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的學生將面臨著現代企業的選擇。如何使他們畢業后能快速地適應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自然地融入現代企業文化之中,并成為現代企業文化的倡導者和建設者,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引入企業文化,探尋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最佳結合點。高效率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建設具有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結合點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已意識到校園文化建設對推進高職教育改革和發展,對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對凝聚師生,建設和諧校園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1 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比較
1.1 校園文化。從狹義角度看,校園文化正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形成的反映學校師生價值取向,以及團體意識、群體心態、行動規范方面的獨具特色與魅力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是一定區域的人們進行文化活動的成果及其過程。任何一種文化的誕生,都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即文化創造的主體、對象以及一定的文化創造得以進行的手段與環境。學校系統中具備了文化創造的主體,具備了從事文化活動的獨特對象,具備了文化得以產生的獨特創造手段和環境。它隨著學校的產生而成為一種客觀存在,并且在整個人類文化建設和社會生活中發生作用。校園文化處于學校整體活動的核心部位,教育發展史表明,校園文化一經創立,便獲得了自身特有的靈性,在其演進過程中凝結為一個獨特的結構系統,并極大地影響社會文化和其他亞文化系統。
1.2 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們先從文化和企業的定義談起。文化---廣義的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它是一種歷史現象,每個社會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于社會政治與經濟。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性活動的獨立核算的經濟單位。企業文化--或稱公司文化,一般指企業等經濟實體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伴隨著自身的經濟繁榮而逐漸形成和確立,并深深植根于企業每個成員頭腦中的獨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觀念,是企業的精神文化。企業的經營觀念,企業精神,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道德規范,企業形象及全體員工對企業的責任感,榮譽感等,是組成企業文化系統的要素。由此可見,企業文化對企業自身內部而言,是提高企業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它以企業精神為核心,把企業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引導到企業所確定的發展目標上來,又通過企業所形成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道德規范等,以見于文字的形式(如廠規)或約定俗成的社會心理的形式(如廠風),對企業成員的思想,行為施以影響、控制。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基礎。公司哲學的本質就是追求成功,而價值觀提供員工一致的方向及日常行為的方針。
1.3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差別
校園文化是一種研究性文化,追求的是理性、品味,具有高雅、含蓄、內斂等特點;而企業文化則是實踐性文化,再好的文化理念必須與生產、管理、經營的實踐相結合;校園文化的目標是培育人、塑造人,企業文化目標是激勵、凝聚員工不斷創新,激情進取,創造最高的效率和效益;校園文化倡導的是寬松、民主、平等、自由、個性的學術氛圍和文化環境;而企業文化則更重視競爭、業績、服務,更強調規范和紀律;校園文化是使命文化,原動力是一種使命感,注重過程;而企業文化是責任文化,強調責任感,更側重于結果。正是因為兩種文化存在著差異,所以,高校培養的畢業生,步入企業將會有較長的適應期。如果不能改變自己某些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不能融入企業文化之中,就很難在企業施展才華,取得成功。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提出兩種文化要取長補短,相互銜接與融和的課題。
2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銜接、融合的必然性
首先,從培養目標看,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這一目標定位決定了絕大多數畢業生未來將在企業從業,步入社會后,他們首先感受到的將是企業文化氛圍和企業精神熏陶。其次,從培養模式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高職學生有相當一段時間將在企業頂崗實習。這必然要求學校要走出象牙之塔,主動面向企業,服務企業,融入企業,要求學生要了解企業,適應企業,熱愛企業。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天然聯系,決定了兩種文化必須相融合,相貫通。高職校園文化應當借鑒先進企業文化的理念、制度;同時高職校園文化又可通過畢業生為介質,對企業文化起到幅射作用,產生積極影響。兩種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學生畢業后,盡快轉換角色,迅速適應企業新的環境,也有利于高職院校培養出企業歡迎的高質量人才。
3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銜接、融合的思路與對策
高職校園文化應當是以“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為導向,“三風”(校風、學風、教風)為靈魂,物態為依托,制度為保證,活動為載體,職業性和實踐性為特點的一種校園文化。它分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態文化三部分。
3.1精神文化是學院的校魂,是師生共同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集中體現。在精神文化的培育、提煉和形成過程中,應當吸收先進企業文化的理念,把企業所崇尚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質量觀念、效率觀念,服務至上理念及創業、敬業精神滲透到學院的校訓、校風、學風、教風等核心理念中去,從而使學校精神與企業精神有機結合,相得益彰,產生共鳴。
3.2制度文化建設是從我國的教育方針出發,根據學生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提出的特定的規范和具體要求。它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發展策略、發展目標、管理方法、管理風格、傳統習慣和規章制度等。它是維系學校正常運轉必不可少的保證機制,包括對教師和學生的兩部分內容(在此只論及對學生的制度文化)。高職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設項目中,應吸取企業文化中所倡導的優秀職業道德、嚴明的職業紀律等制度和規范;在實習實訓環節應當把企業生產、管理的各環節規章也融入到制度文化建設之中。我們還應當根據高職院校學生基本情況,制定出符合學生實際的,操作性強的,既體現科學化、人性化,又具有嚴肅性的規章制度。在制度執行中要向現代優秀企業學習,規范管理,注重激勵,獎懲分明,嚴字當頭,雷厲風行,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習慣,才能夠使他們練就優良的職業作風,較強的組織紀律觀念,以適應現代化企業的要求。
3.3物態文化是以物質形式表現出來的校園環境、文化景觀等。它是校園精神文化的傳播媒介和實現途徑,是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前提,即通常所指的硬件,包括校容、校貌,學校的規劃、布局、布置、綠化、美化等。高職院校在物態文化建設中,應在著力人文化、生態化、現代化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職業化、行業化和區域化。在設施建設方面,要突出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路,建好能代表學院專業特色的實習實訓基地。在基地建設過程中,應學習先進企業6S管理經驗,建設一流的實習實訓生產環境,營造崇尚科學、從嚴管理的良好氛圍。在人文環境建設中,要學習、推廣企業文化中的VI視角形象戰略,要根據學院的定位、歷史沿革、服務面向以及職業和行業特點確定校歌、校徽、校旗、校標等,以此激發學生熱愛學校,勤奮向上,求實創新、立志成才。在文化景觀建設中,要將景觀的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結合起來,處處體現出學校的行業特色、區域特色。例如,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地處國家航空產業園區,主要服務面向是航空企業,我們在校園布局中,人文景觀設計中,道路、樓宇命名中,都體現出航空特色,以此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熱愛航空,獻身航空。此外,在公共場所設置標牌、櫥窗,布置雕塑、書畫等文化作品時,把勞動模范、能工巧匠作為展示宣傳的主體,以他們栩栩如生的形象,生動感人的事跡來感召學生愛科學、愛勞動、學技術、練本領。
3.4校園文化活動是傳播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高職院校要統一規劃,精心設計,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思想政治、學術科技、文娛體育等各種校園文化活動,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滲透到校園活動中去,使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受到春風化雨般的影響,使他們的精神境界、道德水平得到提升。高職院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既應保持高校的共性特點,又要有其特殊性,應當十分重視實踐性、創造性和服務性,要把提高大學生職業素質作為活動的重要目的。例如,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經常性開展職業技能大賽、技術創新和技術比武活動,還堅持不懈地開展青年志愿者便民服務活動,學院組織電氣維修服務小組,十年如一日,用所學專業知識為群眾義務維修,得到了社會各界高度評價。這些活動既鍛煉了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專業水平,培養了他們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和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高尚情操。
總之,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必須找準自身的定位,發揮優勢,顯示特點,要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的“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高技能型人才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和推進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銜接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