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農村公路的使用情況和目前養護管理體制的不完善,提出了適應市場運行規律的管理機制,明確了相應的責任和權利,以盡可能少的養護資源和資金,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務質量的需求,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關鍵詞:農村公路;養護
公路在交通運輸業中發揮著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方便了農村居民的出行,也促進了農村經濟文化的發展,為解決農村的“三農問題”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也是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目前,農村公路的重要性已經被我國各級政府所認識,并且給予了足夠的重視,農村公路建設正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里程增加,技術等級提高,路面狀況改善,農村公路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由于農村公路的使用極不規范,以及縣際和農村公路的養護項目分散,涉及面廣,基層和一線技術力量、管理力量都比較薄弱,在養護中遇到的技術問題較多,資金投入也受到限制;再加上養護管理部門的設置還不完善,鄉鎮又沒有養護機構,致使鄉鎮道路養護管理脫節,以至大量道路毀壞,嚴重影響道路的使用壽命和服務質量,阻礙農村交通事業的發展。因此,加快建立鄉村道路養護管理機制,積極籌集鄉村道路養護資金,加強對鄉村道路養護管理的領導,對加快農村交通建設步伐,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 現有養護管理體制的弊端
1.1 農村公路分類及特點
農村公路包括縣道(通鄉及鄉際公路)、鄉道(通村及村際公路)和村道(通組公路)。納入專業化統一管理的農村公路:一般縣、鄉道全部列入管養,村道中部分列入;納入鄉、鎮、村、組進行管理的其他鄉村公路:主要指未列入專業化統一管養的農村公路,包括各鄉鎮場至城區、各鄉鎮場街道之間、各鄉鎮場街道至外縣市、各鄉鎮場街道至管理區、村及其內部的油路,占農路通車里程的50%以上。與干線公路相比,農村公路具有線形較差,路面等級相對較低,且農用車及機具多、軸載較輕、車速慢等特點。農村公路在使用中存在著行車嚴重不規范的現象,在路肩上行車、停車的幾率相當高;普遍缺乏有組織的管養,或者基本無人管理,處于無序使用狀態.另外,農村公路相關的配套設施也不完善,如:相當一部分道路沿線無排水設施,有的路段邊溝都不具備,這就造成了大氣降水極易進入路面、甚至是路基工作區,降低道路的承載能力,使路面出現各種因強度降低而導致的病害。
1.2 現行體制的主要弊端
從總體上看, 當前公路管理體制中的主要弊端是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缺乏活力和競爭機制。公路管理體制深層次的矛盾,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日益暴露,具體表現在:目前,我國的公路管理機構,既代表政府擔負著公路管理的行政職能,同時又承擔著公路養護、施工、設計等生產任務,是政、事、企合一的管理體制.這種體制的弊端是生產按計劃安排,經費按人頭劃撥,大鍋飯、鐵飯碗、高投入、低產出現象十分嚴重,干部、職工的競爭意識、憂患意識比較淡薄。特別是各級公路管理機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各種廠、站、庫和設計、施工、養護等生產性單位,都依附于各級公路管理機構,長期依靠吃養路費過日子。這不僅影響了公路的管理,也影響了生產單位的積極性。
1.2.1 人浮于事,效益低下。近年來,各地由于重復設置機構,擴充人員,特別是由于公路養護管理系統工資福利基本有保障,加之大鍋飯的體制,使公路系統的人員急劇增加。且有工不出或出工不出力的現象比較普遍,生產效率低下.再加上農村公路項目分散,不受重視,因此,長期處于無養護狀態,服務質量低下。
1.2.2 公路養護部門即道班形同虛設。農村道路處于一種無人管養狀態,再加上使用不規范,“三無”(無牌照、無行駛證、無駕駛證)車輛較多,造成了農村公路的提前破壞。嚴重影響了道路的正常使用及當地農民修路的積極性,給農民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損失。
1.2.3 缺乏專業的養護技術隊伍及高效率的機械養護設施。基層養護部門沒有相應的高素質的養護技術人員,道班工人僅僅了解砂石路面的養護,對于瀝青類、水泥類路面的常見病害不能處治,甚至連養護材料也不具備。這種情況與現有農村公路養護的需求極不相稱。近年來,農村公路的路面等級在逐步提高,油路、水泥路越來越多,急需與之相匹配的養護技術人才及設施。
2 養護體制改革
要解決農村公路的養護管理問題,必須改革現行的農村公路管理體制,把農村公路管理納入各級政府的職責,納入各級交通主管部門的行業管理,合理劃分農村公路的管理層次和管理權限,建立適宜的農村公路管理機構;同時,要建立由車輛養路費與地方各級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共同組成的多渠道農村公路養護資金來源,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農村公路特點的養護新機制,提高養護水平。
2.1 農村公路養護應走市場化道路
我國現行的公路管理體制是按照計劃經濟的要求,以及“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多年來,這種體制較好地發揮了中央和地方投資公路建設的積極性,在公路規劃、建設、養護、管理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這種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公路管理體制,愈來愈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已經對新形勢下公路事業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因此,必須加快培育和發展公路養護工程市場,建立適應市場規律的運行機制,撤消現有的公路養護道班,允許和鼓勵組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養護工程專業隊或公司,參與公路養護工程項目競爭。逐步轉為具有一定規模的養護企業,推向市場。改變目前公路養護生產單位過于分散、效率低下的狀況,實現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以提高養護質量和投資效益,也有利于公路管理機構從生產型向管理型的轉變。對公路改善、大中修、綠化、水毀專項修復等適宜于市場競爭的養護工程,要逐步推向市場,實行招投標,以促進養護工程市場的發育,降低工程造價,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2.2 建立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處
在縣里成立辦事高效,人員精干、面向社會的新型農村公路管理處,對列養的農村公路進行調查,負責監督并調控全縣的農村公路的養護工作。按照“宏觀管住、微觀放開”的原則, 由農村公路管理處進行統籌規劃,提出養護項目,面向市場進行招標;制定政策、提供服務、對養護工作、質量進行檢查監督。改變目前機構重疊、職能交叉的公路管理現狀,保證農村公路的及時養護。
2.3 設置齊全的交通標志,加強管理
農村公路線形較差,路基防護設施及交通服務設施差,標志標線不齊備,給使用者帶來不便,也影響了公路的正常使用狀態及壽命。因此,應在陡坡急彎、與鐵路交匯等危險路段設置警示等交通標志。同時,要杜絕“三無車輛”,加強宣傳,培養全民保護道路的素質,提高交通安全意識。
結語
道路的使用只有同科學的管理與及時、專業的養護相結合,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目前農村公路最突出的問題是建成后的養護管理問題。農村公路本來等級就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如果缺乏及時有效的養護,路況必然會下降,用不了幾年,好路就變成壞路了,政府的投資和老百姓的辛勤勞動就會付諸東流。從建養并重的角度,農村公路養護問題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長期無人管養或不科學管養,都會造成農村公路的路況質量下降,服務水平降低,無法達到應有的技術狀況和使用功能,使農村公路不能正常發揮其作用,也勢必造成建設資金的浪費。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高效、科學的公路管理及養護體制已經成為一項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