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功能派翻譯理論從全新的視角詮釋了翻譯活動,為導游詞翻譯的策略選擇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本文根據具體的翻譯目的和原則,結合導游詞翻譯的特點,權衡譯文內容和形式間的關系,探討其翻譯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導游詞;翻譯策略
1 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職業道德教育在會計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不同于其他專業。會計是一種經濟語言,它所傳達的信息是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等各種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的依據。如果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出于各種目的而編制虛假會計報告,其危害的范圍和程度將是無法預計和防范的,尤其在當今這樣一個全民參股的市場經濟社會中,我們已經震驚地看到了虛假會計信息帶來的損失。朱容基總理2001年視察上海、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時,欣然題寫了“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的十六字諍言,至今仍然振聾發聵。教育治本,法紀治標;教育治遠,法紀治近;教育和法紀,德治和法治,二者只有并舉,才可能從根本上遏止造假行為。
不可否認會計職業道德需要他律,但是我們在不斷完善法規建設的同時往往忽視了會計職業道德的自律要求。雖然安然事件終結了美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自律的歷史,但是這并不等于說自律不重要,相反,這恰恰是因為自律做得不夠。當巨額的經濟利益與嚴肅的道德規范發生碰撞時,只有潛移默化的誠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傾向于道德規范。誠信教育最適當的時機就在于會計從業人員的啟蒙教育階段,一旦將這種職業道德內化為個體道德,那么無論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理論水平上升到什么層次,公眾的利益都會得到保護。
2 改變以往重專業技能培養,輕職業道德教育的傳統教育觀念。
會計學原理就是會計教學體系的啟蒙階段課程。會計的職業道德主要體現在會計一般原則之中,而會計一般原則通常是在學生不具備任何會計基礎知識的一開始就向學生介紹,學生能否透徹理解其含義,教學效果確實值得懷疑。會計的基本原則應用于整個賬務處理程序之中,而教師在教學時,卻容易忽視在專業技能的教育中貫穿職業道德教育。一方面,是因為教師本人缺乏實際經驗,對虛假會計信息的意識不敏感、不熟悉,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根據披露的情況來看,會計信息失真不象近年來這樣猖獗,所引起的危害也沒有如今這樣嚴重,導致職業道德教育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隨著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日益增多,資本市場的日益發展,對會計信息的披露要求將越來越嚴格,許多過去不為人知的造假行為被暴光并受到應有的懲罰。時代呼吁誠信,作為這一行業的教育者,我們更應該意識到職業道德教育的分量舉足輕重,只有在思想上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才會在教學過程中貫穿職業道德教育,在向學生傳授會計知識的同時,即時將會計一般原則與賬務處理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不僅掌握會計核算的原理并且真正地理解會計一般原則,在日后的實踐中才能做到在賬務處理中正確地運用一般原則。
3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貫穿職業道德教育。
3.1 豐富教學內容。
會計學原理是一門極為抽象和理論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思維分析能力才能理解知識要點。學生普遍反映在學習該門課程時,最難做到的就是理論聯系實際,而如果做不到理論聯系實際,對于學生來說,會計的基礎理論將無法理解,或者無法透徹理解,更別說如何運用誠信原則了。這就恰恰需要教師及時地將報紙、雜志、網站所報道的各種新聞和案例作為教學內容,補充教材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識別和判斷虛假會計信息,強化會計職業道德觀念。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會計信息正是對會計學原理的最好詮釋。一方面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身邊比比皆是的會計信息,而不是局限于書本知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樹立“誠信為本”的思想,通過各種案例學習職業道德的精髓,從而更好地掌握和運用一般原則。更重要的是,有針對性地指定和指導學生閱讀某些報刊、雜志、書籍和網站,傳授的是學習會計的方法,培養和鍛煉的是學生獲取知識、分析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后不斷地更新和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從而不至于被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所淘汰,而且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人格和理念。在這種能力的培養方面,教材遠遠不及處于時代前沿的各種傳媒。首先,書本上的知識,五年十年之后就需要更新。馬克思說過,“沒有永恒不變的真理”,真理變成謬誤,這在自然科學領域尚不鮮見,更何況社會科學領域。
3.2 革新教學方式。
跳出會計學會計,跳出會計教會計。
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進行會計核算,都需要利用核算所得的會計信息來進行管理決策。很難想象一家制造業的會計人員不懂得本企業產品的生產流程,也很難指望該企業的會計主管不懂得不同材料的差異卻能做好成本控制。會計學不光可以聯系財政、金融、貿易等經濟類學科來教,而且還可以涉及政治、哲學以及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就職業道德而言,在會計學原理課程中尤其適宜穿插哲學的教育,除了在會計學中運用方法論、實事求是等哲學思想之外,還有人生觀、世界觀、思想品德的塑造。我們的學生應該樹立嚴謹的職業人格,日后一旦選擇會計職業,成為一名會計人員,就應以誠信作為做人之標準,把誠信視同生命一樣珍貴,寧可不干,也不違背良知。學生通過會計學原理的學習首先就要明白,會計就是責任,只要干了會計就意味著承擔了責任和義務。
4 在教學中倡導實證研究的精神。
雖然說規范研究或者實證研究基本上屬于研究范疇,但是在教學中倡導研究精神,尤其是實證研究的精神,其實是很有必要的。會計研究的方法廣義上可分為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兩種,規范研究主要回答“應該如何”的問題,而實證研究主要回答“實際是什么”的問題。我們的會計教學其實類似于推廣規范研究的成果,將漫長社會發展中總結出來的理論知識以及實務操作經驗傳授給學生,使其免于經歷實證研究的艱辛過程。然而,正是因為一味地接受,學生幾乎喪失了判斷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當他們置身于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中時,面對眼花繚亂的會計事項,如何堅持原則,如何在適當的時點以適當的金額來處理會計事項,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也不存在標準答案,一切都需要按照職業道德的要求進行職業判斷,然而由于學生在大學教育中缺乏思考分析能力的鍛煉,又幾乎沒有實踐經驗,因而很容易讓私欲和個人利益凌駕于原則之上,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開展研究活動,尤其是實證研究,旨在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職業精神,有助于他們日后走入社會形成正確的職業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