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園應把家園合作教育納入整體工作計劃之中,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對幼兒園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隨著我園“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自主探究能力的實踐研究”課題的深入開展,我們越來越感受到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長是我們教學的催化劑。
一、家長輔助教學,提高效率
家長參與是實現幼兒園與家庭教育一體化的方式,已成為一個目的性的學術術語。眾所周知,一對一的教育效果肯定優于大集體的教育。若我們將一對一的教育與大集體的教育兩者有機結合到一起,其結果將是妙不可言的。
我們幼兒園充分利用家長教育資源,讓家長們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我們將教育內容通過多渠道告知家長,讓家長在第一時間內,掌握孩子的學習和活動動態。網絡現在已經很普遍,我們把教育內容、教育信息發送到班級網頁,讓家長得以了解,明確作為家長該怎么輔助、配合幼兒園工作。不能及時上網的,我們會在月初將預設活動以月報的形式發給家長,告知家長。每個家長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優秀,渴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對于我們的做法,家長非常贊同。個別孩子的情況,需要個別的溝通,我們會利用路路通的短信與家長取得聯系,指導他們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有效輔導,這樣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就變的更有目的性。通過這樣的做法,一學期下來,我們發現孩子在老師和家長的雙邊督促下,有次序的進行復習、預習,活動的開展,對老師來說真是輕松了不少,但效果一點也不遜色啊,在教學中孩子大膽表現自己,充滿自信,躍躍欲試。
就拿一次語言活動《數腳》來說吧!活動開始前,我沒有要求家長做任何的輔助。教學中要求幼兒理解新詞匯:大搖大擺、蹦蹦跳跳、橫行霸道、又輕又快。對于中班的孩子來說,能在一課時內完全理解故事,并消化吸收新詞匯的人數,能達到目標的最多也就60%~70%了。那怎么辦呢?活動結束后,我在第一時間內,把故事內容發送到班級網頁,告知家長孩子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并要求家長:幫助孩子進一步理解相關詞匯,同時認識關于動物腳的數量以及走路的姿態的相關知識。第二天,教學時孩子們能都告訴你,并用動作來展現。對于調查表,我們的孩子更是表現出強烈的欲望,迫切想讓大家分享他的成功,就這樣通過一次次的鍛煉,孩子們展現出的能力令我們刮目相看。老師感到欣慰,家長感到滿足。如果簡單地將教育全部推向學校,會有如此的效果嗎?作為老師我們衷心地感謝家長,正因為有了家長對我們教學支持與幫助,我們的教學質量才能得以提高。
二、家長走進教學,綻放魅力
雖然說老師經過專業訓練,有科學的教育方法,但這并不表示家長一定不如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將家長請進來,教學肯定會呈現出另外一種效果。
我們以前也嘗試著讓家長走進教學,但由于家長的認識不同,活動完全是在教師的安排下被動講課,其效果并不理想。本學期,我們認識到家長講課的特殊意義,家長也對參與孩子們的活動躍躍欲試。當教師和孩子們提出這樣的要求時,家長都認真備課,并與教師們多次溝通,將活動力爭做到游戲化、趣味化,對此,我們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例如,中一班的“交通安全”主題活動,一位當警察的爸爸不但給孩子們講解交通安全知識,還把孩子們帶到十字路口,親自看交通警察指揮交通,受到孩子們的一致歡迎;在小一班“保護牙齒”主題活動中,一位當醫生的媽媽穿著白大褂拿著牙齒模型,給幼兒繪聲繪色地講解牙齒保健常識,孩子們的注意力異常集中。這樣的活動如今在我園已經非常普遍,家長們都主動申請要為孩子們教學。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特點,對于他們的教學孩子們也都格外地配合,甚至有的比老師上課的效果還要好。
故只要我們有目的地讓家長走進教學,那定會綻放其獨特的魅力。
三、家長支援教學,充滿活力
家長來自各行各業,能力和特點都不同。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家長資源,對我們的教學準備和開展將有著意想不到的促進作用。如在10月份,中二班在開展“豐收了”的主題活動,一位家長主動聯系帶孩子們參觀菜棚,在安排好了活動后才通知帶班的老師和孩子們,給孩子們帶來了無限的驚喜。在菜棚孩子們眼界大開,知道了西紅柿生長在什么地方,看到了蘑菇生長在蘑菇棒上,看到了農民伯伯給蔬菜捉蟲子,也伸出了小手去幫忙。他們學到了許多在普通教學上無法學到的東西。中一班開展“種子”的主題活動時,一位家長主動開車帶教師和孩子們到種子基地親自采集收獲的各類種子,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盡情玩耍,一個孩子發現樹上有種子,家長立刻抱起孩子去采摘。這樣有意義的活動如果在教學中單獨依靠老師播放錄像和圖片,會有如此效果嗎?家長參與教學后,不但孩子親身體驗了、感受了活動的樂趣,令他們終身難忘,而在這期間受益的不僅僅是孩子,我們的家長們也似乎回到了童年。
家長輔助、走進、支援我們的教學,充分地調動了家長參與幼兒園工作的積極性,極大地發揮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家長不愧為我們教學的催化劑。在研究和實踐中,我們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找到了一些方法,但經過仔細思考,其實我們家長工作的形式還需多樣化,還應加大和家長溝通交流的機會,讓家長不僅成為教學的催化劑,更成為家庭、學校、幼兒多者合一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