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意文字里的王石
《游走在詩意與現實之間》是2006年看《道路與夢想》時想寫的讀書筆記的題目,題目發了,文章卻沒有寫,大概對《道路與夢想》體會不夠深刻。隨后看了另外一本關于他的傳記《王石這個人》,看過之后還是沒有感覺,仍然沒寫。平日里,看王石博客中的那些章節,那些閃爍的思想火花和激進的有點偏執的語言往往能讓人會心一笑。但是,沒寫。
一直到《讓靈魂追上腳步》出來。
《讓靈魂追上腳步》是王石在2006年到2007年間記錄的他參與的“西行游記”。剛好那個階段是我偶然進入他博客的時候,于是一篇一篇悉數看過,每每看完還有對下篇的期待,這得益于他絲毫沒有技巧和雕琢的文字的樸實——王石的文字很洗練很耐讀。
寫到這里,我忽然想起另外一個人,這人年輕時家境貧困,為了生活學做木匠,他為人聰明善于用腦,很快便由粗木匠晉級細木匠,一番努力后他成為有名的細木匠。25歲,他開始學習國畫寫意,不出幾年竟大成,獨特風格的大寫意國畫被奉為極品,他成為國內外首屈一指的繪畫大師。這個木匠就是齊白石老人。齊白石25歲時才入門學習,在旁人看來已經泯滅了天智的渾濁成年人學習清癯飄逸的中國畫豈不是笑談?然而,齊白石用自己的作品和成就覆蓋了這些質疑。齊白石善于用腦,他畫蝦,可以一整天蹲在蝦缸前觀察,所以他的蝦栩栩如生,似乎你一彈須子那蝦就能從紙上下來。其次,齊白石確實是有天分的人,看他的作品幾無雕鑿,渾樸天真,生動自然。
王石的某些文字短章表現風格和齊白石的畫似有近似,一樣的渾樸天真,率性而為,寥寥數字,卻把內容表達的清清楚楚,十分生動自然。
例如他的情節文字《晨浪》:“太陽透過浮云散射出晨光。海浪涌上海灘,抹去剛踩印上的腳丫印,海浪縮退回去,沙子發出唰唰的聲響,加入海浪的晨曲。礁石、海浪,倔強礁石,任性海浪,轟鳴聲中迸濺出浪濤似四月梨花……”太陽的樣子、時態、行為;海浪的樣子、時態、行為,略帶頑皮擬人化的描述;沙子的聲音(表情)、時態、行為;礁石的性格,海浪的性格,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的“浪濤似四月梨花”的比喻,寥寥數筆,一個清晨沙灘、天空、海浪、礁石的場景躍然紙上,十分具有畫面感,即使是不善于聯想的人也能想象出這個畫面。
像繪畫的白描,越簡單清瘦的線條表現力越豐富,然而最簡單清瘦的線條卻是最難掌握的畫法,這需要功力,功力就是用一根清瘦的線條就能表現出起承轉合的結構關系和透視關系。往往這一根線條的功力,需要常年的專業訓練才能達到。
王石顯然不可能經受過專業的文字訓練,因為這類文字只占他文字很少的一部分比例,應該是主要思想之外的一點點情調點綴,所以,這些文字的能力分明來自天然的釋放。是的,王石的文字有天性的成分在其中,這和他好讀文章,善于吸納,國內外游歷的豐富經歷固然有關系,但是能把一個場景凝練到如此簡潔無累贅,還天理分明,邏輯清晰,有前有后,有重點有烘托,在幾十個字之內完成這些內容,是經歷之外的天分,大約也是他的風格。
以傳記來看,《道路與夢想》算是不錯,至少你能感受過程中的跌宕。但是文字拖沓欠嚴密,里面那些王石的文字被修飾和打磨成一段段經歷,其間思想的動態表述消失殆盡,像脫水的干花,徒有形狀和顏色,生命力和香氛在修飾的過程中喪失了,所以要看王石的傳奇和萬科的歷程,《道路與夢想》可以滿足你的這個要求。要看王石的文字和文字中蘊涵的那些靈動的東西,則不行。
《王石這個人》是隨后我看到的另外一本王石傳記。總體說來,結構完整,文字風格細膩專業,對王石經歷也是十分了解的,其間夾雜的作者評論,主觀感性,讀來頗有趣味。只是這本書中的王石是聚光燈下等待照藝術照的王石,是在底油、隔離霜、粉底、定妝粉勾畫下的王石,你看到的僅僅是一個偉大英雄的人物蠟像,美是很美,和《道路與夢想》比較,重復多,敘事啰嗦,人物內在蒼白,人物社會屬性和實際價值勾畫不清。和《道路與夢想》一樣是過程和事件的描述。
