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功能派翻譯理論從全新的視角詮釋了翻譯活動,為導游詞翻譯的策略選擇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本文根據(jù)具體的翻譯目的和原則,結合導游詞翻譯的特點,權衡譯文內(nèi)容和形式間的關系,探討其翻譯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導游詞;翻譯策略
1 引言
中國是亞洲的旅游大國,根據(jù)世界旅游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預測,到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將有1.37 億人次來中國參觀、訪問和游覽。隨著入境旅游的蓬勃興起,我國在2000年首次提出建設“世界旅游強國”的宏偉戰(zhàn)略目標,導游說明和翻譯講解(guide-interpretation)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內(nèi)容愈加精彩紛呈。本文旨在從功能翻譯論視角,探討導游詞翻譯的特點、原則和策略,以便更好的向境外游客介紹景區(qū)景點情況、傳播文化、交流思想,實現(xiàn)境外游客的旅游需求。
2 功能翻譯論的起源和發(fā)展
德國的功能翻譯理論產(chǎn)生于20世紀70年代,其創(chuàng)始人是凱瑟琳娜·賴斯(Katharina Reiss)。根據(jù)德國心理學家卡爾·布勒的觀點,語言具有三種功能: 即信息功能、表達功能和喚情功能。據(jù)此,賴斯將這三種語言功能與它們相對應的語言“范疇”和文本類型相聯(lián)系,確立了各類型文本和翻譯方法之間的總體聯(lián)系。把賴斯的理論直觀展現(xiàn)出來的是切斯特曼(Chesterman) 的文本類型圖,確立了信息文本、表達文本和感染文本三個大類。信息文本要求“直接、完整地傳遞源語文本的概念內(nèi)容”,表情文本傳達“原語文本內(nèi)容概念的藝術形式”,而感染文本“再造文本形式以直接達到預期的反應”。側(cè)重點各有不同,分別為“內(nèi)容”、“形式”和“效果”。
凱瑟琳娜·賴斯的學生漢斯·威密爾(Hans Vermeer)創(chuàng)立了功能派的最重要的理論-“目的論”( Skopostheorie)。后來賈斯塔·赫茲·曼塔利(Justa Holz-Manttari)和諾德(Christianc Nord)進一步完善了該理論。Skopos是希臘語,意為“目的”。其核心概念是:翻譯的實質(zhì)是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翻譯的過程應以實現(xiàn)譯文在譯語文化中的預期功能為首要原則,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必須由譯文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即針對特定翻譯目的選擇特定的翻譯方法或策略。
3 導游詞翻譯的分類和特點
3.1 導游詞翻譯的分類
導游詞翻譯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泛,可以根據(jù)一般的翻譯活動,從不同角度對導游詞翻譯進行多種不同分類。
從所涉語言和符號來看,導游詞翻譯可分為:語內(nèi)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從譯出語/文本(source language)和譯入語 (target language)角度來看,可分為外語譯為本族語和本族語譯為外語兩大類。
從導游詞翻譯的題材和方式來看,還可分為專業(yè)性翻譯、一般性翻譯和文學翻譯或全譯(full)和部分翻譯(partial translation)。
基于導游在涉外導游服務工作流程中的現(xiàn)實應用和設計情況,還可以分為預制導游詞(pre-structured interpretation)、現(xiàn)場導游詞(on-the-spot interpretation)、途中導游詞(on-the-way interpretation)、文本導游詞(text interpretation)翻譯。
3.2 導游詞翻譯的語言特點和文本特點
旅游業(yè)直接服務于旅游者,根據(jù)旅游者的特定要求和期望,優(yōu)秀的導游詞應包括充實性、生動性、真實性、實用性、文化性、啟迪性、風趣性等要素。此外還通常引用中國的古典詩詞、詩情畫意的散文、娓娓動聽的故事,顯示出較強的文學性特征。
導游員在途中、景點、娛樂場所、商店或餐廳向境外游客進行的導游詞講解服務,與即興發(fā)揮的“現(xiàn)場導游”和“途中導游”有較大的區(qū)別。前者一般是可以“預制的”,后者則需要現(xiàn)編詞。導游詞翻譯依賴具有情感性和靈活性的人(即涉外導游員)通過口頭傳播,還同時具有隨機、隨感以及鼓動性等特點,具有相對較強的主觀性。
