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生活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心理和學習生活,也成為影響大學生理想信念、道德素養、行為規范的一個重要途徑。但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導致的網絡道德失范問題,尤其需要引起高校內外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應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網絡生活;道德建設
1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徑面面觀
2003年以來,我們連續3年都在本校學生中開展大學生網絡道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綜合調研工作,綜合幾次調研結果,目前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主要顯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剽竊他人網上成果而侵犯知識產權。在大學校園中,學生隨意下載軟件、下載網絡文章、侵犯知識產權是一種普遍行為。用電腦傷害他人、偷看他人文件也是屢見不鮮。不少大學生曾經一次以上把網絡上的文章直接下載下來稍作變通即當作業交給老師。網上行為不文明。對網上不良信息甚至反動信息鑒別力不高,惡意下載傳播。 “黑客文化”受寵。還有個別學生存在惡意制造病毒、傳播病毒的行為。隨意作假、不愿在網上透露真實信息。網絡道德認知力不高。還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網民對一些基本道德規范缺乏正確的認識。只有62%的同學認為上網也應該注意道德、遵守道德,11%的學生認為“注不注意道德、公德”無所謂,12%的同學認為自己的網絡道德比較差,有15%的學生認為網上應建立與現實社會迥異的道德體系。網絡虛擬社區誘發不受道德約束的言行。由于網絡傳播具有匿名性,為一些人傳播不負責任的信息,甚至進行人身攻擊提供了便利條件。人們處在現實社會時,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和文化規范(包括風俗習慣,法律和組織規則等)中,現實的規則對個體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在“網絡社會”中,由于每個人均以電子化的高速運動的“符號”存在,主體行為往往在“虛擬實在”的情形下進行。因此,一個人在網上往往不需要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而濫用自己的權利。在網絡社會中道德確定性越來越難做到,大家也越來越難在基本社會價值上獲得共識。這就使得主要依靠社會輿論來監督和規范個體道德行為的傳統道德教育手段失效。互聯網的道德建設只能更多地依靠網民以“慎獨”為特征的道德自律來實現。也就是說,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在網絡上的虛擬社會中失去了約束力;而只有上升到道德習慣和道德信念層次上,才能更有效地規范個體的網絡行為。大學生由于心理不成熟、社會經驗不足,往往道德辨別力較差、道德意志力不強,自制力較差,對網絡文化的識別能力和抗誘惑能力較弱,在五光十色的網絡文化面前很難固守良知、把握方向。因此,互聯網的隱匿性造成的道德約束力和青年學生道德意志力的弱化,是目前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現象的根本原因。
2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影響面
影響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呈現間接性的特點。長期面對多媒體畫面的“人機對話”交流方式,容易使人產生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并失去現實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斷能力,影響正確“三觀”的形成。一些學生沉湎于網絡環境,不能自拔,網上言論的不負責任并由此引發出頹廢、消極、缺乏誠信等病態心理,養成覺得無趣但又放不下的“雞肋”心理,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任其在互聯網這塊虛擬時空里墮落。
造成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價值取向紊亂。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念在網絡的沖擊下更趨于個性化、多樣化,社會的價值觀念也難以保持統一,以至于社會道德生活中呈現出雙重或多元價值標準并存的局面。多元價值標準并存的社會現實又會使政府、學校甚至社會傳統一直灌輸的道德觀念僅僅成為人們眾多道德選擇中的一種,而社會道德的主要規范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則可能消失,導致的道德評價失范、道德相對主義最終必然導致青年道德選擇迷惘和價值取向紊亂。由于大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較少,對于經過偽裝的思想和言論的識別能力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獵奇心,他們會比較容易被誘導,進而產生錯誤的價值傾向。久而久之,還會把錯誤的倫理道德傾向帶到現實生活中。更甚者,還容易對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標準產生排斥與抵觸心理。
導致大學生道德人格的缺失。一般而言,人們在傳統社會里的道德意識較為強烈,道德行為也較為嚴謹。然而,由于他們的合道德行為常常是做給他人,特別是可能對自己有影響的人“看”的,自律意識較差,所以一旦進入互聯網這個“自由時空”的視域,輿論和感情筑成的防線便很容易崩潰。網絡行為的“數字化”、“虛擬化”的特點,很難對網絡公民的行為加以確認、監管。網絡社會比傳統社會更少人干預、過問,更難以管理和控制。網絡本身追求自由、公平、效率,但運用它的一些大學生還沒有從精神境界上與之匹配,難以鑒別真偽,很容易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
3 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的路徑選擇
互聯網被稱為“爭奪眼球的戰爭”, 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實在不可小覷。面對密集的信息,大學生好奇獵趣,無所適從,無法正確選擇信息,駕馭信息。如果不及時提高網絡信息素質,就將會成為信息的奴隸。如何吸引大學生的“眼球”,滿足他們的需求,大力提倡健康的網絡文化與網絡道德,應該成為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與重要內容。加強校園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占領網絡教育陣地。網絡文化是一種開放的文化,不同文化的傳播、碰撞交融在一起,導致大學生的價值觀沖突更加劇烈,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價值選擇更加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必須將網絡文化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中,不斷將黨的方針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導入網絡,引導大學生在網絡中吸取營養,陶冶情操,增強自覺抵制各種不健康思想的能力。如將學校的宣傳版制成網頁,幫助學生了解最新政策動態;定期推薦一批好的網址,指導學生正確上網;可在校園網中多設一些權威性的專業學術站點的鏡像,設立一些有實在內容的專業學術主頁;大力開發一些集思想性、知識性、娛樂性、易操作性的中文軟件,以豐富大學生的課外生活,提高大學生的品位,弘揚中華優秀文化。開展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雙向甚至多向互動。無論網絡文化帶來了哪些社會思潮和思想文化的挑戰,高校德育工作都要堅持以正確的理論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要充分發揮德育工作的傳統優勢,善于利用網絡技術拓展新的領域,實現德育工作的科學化、現代化。著眼于提高學生處理信息、分辨信息、選擇信息、綜合利用信息的能力。要把網絡建設成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新舞臺,建設成師生信息溝通的橋梁。當前諸多高校擁有自己的校園網絡,這種網絡的延伸,在組織與師生、教工與學生、黨校與院系、院系與院系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師生通過網絡可直接獲取校黨政和職能部門的辦學思想、政策、規章制度,隨時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校方和職能部門能夠及時聽取師生反映的信息,掌握師生的思想動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自由選擇點擊校內外名師和精品課程,進行學術探討、思想交流、知識獲取;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信息引導、點撥、啟發、釋疑、解惑、傳道授業。通過信息網和信息橋的架設,使學生、教工、組織都能夠及時高效地了解社會信息、校園信息,從而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資源,達到學習、教育和決策管理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