通常表現為:一是墻體變形裂縫,二是抹灰層裂縫,空鼓。
關鍵詞:裂縫;混凝土
1 裂縫形成的原因
加氣混凝土砌塊的優點是自重輕,保溫,隔聲,耐火性能好,但吸水性能強,導濕性,解濕性差,吸水率達70%-80%。正常使用狀態下含水率穩定性在5%左右,干縮變形大,其值為 0.5mm-0.8mm/m;隨著含水率的減小,收縮值也相應減小,最后趨于穩定。砌筑加氣混凝土砌塊和抹灰時沿襲粘土磚墻的操作方法,給工程帶來隱患。墻體砌筑前加氣混凝土砌塊澆水濕透,增大了體積膨脹,砌筑時為操作方便,往往一次砌筑到框架梁底。經過一年左右時間,含水率逐漸減小,隨之體積收縮產生裂縫。墻體抹灰前澆水濕潤的程度不易掌握:澆水多時,加氣混凝土砌塊吸水膨脹,抹灰后自然干燥使體積收縮,引起抹灰層開裂;澆水少時,加氣混凝土砌塊吸收抹灰砂漿的水分,致使抹灰層早期失水,產生干縮裂縫。加氣混凝土砌塊抗剪度為 005MPA-0.08MPA,僅為同強度等級砂漿的砌筑粘土磚砌體的四分之一,如果梁兩端擱置長度不足或不穩,會因加氣塊混凝土砌塊局部承壓力不足,而被剪裂。
設計方面,構造柱和水平墻梁設置間距較大,加氣混凝土墻頂與框架梁底,墻體與框架結構連接處的抹灰層構造措施交代不清,外墻涂料墻面的水泥砂漿基層無抗裂措施。工期和環境方面。因業主壓縮工期或施工單位先期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墻體內水分未能在涂料施工前充分蒸發,爾后產生干縮裂縫。由于加氣混凝土與砂漿線膨脹系數的差異,在環境溫度變化較大時,會造成抹灰層的空鼓。
2 砌塊填充墻裂縫的防治措施
2.1 控制加氣混凝土砌塊含水率。加氣混凝土砌塊蒸養剛出時,含水率較高,應挑選出得早,含水率低的加氣混凝土砌塊進場,進場后應避免雨淋。粉煤灰加氣混凝土制口的含水率且小于20%。
砌筑時在施工場地配備水源,腳手架上放置水桶和水壺,鋪漿前向砌筑面適量淋水桶和水壺,鋪漿前向砌筑面適量淋水,以便于砌筑和保證砌筑砂漿有適當的硬化條件。抹灰前,用水泥膠漿對砌塊進行封閉毛化處理,即阻止抹灰水分滲入,又增加抹灰層與加氣混凝土砌塊的粘結強度,待水泥膠漿有適當強度后稍噴水濕潤,適當調稀抹灰砂漿的稠度,以達到便于抹灰的目的。抹灰砂漿終凝后噴水養護,避免抹灰層失水產生干縮裂縫。從砌塊出廠與抹灰完成全過程控制保持較低的含水率,保證砌塊出廠在砌筑和抹灰兩個階段的間隙時間,在抹灰前盡可能使墻體完成自身干燥收縮過程。
2.2 當墻體直線長度超過三米,中間宜設置一根構造柱,構造柱間距不宜大于三米。當墻高超過三米時,中部宜設一道高度大于等于180毫米的鋼筋混凝土水平墻梁,每隔一米,設一道60毫米厚鋼筋混凝土帶,使其變為較小的收縮變形單元,化整體變形為局部單元變形,以達到控制收縮變形的目的。框架結構與砌塊之間應按設計要求留設拉結筋。加氣混凝土砌塊與框架結構交接處抹灰層中宜附加鋼絲網片,鋼絲網片壓過接縫的寬度應大于等于150毫米,在混凝土結構上用射針固定,間距小于等于200毫米,在輕質墻體上用直徑6毫米的鋼筋穿墻固定,間距小于600毫米。外墻抹灰宜采用纖維水泥砂漿并設分格縫。
2.3 改進施工方法。加氣混凝土砌塊砌筑時要上下錯縫,搭接長度大于砌塊長度的三分之一,并不小于150毫米,灰縫橫平豎直,砂漿飽滿。砌筑砂漿應確保配合比準確,砂漿分層度不應大于30毫米,稠度控制在60毫米左右,拌好的砂漿應在三小時內用完,水平灰縫厚度不小于15毫米,垂直灰縫不大于20毫米,宜用臨時夾板灌縫,鋪漿前向砌筑面適量淋水。按規范規定,填充墻砌至接近梁,板底時,應留一定空隙。待砌塊砂漿基本完成收縮后,空隙部分采用側砌或立磚,或砌塊斜砌擠緊。抹灰打底厚度小于等于15毫米,面層厚度應小于等于5毫米,當加氣混凝土砌塊上有缺角,凹坑需要補平時,應分層填補,當總厚度大于等于50毫米時,應附加鋼絲網片。門窗過梁擱置長度不小于 250毫米,并確保擱置平整,梁底砂漿密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