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保障體系,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敗、社會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健全、完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使社會保障法制化,應是國家需要采取的緊迫之策,也是長遠之策。
關鍵詞:社會保障制度;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體系
我們看到,近幾年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發展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經過共同努力,中國已經在社會保障制度領域取得了三個方面的突破性進展,即形成了養老保險、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條保障線,為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增添了新的內容,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和社會的穩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國現行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的客觀要求仍有較大的差距,需要不斷完善。黨和國家提出把做好社會保障工作作為當前全國的一項重要、緊迫的任務,爭取用5年左右時間,初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這項決策的意義是偉大而深遠的。
1我國特色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現狀
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應是指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互助、社會優撫等幾個方面。我國的社會保障工作始于50年代初。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業凋零,百廢待興,國民經濟基礎相當薄弱。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工作。1951年2月,政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奠定了我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基礎。此后,我國還陸續頒布和實施了有關養老、醫療、工傷、扶貧、救災、社會福利和優撫安置等方面的規定,初步形成了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安置在內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顯示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國家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一制度的建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發展我國國民經濟、鞏固國家政權、保障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我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在社會保障方面發生爭議糾紛進行仲裁或提起訴訟時,由于立法滯后,仲裁機構和人民法院無法根據有效的法律規定對社會保障爭議進行仲裁或判決,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
社會保障的法律實施機制較為薄弱。合法的籌資機制、穩定的保障機制、嚴格的管理機制、有效的運行機制,有力的監督機制都不夠健全。社會保障監督機構沒有與管理機構嚴格劃分開來,缺乏對欠繳社會保險費的行為和拖欠離退休人員、失業人員保險金行為的法律制裁措施;對非法挪用、擠占保險金的違法甚至犯罪行為得不到及時懲處,保險基金的運營處于不安全狀態。
3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措施
我們必須從自己的國情出發,使社會保障水平與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適應;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堅持法律調整與特殊政策調整相結合,對社會發展中某一特殊時期出現的急迫需要解決的特殊問題采取一些特殊性的政策加以調整,如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程,就是特殊階段采取的特殊政策;借鑒和吸取國際社會帶有共性的經驗,適當參照國際標準但不能照搬;總結我國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的經驗,通過改革和制度創新,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
加強社會保障的法制建設。首先,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內容應當與其他法律部門的立法內容相銜接,以保證社會保障法律規范的有效實施。
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并沒有相應的罪名對挪用、擠占社會保險基金的行為加以制裁。為確保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制裁挪用、擠占社會保險基金的違法行為,建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通過關于制裁挪用、擠占社會保險基金的違法犯罪行為的補充規定。由于沒有相應的法律規范制裁違法挪用、擠占社會保險金的行為,所以,至今無法追究挪用、擠占保險基金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其次,應當把社會保障立法作為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抓緊制定社會保障的基本法律。目前,通過立法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已成為當務之急。
再次,以法律手段解決社會保險金的支付風險問題。導致社會保險金支付風險的主要原因是保險基金收支不平衡,特別是保險費不能及時足額征繳。我們認為,我國的社會保險基金已經出現了支付風險的前兆。近兩年來,國家為了保證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和養老金的發放,從中央財政拿出幾百億元借給地方政府,地方財政也相應拿出一定數額的資金,但這筆錢僅僅能管當年的社會保障金發放。這種狀況長期下去,國家和地方財政是很難支撐的。社會保險基金的支付風險問題,其潛在的危險并不亞于金融風險。銀行對個人儲蓄的支付風險,所涉及的是百姓的閑錢;而社會保險基金的支付風險,所涉及的卻是百姓的保命錢,嚴重影響著社會的穩定。我們建議,必須通過立法解決社會保險費的收繳問題,加大強制收繳社會保險費的力度,對欠繳、拒繳社會保險費的,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
建立城鄉有別的社會保障體系。從我國當前的實際看,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明顯低落于城市。這是由于過去長期的歷史原因,也是由于城鄉之間不同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城市和農村的社會保障同等重要都需要發展,但由于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在生產社會化程度、就業結構、社會分配結構、收入消費結構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別。因而城市和農村的社會保障不可采取一個統一的模式,農村不能照搬城市的辦法。農村要納入社會保障范圍,但具體辦法和標準方面應允許有差別。
從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實際出發,逐步推進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建立功能健全、社會化程度高、有充分資金保證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改革方案的設計需要明確以下兩點:一是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并不雄厚。社會保障的范圍只能逐步拓寬,保障的社會化程度只能逐步提高,要充分考慮政府及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二是居民個人作為社會保障籌資方式的一個重要渠道,要考慮到我國目前居民總體收入和消費水平并不高,而且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居民個人對社會保障的繳費率要適度,不能定的太高。總之,下一步我國社會保障要從國情出發,既要邁出改革的步伐,又要穩妥可行,使之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發揮財政在社會保障中的主導作用。社會保障既是一個分配問題,也是一項政府行為,單靠市場機制無法完全實現,需要國家財政參與分配和管理。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保障體系的過程中,財政始終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財政是國民收入分配的總樞紐,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而社會保障作為以政府為主體參與社會分配的行為,其本身就是構成了財政分配的重要內容,理應納入國家財政管理范圍。首先,要建立社會保障預算。將社會保障納入國家預算有利于強化用款單位和基金經辦機構的責任,有利于社會保障資金的專款專用,有利于資金分配的規范性。
其次,加強對社會保障結余資金的管理。社會保障資金的結余處于暫時的閑置狀態,應對未來支付需求資金,也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財力。為了保證這部分資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從而能夠均衡及時滿足社會保障的支付需求,必須將社會保障結余資金引導到可靠有效的投資上。
在一個從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邁進的、擁有12億人口的國度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創舉,是一個跨世紀的宏偉工程。我們堅信,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經過不懈的努力,一個健全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必將為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社會文明進步提供有效的保障,必將為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增添光輝。
參考文獻
[1]李玉喜.《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理論探討》2003年
[2]劉名山.《中國社會保障問題》載于《法學研究》2001年第6期
[4]張海東.《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法律制度縱談》載于《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1年第8期
[5]董保華.《社會保障法與勞動法的界定》載于《華東政治法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