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受新興市場的需求拉動,世界商品需求增長不斷,導致現代社會中石油、水泥和鐵礦石以及其他許多基本的建筑材料價格“漲聲”一片。鐵礦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08年的鐵礦石合同價較2007年暴漲了65%,而澳大利亞鐵礦業公司在今年的談判中還在要求更高的漲幅。高昂的現貨價格、不斷增長的需求以及有限的供應量增加了他們的價格談判籌碼。
與此同時,鐵礦石最終用戶正在竭力確保這一極其重要的商品供應。一些現金充裕的中國鋼鐵制造商正大舉收購澳大利亞鐵礦石生產商的股票,有些甚至對小型鐵礦石公司提出全現金惡意收購要約。
這場激烈的鐵礦石拉鋸戰,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世界,一個稀缺商品價格高昂的世界,一邊是需求方為了確保貨源供應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而另一邊是供應商通過維持高價和限制外國投資而奮力保護自己的利益。
鋼鐵企業惴惴不安
全球鋼鐵企業都在忐忑不安地等待著和澳大利亞鐵礦石生產商一年一度的鐵礦石價格談判結果。這次談判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將決定新財年(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的鐵礦石成本。2008年鐵礦石合同價談判時間已經比往年拖延了將近兩個月,這種情況極不尋常。
2月23日,中國第一大鋼鐵生產商寶鋼集團與世界第一大鐵礦石生產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ompanhia Vale do Rio Doce,CVRD或CVRD (Vale))就2008至2009財年國際鐵礦石基準價格達成一致。根據雙方的談判結果,新財年鐵礦石合同價在上一財年基礎上大幅上漲65%。
按照慣例,無論鋼鐵企業代表與主要的鐵礦石生產商代表達成怎樣的價格協議,整個行業無論是日本鋼鐵廠、歐洲鋼鐵廠,還是澳大利亞鐵礦石供應商都要接受談判價格。
然而今年,情況大為不同。世界第二大鐵礦石公司澳大利亞力拓集團(Rio Tinto Group)與世界第三大鐵礦石公司必和必拓公司(BHP Billiton Ltd)希望在淡水河谷公司達成的65%漲幅基礎上進一步大幅加價。他們的要求一方面反映了澳大利亞與巴西到中國海運費的差價問題:以5月29日當日為例,澳大利亞至中國海運費為47美元/公噸鐵礦石,而巴西至中國海運費則為106美元/公噸鐵礦石。另一方面,澳大利亞供應商的高要求也反映出鐵礦石價格的迅速攀升。
在過去一年中,鐵礦石現貨市場價的增速遠遠高于合同價的增速,產自印度的鐵礦石現貨價更是上漲了145%。目前每噸鐵礦石現貨價較2007年至2008年財年增長1000元人民幣,即使2008-2009財年按照漲幅65%的合同價計算,現貨價也將高出合同價500元人民幣/噸。
2002年至今,鐵礦石價格連翻3倍,這已經讓中國鋼鐵制造企業很受刺激,而澳大利亞供應商提出的更高漲幅要求更是讓他們倍感不滿。“按照長期合同,中國鋼鐵廠每年進口約2.5億噸鐵礦石,而如果鐵礦石價格上漲65%,那么中國鋼鐵企業的總成本將隨之增加600億元人民幣。” 提供鐵礦石信息與分析的中國聯合金屬網的分析師胡凱介紹說。他還指出,2007年實施長期合同價格的中國大中型鋼鐵廠的利潤也不過1400億元人民幣。
目前,中澳雙方的分歧仍然很大,短期內談判可能不會有結果。
基準定價體系
每年,鋼鐵生產商與鐵礦石生產商都會通過談判確定新一年的合同價。在談判回合中,寶鋼代表中國鋼鐵制造商,而世界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力拓集團和必和必拓公司代表礦業公司——這三家生產商控制了全球70%以上的供應量。這一價格談判體系就稱之為年度鐵礦石基準定價體系。
根據該定價體系,礦業公司生產的80%-90%的鐵礦石將以長期合同的方式銷售,剩余10%-20%以現貨方式交易,現貨價格按照供需情況每日不同。此外,所有產自印度的鐵礦石目前均在現貨市場交易,正如剛才提到的,2008年現貨價較2007年的漲幅高達145%。高昂的現貨價格使得澳大利亞鐵礦石生產商更加堅持要進一步提高合同價漲幅的要求。
由于鐵礦石是鋼的主要成分,因此鋼需求量是決定鐵礦石價格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產鋼大國,也是世界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中國市場的強勁需求拉動了鐵礦石價格上漲,而進口量仍在持續上升:2008年1-4月,中國鐵礦石進口量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5%。去年,中國鐵礦石進口總量達3.831億噸。
與此同時,鐵礦石供應卻處于緊張狀況,高質量礦產資源越來越稀缺。現有的礦山正趨于枯竭,即將關閉,而過去十年中幾乎沒有發現什么新的大礦區。澳大利亞和巴西的礦業公司正在想方設法增加鐵礦石產量,而中國本土鐵礦石產量依然處于低水平。另外,缺乏熟練技術工人和鑿巖機等專業設備也是供應有限的原因,這些短缺延緩了新礦的開發。“我們認為,至少未來3-5年,都將面臨鐵礦石供不應求的局面,” 必和必拓公司鐵礦石總裁伊恩·阿什比(Ian Ashby)說:“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快增加產量。”
據阿什比介紹,自2002年以來,鐵礦石的平均投資成本為每噸57美元,但他表示,未來新的鐵礦石投資成本將增加至每噸105美元。“主要原因是澳元兌美元的匯率在上升,近幾年機器的成本在上升,以及缺乏勞動力導致人力成本顯著增加。”他說。