現實中的王石
王石是個常人,但是有著非常人的經歷和行為方式,在公開信息搜索,他的言論和行為顯得很有些不同。筆者曾經寫過《王石有什么了不起》把他作為一個企業領導和企業形象的物質性與功能性進行過分析。“萬科整體的形象是健康的,規范的,陽光的,這和王石本人給受眾的印象十分一致,二者之間的關系如同水乳,交融不可分。王石的公眾形象已經不是屬于他個人的形象,成為萬科企業整體形象的表征。王石——意味著萬科,王石的陽光意味著萬科的陽光;王石的健康意味著萬科的健康;王石的見解則意味著企業向受眾傳播的企業信息,受眾已經逐漸習慣從王石的文字,行為中解讀萬科。”萬科已經成為王石額頭上的標簽。王石則是萬科的標志性符號。

了解他很容易,翻找文獻即可。有媒體報道:“王石是一個對工具的變遷異常敏感的人。1984年萬科一成立財務部門就用上了蘋果電腦。1996年的時候他已經開始帶著便攜式電腦出差了。1997年的時候,他在西藏期間的一個月通過長途電話和公司局域網處理日常事務。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只要有時間,他都會登錄到萬科網站的客戶投訴論壇和以隱蔽身份發表言論的員工論壇,以便能及時獲取信息。”
總是要第一時間掌握資料的人往往是危機意識和安全感缺乏并且十分敏感的人,王石承認自己是個悲觀主義者。他在任何時候都會考慮萬科遇到困難的情況應該怎么辦。互聯網,讓王石能夠及時掌握信息,和傳播信息,王石的速度就是網絡的速度。他的速度奠定了萬科未來發展的根基。早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后,全國掀起房地產熱,倒賣土地盛行。泡沫激蕩。王石高調提出萬科不追求暴利,凈投資回報率高于25%的項目不做,他猛烈抨擊房地產行業的暴利是因為政策法規不完善,開發商通過權錢交易,暗箱操作等手段獲得土地,從而一夜暴富。
2006年6月,當眾多地產商為“國六條”而憂心忡忡的時候,王石表示贊同政府降低房價的政策,高度評價“國六條”將使行業進一步理性化,這對地產企業也是有利的。因為高房價傷害了消費者,傷害了市場,到頭來也會傷害開發商本身。
2006年8月2日起,王石發表了探討房地產市場的系列文章《在分化與和諧的十字路口》,旗幟鮮明地提出“房價是中國貧富分化的產物”,一時間成為許多媒體的大新聞。
2007年,全國房價猛漲,王石在出席“解決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問題比較研究”活動時明確表示,中國房價已經出現泡沫,泡沫一定會破裂。在對樓市泡沫破裂的時間進行預測時,王石更是一語驚人:“也許是2-3年,也許用不著那么長時間”。王石公開宣稱:“如果不能將低收入群體的居住問題有效解決,那么作為利益相關者,高收入群體同樣無法獲得安寧的居住。”他承諾:“萬科在開發低收入住宅方面盡了力,將類似非贏利性的投資行為歸因于行使企業的公民責任。”
“在萬科,王石好像干什么事情都要比別的企業早一些——搞股份制改造、上市、多元化、否定多元化,以及把總經理的位置交給別人自己去爬山。”馮侖這樣評論他。
業界對他的所為也有諸多評價:“王石所做的最有眼光和與眾不同的是,他在別人都忙著做那些緊急的事情的時候,做了那些在當時看上去重要卻并不緊急的事情,譬如說企業制度的規范、人力資源的建設和企業文化與經營理念的設定。”他每次都走在整個行業的前頭,如同他每次旅行中的角色,一直走,保持著均衡的速度,不會太快,但也絕對不會太慢。
