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科學分析方法,識別與管道輸油生產作業相關的危害及其影響和事故隱患,并對危害因素進行正確的評價和控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把風險降到最低或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內。
關鍵詞:危害;風險;識別;控制
1 引言
在輸油管道運行過程中,由于設備本身的安全性、可靠性,作業環境惡劣及毒害和操作者的不安全行為及管理方法上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人員傷害、職業病、財產損失、作業環境破壞及其它損失。這就需要我們依據現有的技術規范、法律法規及本行業以往發生的事故,對可能發生的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以及事件后果的嚴重性做出正確的識別,利用科學的方法對識別出的危害因素進行評價,對于不可接受的風險制定出相應的控制措施,達到減少事故發生的目的。
2 危害識別與風險評價的組織
要進行危害識別及風險的評價,首先需要成立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小組,評價組成員應經過專門培訓,并且要有豐富的生產經驗和足夠的輸油安全生產知識。同時,在進行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過程中,全體員工要積極參與、集思廣益,才能確保分析與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3 危害識別與風險評價的方法
按評價結果類型可將風險評價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兩種。
定性評價是根據經驗對生產中的設備、設施或系統等從工藝、設備本身、環境、人員配置和管理等方面進行定性判斷。比較常用的定性評價方法有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法)、矩陣評價法、安全檢查表法。
定量評價是對系統中固有的或潛在的危險及其嚴重程度進行分析和評估,以便從數量上說明被評價對象的危險等級,將潛在的火災、爆炸危險性納入安全管理。定量安全評價在安全系統工程中有兩大類方法,一類是概率法。另一類是指數法。
4 識別危害的根源和性質
4.1 危害識別應考慮的主要問題
存在什么樣的危害(傷害源)及其種類;受到傷害的主體及傷害的范圍;傷害發生的機理及其后果。
4.2 危害識別的主要內容
分析人員應通過現場觀察和收集的資料,對所確定的評估對象,盡可能多地識別實際的和潛在的危害。一般從下述幾方面進行危害辨識。
4.2.1 人的不安全行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不按規程及操作票的方法操作。
4.2.2 物的不安全狀態,包括可能導致事故發生和危害擴大的設計缺陷、工藝缺陷、設備缺陷、保護措施失靈和安全裝置的缺陷。
4.2.3 可能造成職業病、中毒的環境與條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動、高溫)和化學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險氣體)。
4.2.4 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監督、檢查、事故防范、應急管理、作業人員安排、防護用品、工藝過程和操作方法等的管理。
4.3 危險、危害因素的分類
危害識別的人員根據現場觀察、數據收集和實際經驗,將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危害因素分為6類:物理性危險、危害因素;化學性危險、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險、危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險、危害因素;行為性危險、危害因素;其它危險、危害因素
具體分類可參見GB/T13816-92《生產過程危險和危害因素分類與代碼》標準。
5 危害識別與評價應遵循的原則
危害識別與評價的頻度、范圍及依據,一般遵守以下原則
輸油站場的固定廠房的危害識別與風險評價每年進行一次;工程施工項目的危害識別與風險評價在項目實施前進行;企業發生重大改動和突發性事件或事故時,應進行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新、改、擴建項目的風險評價在項目實施前進行;危害識別與風險評價范圍應是企業所有人員、設施、環境、項目、作業等;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地方法規、企業標準和規定進行。
6 危害識別與風險評價的步驟
組建危害識別與風險評價小組,劃分作業活動,收集四種清單,包括設備設施清單、作業活動清單、人員(崗位)清單、環境因素清單;選擇適當的危害識別的判別準則,進行危害識別;根據風險評價方法進行風險評價,確定風險級別;確定風險是否可容許;制定風險控制計劃;評審風險控制計劃的適宜性。
7 風險評價
對危害事故、事件或環境因素加以科學評價,以便采取有效或適當的控制措施,從而把風險降低或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具體步驟如下
7.1 確定發生危害時間的可能性,重點考慮人員暴露的時間(頻率)、防護措施(對人和設備)的狀況、緊急應變的情況、員工培訓情況及現場有無監測系統。如表一所示
7.2 確定危害及影響后果的嚴重性,重點考慮對員工、公眾、財產、環境等造成的損失,違反法規的嚴重程度及對市場信譽和形象的影響。如表二所示
矩陣中元素即為加權指數,也稱為風險評價指數。指數的大小按可以接受的程度劃分為類別,也可稱為風險接受準則。其中:指數為1~5的為不可接受的風險,是用人單位不能承受的;6~9的為不希望有的風險,需由用人單位決策是否可以承受;10~17的是有條件接受的風險,需經用戶評審后方可接受;18~20的是不需評審即可接受的。
8 評價結果的處理
危害識別與風險評價完成后,評估小組必須要對風險評價結果進行匯總整理,編制企業重大風險清單,形成評價報告。
9 風險的控制
制定控制方案時應考慮以下幾點
對不可承受的風險,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風險,達到可接受的程度。
對可承受的風險,應保持相應的控制措施,并不斷監視,以防風險變大以至超出可承受的能力。
對于已識別的需要通過目標和管理方案來消除和控制的不可承受的風險。應制定目標和管理方案實施有效控制。
10 風險評定
為了驗證不可承受風險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們要對采取的風險控制措施進行評定,確認潛在后果是否能減輕?控制措施是否可行和充分?如評定結果是肯定的,說明我們的措施可行并達到了預期目的。否則,需對措施進行改進,并重新評定,避免控制失效。
11 結 論
生產作業的安全性是管道安全、平穩輸油的基礎,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是一個不間斷的PDCA循環過程,是主動安全、預防事故發生,把風險降低至最低或可接受的程度的有效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