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鄭州市高新區行道樹現狀的調查,指出了該區行道樹配置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行道樹;現狀;對策
1引言
近幾年來,鄭州市城市建設和園林綠化發展較快,市區行道樹樹種不斷豐富和發展[5]。鄭州市高新區作為鄭州市的新型區域,擁有大量的高科技企業和人員,是城市財富的創造地。進一步提高高新區的綠化水平和外在形象,對于鄭州市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如何做好行道綠化已成為鄭州市園林綠化工作中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
2鄭州市高新區簡介
鄭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東經112°42' - 114° 14' ,北緯34°16' - 34°58' ,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 鄭州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4℃ ,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無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時間約2400小時,土壤類型多樣,成土母質以洪積沖積物和風積物為主,母質層之上發育的土壤主要是潮土類。
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于鄭州市西北部,南臨西流湖,北接邙山,東與環城快速路相聯,西四環穿區而過,距市中心約12公里,南距310國道2公里,北鄰連霍高速公路,距新建鄭州國際航空港30公里,對外交通條件優越。
3.高新區行道樹現狀
最近幾年,高新區園林綠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總的來說,鄭州高新區的行道樹有以下特點:
3.1行道樹種的選擇
3.1.1以速生樹為主調樹種
高新區行道樹種的選擇,以速生樹為主調樹種,其中速生樹種所占行道樹種的百分比為66.195%。經過多年篩選,高新區的園林綠化樹種,主要選擇了適應本地區土壤自然條件的、深受市民喜愛的、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園林綠化樹種。如毛白楊、垂柳、國槐、白蠟、欒樹、泡桐等,均為高新區行道樹的主要園林綠化樹種。
3.1.2以抗逆性強的樹種為主
高新區行道樹種的選擇,以抗逆性強的樹種為主,兼顧樹木的功能性和觀賞性。如高新區觀賞性較高的行道樹,按照不同季節的不同觀賞部位分,主要樹種有:春季有桃花里路垂柳等;夏季有合歡路的合歡、金梭街的黃山欒、梧桐街的梧桐等;秋季有西環城路的白蠟、銀屏路的銀杏等;冬季有冬青街的女貞。
3.2基調樹種特色
鄭州市高新區基調樹種種類少,數量大,形成了一定的綠化基調。所用的行道樹多為近年來比較常用的傳統綠化樹種,以觀賞樹種為主,懸鈴木種植比較多。
3.3行道樹樹池建設
高新區近年來建設進展較快,道路修建拓寬工程頻繁,每次改造幾乎都以犧牲綠化為代價,其中行道樹首當其沖,縱觀高新區近幾年的發展,在城區地段,除保留了有限的珍貴古樹外,新建街道的行道樹逐漸遷移殆盡。根據現場調查情況來看,樹池型行道樹的樹池寬度為1 m×l m的占51%,小于1 m×1 m的占42%,最小的只有0.7 m×0.7m 。
3.4行道樹綠帶的植物配置
據調查,高新區行道樹綠帶主要以規則式為主。靠車行道一側通常種植常綠的綠籬,也有以常綠樹為主的種植方式, 在綠地中種植常綠灌木及常綠綠籬,比如玉蘭街綠帶中間種植的灌木黃楊球,其中還夾種一些開花灌木,這種種植外貌自然活潑,富有情趣。
4.高新區行道樹在應用中存在問題
4.1行道樹樹種和結構的單一
高新區市行道樹種的選用,以速生樹種為主,表1中懸鈴木栽種了132239棵,占行道樹種比率為66.20%,遠遠高于其他樹種,速生樹種生長l0-20年后開始衰退,樹冠不整,病蟲滋生,砍伐后,形成一段時期綠化的空白,影響街道綠化景觀。而慢生樹種生長較為緩慢,在夏季達不到一定的庇蔭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城市行道樹樹種和結構的單一性,使城市建設的規劃和管理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
4.2部分種類表現欠佳、特點不突出
高新區應用的行道樹種,普遍存在著冬季景觀平淡、自身特點不突出的問題,而且有些樹種由于病蟲害嚴重或者自身因素,對景觀有一定的破壞作用。如毛白楊、垂柳春季飛絮,天牛蛀干危害嚴重;國槐葉、花、果色平淡,國槐尺蠖危害嚴重;泡桐由于長期無性繁殖,植株出現退化現象,不少植株易得叢枝病,且其壽命較短;白蠟蛀干害蟲危害較重,使其表現欠佳。
4.3道路行道樹生物量偏低
在高新區主要干道的行道樹種中,胸徑大于20cm的有懸鈴木、雪松、毛白楊;胸徑小于20cm 的有冬青街的女貞,銀屏路的銀杏,丁香路的丁香等(如表2)。胸徑大于20cm的樹木樹齡要在8-10年,有的甚至需要更長時間,而胸徑小于20cm的樹木樹齡要在5-8年。
從上表可以看出,高新區行道樹平均胸徑偏低,最主要的原因是樹種年齡偏低,反映出高新區道路行道樹生物量偏低的問題。逐漸落后于城市建設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從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城市園林綠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4.4樹種管理不科學
高新區科學大道為東西走向的道路,是高新區的主要干道,從高新區中間穿過處于高新區人口密集區,地面受踐踏后土壤板結,土壤的透氣性、排水性和持水能力降低,地面部分水分不足,加上行道樹下土壤為人工擾動土,含有較高含量的渣礫,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低,其根系難以吸收養分和水分,造成樹木生長不良,早期落葉、枯枝等癥狀,易導致懸鈴木的死亡。
4.5 行道樹單調及不合理
相關部門對城市行道樹種植缺乏生態學認識和文化多樣性考慮,使得行道樹種類仍較單調,未形成立體種植結構,人工化痕跡非常明顯,樣式于篇一律。如結構單調的科學大道。
結語
行道樹是城市的綠化通道,是城區綠化的骨架,搞好街道綠化,不僅是提高整個城市綠化水平和提高城市美學文化形象的需要,也是一項重要的生態工程建設,行道樹一經選用,為保持完整性,改造時需整條街進行變動,因此,行道樹的選擇要慎之又慎。在遵守行道樹選擇原則的前提下,應對行道樹的樹形、抗性及觀賞價值進行綜合分析,制定出行道樹運用的指導性規劃,在突出基調樹種的同時,注重樹種的豐富度,形成綠色立體空間,增強綠地的穩定性,以增強高新區街道綠化水平,更好地發揮其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黃金生,林麗華,陳策,等.溫州市區行道樹調查及布局設想[J].浙江林業科技,2003,23(2):76-79.
[2]林晨,王紫雯,趙可新.城市行道樹規劃的生態學探討[J].中國園林,1998(6):41-42.
[3]關西平.北京城市道路綠化現狀與發展趨勢的探討[J].中國園林,2001(1):43-45.
[4]張莉,高宏秀. 徐州市區行道樹現狀及發展對策[J]. 安徽農業科學。2006.34(22):5863-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