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草果為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作為中國特有種,主產于滇西北及四川西南部金沙江干熱河谷的地區。由于生境范圍極為局限,種群數量稀少,目前已處于瀕危狀態。原產地的老百姓采集作為香料資源利用,使該種的生存受到更為嚴重的威脅。歷來對此研究的較少,本文對山草果的資源狀況、分布現狀、生境進行了初步研究,并進一步提出了保護對策。
關鍵詞:山草果;馬兜鈴科;瀕危;保護
山草果(Aristolochia delavayi Fr.),也稱貫葉馬兜鈴,是我國馬兜鈴科馬兜鈴屬的特有植物;根據《云南種子植物名錄》,除山草果外,還有一變種小花山草果(山蔓草、山胡椒Aristolochia delavayi Fr. var. micrantha W. W. Smith),但《云南植物志》中已將其歸并。山草果主產于滇西北及四川西南部金沙江干熱河谷的地區海拔1580-3000米區域;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則把該變種稱為山草果、山蔓草。山草果全株具有酷似姜科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的濃郁香氣。根據資料,草果中具有濃郁辛香味的成分是反式-2-十一碳烯醛,而這種成分在山草果中含量竟高達94.23%,大大超過了在草果中的含量。在當地,廣泛用作食品香料,能夠有效去除牛、羊、魚、豬等肉類的膻味和腥味,是一種十分特殊的食品調味劑,在民間已有很長的應用歷史;此外人們還利用其葉作芳香健胃藥、增進食欲和用于治感冒,瘧疾等作用。
1 植物形態特征
蔓生草本,高40-70厘米,全株無毛,有辛辣氣味,具塊根,暗褐色,須根6-8條。葉薄紙質,卵形,排列于莖之一側,長2-7.5厘米,寬1.4-4.5厘米,先端頓或短漸尖,基部心形而抱莖,具短柄或近短柄,葉面綠色,背面粉綠色,具油點;基出脈5-6條,在兩面突起,尤在背面更顯?;▎紊谌~腋,花梗纖細,長0.7-1.2厘米,花被長4-6.5厘米,基部膨大成球形,直徑3-5毫米,向上收縮成窄圓筒形的長管,管口擴大成漏斗狀,檐部一側極短,另一側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狀長圓形,長1.5-2厘米,具有平行脈紋,外部淡黃色,內面紫紅色;花藥卵形,貼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圓柱形,六棱;合蕊柱粗,頂端6裂,基部下延成波狀圓環。蒴果球形,直徑約1.5厘米,具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沿室間6片開裂;果梗長約3厘米,下垂;種子多數,三角狀心形,表面布滿瘤狀突起,腹面下凹成舟狀,種脊突起,花期4-6月,果期7-9月。
2 生物學生態習性
山草果現僅分布于云南省西北部的麗江、中甸、寧蒗、鶴慶以及四川省西南部的木里等地金沙江及其支流的部分河谷中。分布海拔為1200-3000米,生長地區氣候干熱,年均溫度約17-19℃,年降水量約500mm,并多集中于雨季(7-9月)。生境范圍極為局限,在分布區內常集中成片狀發布,但種群數量稀少。它對土壤環境要求十嚴格,一般僅生長于山坡裸巖上,根扎于半風化的石灰巖裂隙內。
3 保護及開發價值
早在50年代末期,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組織的云南省和四川省西昌專區經濟植物普查中,就發現山草果是一種有潛力的香料資源,并收入了1972年出版的《云南經濟植物手冊》,但此后一直未做深入的研究。近來對山草果化學成分進行了較系統的分析,更確信它是一種很有前途的辛香香料植物。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和作者的前期調查,本種極難栽培,人工種植后很難成活。目前沒有實現人工栽培成功的報道,而原產地的老百姓仍然采用采集天然生長的植物作為香料資源用或作商品銷售,使該種的生存受到更為嚴重的威脅。目前,該種已被列為瀕危物種,對其開展研究具有廣泛的價值。
4 現存資源狀況
通過到云南省主要的植物標本館,包括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KUN)、云南大學標本館、西南林學院標本館等處查閱其館藏的山草果標本后發現:這些標本館中的山草果標本不僅數量和地點極為有限,而且采集時間也比較早,例如: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采集記錄的年份分別為:1949年、1952年、1983年、1986年、1987年。這些信息可從一個側面提供山草果瀕危現狀的信息。
通過對所有文獻紀錄的地點進行實地在調查后發現: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和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分布范圍在日益縮減,一些原來記錄的標本采集地點已經很難找到這種植物的分布,有的即使能找到其數量也很少、并且生長在十分偏遠的地方。通過市場調查和農戶訪談了解也到了解山草果的數量在逐漸減,很多當地人也已經不知道當地有這種植物的存在。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該物種將陷入滅絕之境地。
