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省教育廳關于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與建設的實施意見講起,簡單闡述了對課程改革的思考,如學生的對口就業、學習能力、專業的選擇、實訓的跟進等。
關鍵詞:崗位培訓;學習能力;就業;實訓
職業教育發展到今天,課程改革已是必走之路。絕大部分的職業學校都在轟轟烈烈地深入開展課改工作。
江蘇省教育廳關于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與建設的實施意見(蘇教高〔2008〕15號)文件中要求各職業學校要明確課程改革與建設的思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精品課程建設為抓手,以工學結合為突破口,以工作過程為課程設計基礎,以真實工作任務或社會產品為載體,優化課程結構,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創新課程開發建設機制,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完善課程評估和管理,加強立體化的教材建設,充實師資和實訓、實習等課程實施條件,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手段,推動優質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全面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同時重點指出實驗、實訓、實習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高等職業院校要整合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通過校企合作等多種途徑,建設、充實、完善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實習基地,實踐教學環境要體現先進性、開放性、共享性,并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符合課程改革方案的要求,符合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職業能力。要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虛擬工廠、虛擬車間、虛擬工藝、虛擬實驗。校內外實踐教學條件能夠充分滿足所有課程教學要求。
其實教育始終是指向人的發展,職業教育也不例外,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也要首先指向人的發展,指向學生潛能的開發和個性的張揚。在這個前提下,使課程滿足不同職業的需要。人是有職業的,但是,這種職業角色是屬于社會的。只有從社會的總的要求來評價職業角色,才能將我們的課程改革引向社會發展所期望的人才目標,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具體地說,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必須在對現有的課程進行“辯證的否定”的基礎上,來重組和開發課程。也就是說,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必須高度重視人的解放,解放人的思維,解放人的靈魂,解放人的個性,解放擁有個性和潛能的學生。唯有如此,課程才是與學生的發展相一致的,也才是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相一致的。
但是,目前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過分強調“勝任工作崗位”。課程改革的基本路線是:了解市場--確立崗位--細化崗位技能要求--制定培養方案。也就是說,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讓學生在畢業時基本具備相應崗位技能,就業時實現學校與企業崗位的高度適應,也讓學生實現所謂的零距離就業。
鑒于此,筆者僅從個人參與課程改革的實際情況和所帶班級學生(五年制高職環境工程專業)在校學習和就業的情況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1 職業教育仍舊是學歷教育,并不是單純的崗位培訓。學生畢業了不一定就能找到合適的崗位,如果找不到,崗位培訓的熟練工培養將變得很浪費,毫無意義。其實熟練工的培養應該是對崗位上的人,如我校燃氣專業,采用定單式培養,為我省培養燃氣行業培養相應的專業人才。該專業的培養計劃中重點強調專業崗位技能,學生僅在學校完成一年半的理論學習,半年的基礎技能培訓,然后到各公司的相應崗位上進行為期一年的頂崗實訓。這種情況下,學生本身的學習目的性非常明確,他們能后預測未來一兩年的工作情況,因此學習的動力比較強。此時的崗位培養才發揮了最大的作用。
2 學生畢業后并不一定想去崗位就業。在選擇專業時,年齡還小,對專業認識不夠,不能決定以后自己會想干什么工作。甚至有些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對自己的專業一無所知,是由家長決定的。職業學校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只是過渡,因為成績比較差,無緣上大學,但年齡尚小,不能直接就業。此時的學生對相應的崗位就顯得認識不夠,也缺乏主動認識的動力。
況且經過五年的校園生活,學生對社會、對自己、對工作的認識都會發生改變。學校的五年是他們身心成長變化較大的時間年齡段,很多人的價值觀、人生觀會發生質的改變。
例如:本人所帶班級(40人)中,只有5人在做專業工作,5人在做與專業相關的工作,他們基本上是自己找工作,所以在學校獲得的各種證件對他們很有用。15人是家長幫助聯系的單位,而且單位都比較好,如建設局、中天鋼鐵集團、政府機關等,他們早就知道自己會輕松進入好單位,在校期間的任務就是拿到畢業證,至于其它的崗位技能證書是可有可無。還有15人純粹是為了渡過五年拿一張畢業證,他們根本不愿意做專業工作或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就業單位也是五花八門。有放棄安裝公司預算員不做而去商場做營業員的,也有回家自己創業的,還有在家族企業幫忙打理生意的。
對于那么多沒有到相應崗位上就業的同學來說,學校和老師為其精心設計的培訓計劃顯得多余,而整個培訓過程也毫無意義,學生自己也不感興趣,只是完成任務拿到證件而已。
3 過分強調崗位所需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會繼續下降。能到職業學校就學的學生學習能力本來就不強,反復的操作會讓人對理論的學習能力越來越差,而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對其一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學習是終身的,不會學習就意味著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不能有新的突破,很難取得好的成績。不會學習,很多時候會讓人變得懶于思考,用進廢退,惡性循環的結果,很難從事較高的腦力勞動。
4 有些用人單位也不想用完全的熟練工。多數同學就業的單位是小公司,到大公司的機會不多。小的單位不想用完全的熟練工,因為成本太高,反而剛走出校門,尚需學習的同學更受歡迎,因為他們肯學肯干,工資要求不高,不太敢跟老板談條件。
5 學校課程改革進程與實訓不跟進。改革是需要時間的,實訓場地的建設和實訓設備的購置都是有周期的,周期的長短和各職業學校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有關,很多實訓科目無法立刻跟進。即便跟進實施,也不能完全按施工現場的要求去要求學生。另外學生在操作時的安全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對學生只能要求過程,不能要求質量和數量,因為后者需要長時間的磨合與反復操作。學生在動手實操時,對待訓練任務和以后工作中的任務,在態度上差別很大,也會造成實訓的效果大打折扣。
完全由學校建造的實訓基地和施工現場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如設備的更新不如施工現場快;大型設備的種類數量偏少;另外有些專業,實訓成本太高,根本不可能做到完全真實化,只能模擬或者局部操作,學生還是要從頭學起。總之學生只能做到熟悉過程,不可能熟練,也就談不上與企業的零距離。
當然老師的技能水平也有限,很多老師要從原來的純理論講述變為實操訓練,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首先,教師要有時間到企業或施工現場去做充分的鍛煉;其次,課程改革要求各校依據自己的特點和周圍環境自發進行,缺乏權威的過程和細節設計。同時教師的工作量也在不斷增加,時間和精力都有限,每門課程的改革都需要兩到三年的反復磨合,不可能立刻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http://cdfcedu.com
[2]江蘇省教育廳蘇教高〔2008〕15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