由于需求增長速度不斷超過供應增長速度,因此鐵礦石價格已連續6年上漲。然而近兩年,巨額利潤卻被印度鐵礦石生產商賺去了,這是因為他們實施現貨交易價,而不是長期合同價,這一情況著實讓澳大利亞鐵礦石生產商感到嫉妒和不滿。力拓威脅可能放棄傳統的長期合同,轉而向價格更高的現貨市場銷售更多鐵礦石。
必和必拓采取的對策則不同。去年11月,公司宣布擬斥資1450億美元收購競爭對手力拓,該收購計劃旨在打造一家自然資源巨頭,抗衡巴西淡水河谷。隨后2008年2月,必和必拓又將收購力拓的報價提高到1730億美元。
必和必拓認為,與力拓公司合并將能控制全球30%以上的鐵礦石銷量,并使生產成本低于其他中小型鐵礦石生產商,進而提高競爭力。此外,合并后的公司將有機會利用各種協同效應和收益,每年產生37億美元的效益,因為合并后他們可以共享火車、鐵路和港口等基礎設施。
然而鋼鐵生產商卻對必和必拓的要約收購感到不快。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該協會的成員包括中國所有大型鋼鐵制造商)強烈反對合并提案,稱收購將造成鐵礦石行業壟斷,并使合并后的公司在年度鐵礦石談判中的控制權過大。目前,亞洲進口的鐵礦石約50%來自力拓與必和必拓。
中國鋼鐵企業出征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紛紛轉向海外以獲取更多的資源。今年2月,中國最大原鋁及氧化鋁生產商中國鋁業集團(中鋁)攜手美國鋁業,以14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力拓9%的股份,這一天價收購遠遠超出業內預期。
“收購國外礦業公司不失為獲取重要海外資源、影響價格的一個方法。”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徐向春評論說。
中鋁收購力拓使其成為力拓第一大股東,并因此成為必和必拓對力拓要約收購的焦點。
有分析人士預測,如果必和必拓得到澳大利亞和英國政府(力拓在兩個國家都有上市)的批準,也許還有歐盟的批準,就將對力拓進行惡意收購。之所以這樣預測,是因為必和必拓最初的收購提案遭到力拓董事的拒絕,他們說收購要約“顯然低估了力拓的價值及前景。”然而,即使必和必拓要實施惡意收購,也必須通過力拓全體股東的批準,當然包括中鋁。
繼中鋁之后,更多中國企業開始投資澳大利亞資源型企業。5月,中鋼集團向澳大利亞鐵礦石出口商中西集團(Midwest Corp)提交一份收購計劃,擬以12億澳元收購其全部資產,成為第一家在澳大利亞提出收購要約的中國公司。“在鐵礦石行業,中國企業不僅是消費者,而且要控制盡可能多的資源。” 中國鋼鐵行業協會主席羅冰生表示。
其他中國企業也紛紛效仿。他們在澳大利亞的收購目標包括中西(Midwest),莫森金屬(Murchison Metals), 金達必金屬公司(Gindalbie Metals)和 澳洲資源(Australian Resources)。其中多數是中小型礦業公司,同時也不乏大型基建項目如西澳大利亞價值30億澳元(28億美元)的澳卡基(Oakajee)深水港口和鐵路項目。
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澳大利亞外商投資審核委員會(Australia Foreign Investment Review Board)批準的中國投資申請數量從206份增加到437份,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獲得批準的中國投資申請數量又翻倍至874份。但這些數字并未包括最近的股權交易。自去年初以來,此類股權收購交易總額已達200億澳元。
然而對中國而言,通過購買澳大利亞資源型企業的股份贏得重要影響力將是困難的。一個原因是,據必和必拓首席執行官高瑞思(Marius Kloppers)介紹,即使是最大的股東也未必能贏得公司董事會席位。“按照必和必拓公司規定,董事的選拔取決于他們的行業經驗,而不是所持股份。”他對沃頓知識在線說。
三個月之后,中鋁將成為力拓最大的股東,然而它在董事會并無一席之地,無法介入公司經營活動。此外,面對來自中國的投資,澳大利亞政府可能不會再像中鋁收購力拓9%的股份那樣輕易地允許第二家大舉收購其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和企業了。
中鋁140億美元投資力拓是中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海外投資,澳大利亞媒體甚至將該收購案視為一個政治聲明,是中國擬抗衡全球礦業公司以贏得一席之地的信號。據一些澳大利亞媒體稱,中國購買力拓股份之后,必和必拓的高層就飛往堪培拉與澳大利亞總理進行了秘密會談,希望說服澳政府阻止中國企業對澳礦業公司的天價要約收購。
他們的說服可能真的奏效了。澳政府隨后發表投資原則聲明,稱外國投資必須符合國家利益。聲明中還提及主權財富基金,警告說這樣的投資者必須經過嚴格審查,評估他們的“運營是否獨立于相應外國政府。”國有企業必須證明自己只是在做“商業買賣”,沒有政治目的。
澳大利亞已經延遲批準至少10個中國國有企業對澳礦業領域的投資項目,這表明澳大利亞的中國投資申請正在減緩。
中國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認為,去年中國40%的鐵礦石進口來自澳大利亞,而澳大利亞53%的鐵礦石銷往中國。“對中國而言,我們只是希望找到自然資源的可靠供應源。如果澳大利亞政府希望繼續擁有長期可靠的出口市場,他們最好與中國保持緊密關系,不僅是在貿易領域,還包括投資領域。”
德勤全球采礦業領導人邵杰瑞(Jeremy South)建議說,如果中國鋼鐵企業希望投資外國資源型行業,可以通過建立合資公司的方式。“日本企業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說,“他們在澳大利亞建立了許多合資項目,而中鋁也是通過聯手國際合伙人美國鋁業出色地完成了收購力拓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