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數學啟蒙知識的開始就是來自幼兒園周圍的現實環境,幼兒從中獲得有關數學的感性經驗。對幼兒來說,數學是他們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自身需要,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是數學學習的源頭活水。因此,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應該從幼兒的生活入手,即生活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關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我從以下幾方面對幼兒數學生活化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體驗生活數學,激發學習興趣
所謂“體驗生活數學”就是教師要讓幼兒感覺到數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是我們了解客觀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師要提供幼兒熟悉的生活題材,讓幼兒感到親切,易理解,“讓講臺成為舞臺,讓教室成為社會,讓幼兒成為演員,讓教師成為導演”,將教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使幼兒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從而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欲望。
(一)在游戲中學數學
在數學活動中,我采用游戲的形式,如在讓幼兒學習多1和少1時,我就通過游戲《搶椅子》讓他們直接感知椅子和小朋友多少的變化,這樣,枯燥的數學知識就變得有趣,簡單重復的練習也因游戲而變得生動起來,小朋友學得輕松、學得快樂。如在讓幼兒學習倒數時,我就通過游戲“紅綠燈”,讓幼兒掛上車牌號當小司機開汽車,當碰到紅燈時,我要求幼兒停止十秒,大家一起倒數“10、9、8、7、……”,數到1后,紅燈將變化,孩子們通過數數從而學會了倒數,并對十秒鐘是多少也有了一個具體的時間概念。
又比如在“小超市”游戲中,我在每樣食品的標價上,寫上1元、2元的價錢,游戲開展中,我請兩名幼兒當收銀員,其他幼兒分別扮演顧客,每名顧客有10元錢,讓幼兒自由地進行購買活動;購買中認識了貨幣,了解了貨幣的有關知識。還有在吃餅干的時候,小朋友大多關注的是“吃”這一活動,不會考慮別的更多的東西,我就啟發幼兒動腦筋讓餅干“變魔術”,一會兒變成三角形,一會兒變成圓形,一會兒變成正方形。這樣在吃餅干這一生活環節中,小朋友們關注的就不再僅僅是吃,同時也鞏固了對圖形的認識,培養了幼兒動腦筋的習慣,并從中激發幼兒對生活數學的興趣。
總之,靈活機動地利用游戲中的隨機教育內容,為幼兒營造一個輕松、愉悅而又科學的數學環境,引導幼兒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學習,通過自身與環境的接觸,自由探索,動手、動腦、動口,促進幼兒獲取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潛能。
(二)在運動中學數學
有人說,幼兒是在摸、爬、滾、打中認識周圍世界的,根據幼兒的這一年齡特點,我將數學練習和運動,即體育游戲結合起來,讓幼兒在運動中學數學。
許多現成的體育游戲注重的是對幼兒基本動作技能的訓練,因其簡單有趣,深受幼兒的喜愛。我就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既練習了動作技能又鞏固了數學知識,可謂一舉兩得,兩全其美。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有意識地對現成的體育游戲進行改編,將數學練習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個傳統的體育游戲,我結合“1”和“許多”的教學和3以內的點數,在原來的游戲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許多下”、“拍三下”等,讓幼兒邊拍邊回答:“拍一下”、“拍許多下”、“拍三下”等。改編后的游戲更切合教學實際,也更有利于幼兒掌握知識。
根據日常教學的需要,我還創編一些小游戲。如:結合圖形的教學,創編了體育游戲《跳房子》結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學,創編了《我給球兒來排隊》的室外游戲等。讓幼兒感受到了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既有所學,又“樂”在其中。
二、補充生活背景,激活數學教學
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在我們的周圍,每樣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狀、大小、數量和方位存在著,只要做個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無處不在、無所不有的數學素材。從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譜寫新知教學的前奏。教師在教學中要設計幼兒感興趣的生活中的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幼兒,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數量統計》的教學中,以幼兒的人數導入活動,再逐步地引導幼兒認識“統計”的概念,讓幼兒知道“統計”原來就在我們的身邊,無形中產生了學習的動力。
