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產值僅次于美、日、德三國的制造業大國。然而“中國制造”在興旺了幾年之后,卻沒有成為全球商業市場上的大贏家……
有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等離子屏和液晶屏的成本占平板電視總成本的65%以上,國內平板電視廠商基本等于為上游廠商打工。”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中國的彩電企業長虹通過一系列商業并購獲取核心知識產權,自主生產等離子屏的“上游屏”計劃。據稱,在奧運會之前,第一塊中國人自己生產的等離子屏將下線。
實際上,在全球化競爭不可逆轉的今天,中國企業必須做出選擇——要么認命,老老實實地待在產業鏈底層,逆來順受;要么搏命,通過自主創新獲得支持企業發展的核心知識產權,揚眉吐氣。
其實,放眼自20世紀后半葉以來新興工業國家的發展歷程,幾乎所有新興出口大國都曾面對知識產權的問題,這些企業同樣需要作出選擇。以今天生產“精工”牌手表而譽滿全球的愛普生公司為例,在電子手表的商業化進程中,愛普生也曾面對“認命”和“搏命”的歷史抉擇。
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寶路華公司的音叉式電子手表,將機械手表的計時精度提高了10倍,這讓愛普生感到了巨大壓力。當時,3個選擇擺在了年輕的愛普生面前:一、購買寶路華公司的專利,追隨寶路華走音叉式電子手表的路子;二、繼續發展既有的機械手表技術,堅持傳統;三、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石英電子手表。
在這3個選擇中,難度系數最高的是開發石英電子手表——在1960年,各種生產石英電子手表的關鍵技術均處于試驗階段,甚至連生產工具都需要進行單獨研發。因此,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審視,成功開發全新石英電子手表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當時的愛普生觀察到,在不遠的將來,一場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工業革命將席卷全球。屆時,全球社會、政治和經濟力量的結構將隨著知識產權的更替發生巨變。所以,愛普生在與寶路華商洽購買音叉式電子手表的核心專利未果之后,便毅然踏上了研發石英電子手表的艱辛道路。
1969年12月25日,經過不懈創新,愛普生向世人展示天方夜譚式的奇跡——50塊可以戴在所有人手腕上的“精工”牌模擬石英手表,而其計時精度則超越了寶路華音叉式電子手表整整10倍!
回眸往事,在自主知識產權體系建設上的辛勤付出,為愛普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動力,并支持其向更多領域挺進,最終形成了創新產品,獲取收益,回報社會的良性循環。審視今天,長虹作為中國制造業的代表企業,其“上游屏”戰略雖與當年的愛普生不盡相同,但兩者面對產業“宿命”挑戰,所展示出的創新、求變的精神卻殊途同歸——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把握企業發展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