依據(jù)現(xiàn)代翻譯學理論,涉外導游詞應看作是信息型、表達型和祈使型相結合的一種特殊文本類型。具有時間性、準確性、邏輯性、連續(xù)性、故事性、趣味性、時代性和對比性等特點。
4 導游詞翻譯的主要原則和策略
根據(jù)功能翻譯論的目的論,決定翻譯過程的首要原則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在此理論框架下,決定翻譯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翻譯的接受者,他們與源語文本的信息發(fā)出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知識、不同的期待、視野和交際需求。每一種翻譯都指向一定的受眾,因此,目的語文本是譯者將他人在源語文化中提供的信息在目的語文化背景下的再現(xiàn)。翻譯是在“目標語情境中為某種目的及目標受眾而生產(chǎn)的語篇”。
為實現(xiàn)導游詞的信息和呼喚功能的翻譯目的,達到“達”或者“通順”的標準,導游詞翻譯應該遵循以譯文為重點的原則和以中國文化為重點的原則。
4.1 以譯文為重點的原則:信息適度、相關原則
導游詞翻譯應該考慮接受者的認知范圍、來華旅游目的,適當?shù)貜臐h語導游詞中提出適度的、相關的信息,用接受者所能接受的英語表達翻譯出來,給游客提供與被游覽客體有關的適量知識信息。
4.2 以中國文化為重點的原則:跨文化交際原則
導游詞翻譯中常常包含許多文化因素,如著名歷史人物、典故、趣聞軼事、景點名稱由來等。這些文化因素又稱“文化專有項”( culture specific item)是指源語文體所負載的原語文化所特有的事物、人物和概念,是一個民族或地方的智慧和歷史文化的結晶,也是旅游景點的亮點。進行導游詞翻譯時,應根據(jù)跨文化交際原則靈活、有效地處理文化信息。
4.3 導游詞翻譯的歸化(Adaptation)和異化(Alienation)翻譯策略
根據(jù)威密爾的“目的論”,“一切翻譯行為由行為的目的決定,即'目的決定手段',每個文本均為特定的目的而產(chǎn)生,亦應為此目的服務”。翻譯意味著文化的比較,翻譯策略的采用一定會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也因翻譯目的、文本類型、作者原意、出版商的意圖或讀者的期待視野等不同而有所不同。譯者應考慮適當?shù)亟Y合異化(以源語文化為導向)和歸化(以譯語文化為導向)兩種手段。
考慮到文化的傳播與交流,譯者應該傾向于用異化手段傳達文化特質(zhì),不能一味歸化以適應外國游客的口味而忽略了中國特色的東西。可采用音譯法、直譯法等翻譯策略。如采用音譯法保留原文發(fā)音及聯(lián)想:風水-fengshui,觀音-Guanyin,餃子-jiaozi,粽子-zongzi。又如:寒山寺,有人將之意譯為Cold Hill Temple或Bleak Mountain Temple ,這兩種譯名都不恰當。“寒山寺”因唐代一名為“寒山”的詩僧曾居于此而得名,故該采用音譯Hanshan Temple為好。
基于游客的接受程度和介紹的現(xiàn)場效果,導游詞翻譯的方法應該靈活多變,可采用意譯法、借譯法、改譯法、解釋法等。以意譯法為例,如蘇州的網(wǎng)師園(“網(wǎng)師”原義為“漁隱”和“漁父”),宜譯為“Fisherman's Garden”,不應直接音譯為“Wangshi garden”或“Garden of the Master of the Nets”。再以轉(zhuǎn)譯法為例,如魚米之鄉(xiāng)可譯為Land of milk and honey (出自《圣經(jīng)》),六月中之西湖譯為West Lake in midsummer(不應譯成“mid June”),清明節(jié)譯為Chinese Easter,月下老人譯為Chinese Cupid。
5 結語
導游詞翻譯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主要通過對景點的介紹、宣傳,擴大人們的知識視野,激發(fā)人們的興趣。功能翻譯論為導游翻譯提供了新的視角,導游員需要在翻譯的過程中充分地理解源語符號,更需要從跨文化的視角來翻譯其文化內(nèi)涵,根據(jù)文化語境、交際意圖和心理特點選擇要表達的意義,將旅游景點的文化信息準確地傳遞給國外游客,達到導游詞翻譯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1988.
[2] 陳剛.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6.
[3] 平洪.文本功能與翻譯策略[J]中國翻譯,2002. 5.
[4] 陳剛.涉外導游詞翻譯的特點及策略[J]浙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