又如在幼兒學習了數的守恒知識后,在“長度守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各種操作的材料,如細鐵絲、紙條、毛線、小棒等,并將這些材料中等長的兩條(根)分為一組,擺成形狀、造型各異的各種圖案,蝸牛、馬路、剪刀、小兔、蝴蝶、水中的魚等等,分布在整個活動室的周圍。然后,教師引導幼兒帶著問題觀賞:這些圖案像什么?它們一樣長嗎?為什么?由于這些圖案色澤鮮艷、材料不一,小朋友很感興趣的議論著:它們不一樣長,它們可能一樣長……這時教師讓小朋友們動手擺弄、操作,他們一邊操作,一邊議論著。孩子們經過反復的操作、議論、思考,最后得出“等長的兩種物體,它們的長度都是不變的。不論你怎樣擺,怎樣變換形狀”。這些材料便于幼兒操作,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刺激幼兒在操作過程中進行觀察、比較,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興趣。
在這種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擺弄中,幼兒擺脫了數學活動中的壓力,親身體驗到學習數學是自然、輕松和有趣的;利用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引導幼兒在有意無意間以各種感覺通道感受來自生活的多種數學信息,消除幼兒對數學的陌生感,為幼兒學數學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奠定數學學習的基礎。
三、巧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周圍的各種實物、現象充滿著好奇,教師就必須緊緊地抓住這份好奇心,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孩子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解決新問題。例如,在《認識4以內的序數》中,活動開始,教師請4名幼兒參與活動,說一說他們的座位在誰的前面?在誰的后面?然后請大家將他們的位置進行編號,在游戲中感知4以內的序數變化,進而了解序數排列的規律。
數學來自生活,最終必然回歸生活,用幼兒能理解的數學觀點和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幼兒經歷了實踐、認識、反思,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經驗以后,鍛煉提高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成了必然。如:幼兒在學習數的組成時,教師讓幼兒掌握了數組成的方法和規律,然后把學習自主權交給孩子,根據3、4的組成,找到數組成的規律,數的組成有兩種排列:按添1和減1的遞增遞減規律排列;按數字的顛倒位置的排列,使幼兒很快找到了5、6、7、8、9、10的排列,讓孩子在生活中尋找分合的運用。
又如在讓大班幼兒學習“圓柱體”的教學中,當孩子對橡皮泥桶產生爭議時,教師指導幼兒把桶蓋取下來和桶的底面疊放,目測看兩個圓形是否一樣大?幼兒在操作中加深了理解,較好的掌握了圓柱體的特征,培養了幼兒的靈活性,拓寬了他們的思維廣度。
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我在具體的實踐操作過程中既注意讓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感受數學,更重要的是注意讓幼兒在生活中運用數學,以解決生活中“某些簡單的問題”。
例如,在《運用多種方法數數》活動中,教師先組織幼兒先進行初步的探索,通過嘗試得出科學結論,在思維上給了幼兒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再讓幼兒運用已有的認識經驗從小組到全體幼兒進行多種方法的數數活動。這樣,給了幼兒充分的自主權,真正實現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學以致用。又如:在幼兒早上入園后,每天請一位幼兒點數幼兒人數,并讓幼兒和實際到的人數加以比較,說說少了幾人或一樣多。教師有針對地讓每個幼兒都能輪流到,這樣既讓幼兒練習了點數、對應比較,又使教師了解了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便于有針對性的指導。在平時多讓幼兒做老師的小助手,請小朋友幫老師分發學習用品、分發飯菜等。例如:分畫紙和水彩筆,老師可以請每組一個幼兒先數一數自己組的人,再按自己組的人數數出相應的紙張和筆并分發給每個幼兒。吃點心時,可以讓幼兒自己每人拿幾個,或請幼兒從左(右)邊的第幾排開始拿,這樣就使幼兒練習了點數和序數。
通過這些解決幼兒生活問題的實踐操作,既自然滿足了幼兒的求知欲,同時也讓幼兒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我想生活中有很多學習運用數學知識的機會,教師要積極去思考創造,讓幼兒多實踐、多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