5 瀕危原因分析
探討物種的瀕危原因是當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之一,也是保護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內容。瀕危植物的致危過程既是一個生物學過程,又是一個生態學過程,山草果作為中國特有瀕危植物也不例外,其瀕危與其內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密切相關。
目前普遍認為,造成物種瀕危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物種自身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對環境的適應性,即內因;二是外界各種干擾對物種生存對物種的影響,即外因。
一般認為,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會引起近交,近交的繁殖方式將引起近交衰退和降低種群內的遺傳多樣性,同樣也會降低種群間基因交流,加劇種群間的分化。山草果生境范圍的局限性阻礙了種群間的基因交流,由于群體間的基因交流很少或甚至缺乏,群體內可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近交衰退,降低了種群的基因雜合度和有效種群的面積,使其適應力近一步下降,并使其極為有限的遺傳多樣性進一步喪失,加劇其瀕危程度。因此對山草果瀕危原因的分析亦主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5.1內因
山草果是一種矮小的草本植物,生長環境狹窄,植株生長稀疏,花朵數目少;據觀察每株有花10多朵,但花后子房不能膨大,花謝后干枯,致使結實很少,不易獲得種子。瀕危植物的遺傳多樣性水平并不僅與其地理分布的范圍有必然聯系,它還與類群的起源、進化歷史、生殖特點、生物特性、環境條件等很多因素有關。
5.2外因
人類活動造成生境的片段化、破碎與消失多年來,由于人們亂砍濫伐、墾荒、過度放牧等導致山草果分布區大面積連續的生境變成許多總面積較小的斑塊,斑塊之間被與過去不同的背景基質所隔離,造成生境片斷化山草果被隔離在小居群中,小居群對隨機的變化或環境的干擾更敏感,瀕?;驕缃^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小居群對山草果正常擴散和遷移活動產生直接障礙,基因流受阻,導致自交和遺傳漂變,種間競爭力下降,使居群走向衰退。
人為直接破壞
特別是近幾年,人們逐漸意識到山草果的利用價值,據村民介紹,他們采收之后2-3枝一束,就可以拿到市場上出售,售價大概在每束2-5元。由于連年過度采挖利用,特別是花前期采集,嚴重影響其自然更新,野生資源逐年減少。因此,過度的開發利用,同時忽視資源的再生和保護工作是威脅山草果生存,造成其逐漸稀有的主要原因之一。
6 保護對策
6.1 就地保護
就地保護是最理想的保護措施,這首先要求提高人們尤其是當地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減少或杜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大宣傳力度,提供經費實施居民責任制保護手段,杜絕人為采摘。
6.2 遷地保護和回歸實驗研究
在對山草果自然資源分布、生物學特性、繁殖生物學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山草果的遷地保護,對原生地和引種地山草果的生長動態、生境動態和自然更新狀況進行定位觀察對比研究并監測其生長發育規律,在此基礎上把經過遷地培的人工種群再引種到山草果原來適合的自然態系統中或適合它們生存的環境中,增強山草果在群落中的群體作用,從而避免其在原生環境的滅絕,逐步達到山草果種群恢復的目的。
6.3 建立科研機構,開展對山草果人工栽培方面的研究,解決其人工栽培難以成活這一難題,使其種群數量盡快增加。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 第八卷,北京 科學出版社,1997.
[2]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種子植物目錄(上),云南出版社,1984.
[3] 周鐵生等, 云南山草果精油的提取研究, 香料香精化妝品, 1995年, (3):10-12.
[4] 周鐵生等, 云南山草果精油化學成分及香氣的研究,香料香精化妝品,1995年, (3):13-17.
[5] 趙輝等,馬兜鈴屬AristolochiaL藥用植物研究概況, 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年,33(4):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