三聯則在分析了當前市場情況之后對他和萬科給予了關注:“目前中國的房地產行業政策不斷完善,房地產將逐漸退出暴利行業的行列。國土資源部早在2002 年7月1日就頒布了的《關于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的政策在各地相繼實施,使土地交易公開化的同時,國家加強了對地價支付方式和支付期限的管理,與之相配合的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禁止了商業銀行對房地產開發商購買土地給予貸款,這一限制對開發商的資金狀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大量新的資金通過公開土地交易的方式進入這一行業打開了方便之門。地產行業的游戲規則正在逐漸改變,要求地產公司必須比現在更規范運作才可能有很好的未來,房地產公司將更多地在土地、資金、客戶、人力資源等方面展開競爭。在這場賽跑里,打著理想主義旗號的萬科能否贏得最終的比賽,將是一件非常值得關注的事情。”
萬科是中國內地最早的上市企業之一,也是目前中國內地房地產業規模最大的上市公司。王石在簽售自傳《道路與夢想》時在十個城市作巡回演講,宣揚萬科“要做一個優秀的企業公民”,給房地產業帶頭,給中國的上市公司帶頭。他關注“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環境”,并高調進入“開發廉租房”的計劃,這些公益行為,探險登山等個人行為和萬科結合起來,達成高頻率宣傳“謀殺”媒體版面。
當長江三角洲一帶“房市”拐點經由王石博客和王石本人發布以后,萬科集團全力配合率先降價震撼了當地高位的房價。如果說,這是王石的個人觀點,不如說,王石更多的價值體現在他的中轉、發布和擴散功能上,如果對王石和萬科做一個新聞價值評估,王石的受關注程度甚至要高于萬科本身。萬科將新聞爆破點集中在王石光環之下沒什么不好理解,只是,一個大企業集團新聞出口狹窄至此,發展幾十年絲毫無變化延續至今,雖然功效非常,但是隨著企業集團的龐大,也真有一些“千鈞系于一發”的驚險。
企業法人是職業職務,社會公共人則是具有娛樂性質的身份,例如明星李連杰,芙蓉姐姐,張朝陽都具有這樣的社會屬性,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具有這種身份的人,他們已經不是一個簡單意義上純粹的個人了,他們被分裂成幾個部分——社會的、生活的、職業的、公眾的、私人的,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屬于公眾,成為公眾消費的目標,比如他們的行蹤,習慣,甚至發型,特殊的愛好等都成為公眾消費的對象,而他們也因為這樣被消費而獲得相應的回報,比如參與商務活動獲得報酬,然后繼續吸引公共信息通道對他們的關注以期更多的受眾消費他們的行蹤和活動等,然后再次參與商務活動獲得報酬。對于電影明星而言,這是他們的工作,幾乎可以把他們定位在“出售私生活和行蹤的人”。
企業家王石,在萬科傳統的新聞手段之下已經被推上了公共化的頂端。
人們將學術界意見領袖稱之為“公共知識分子”,我們似乎可以稱呼他做“公共企業家”了。在萬科董事長之外,他具備了十足的公共性,他的這種公共性使得他擁有了部分器皿和物質的屬性,一方面承載了和帶動了企業的多頻率傳播功能,有效地吸引了公眾和媒體的注意力,為企業節約了成本。另外一方面對于他個人而言卻也承擔了更多責任,因為當具有公共性的器皿受眾消費的越多其知名度也越高,拉動企業傳播的效果也越好,但是被受眾購買和消費最多的公共性器皿也是最容易招致詬病的。因為,一個有公共屬性的物質或者器皿受眾分攤的越多,他被破壞的可能和程度也就越大,因為越多的人關注,意味著越多的人分攤,越多的人分攤則意味著每個人分攤的部分都不足夠引起他們愛護的意愿,人都是自私的,對于不是自己或者自己控制不足的東西往往不會施加愛心相反還可能故意破壞。
現實的王石是一個要吃飯、喝水,有情緒需要釋放,有壓力需要宣泄,時刻都以最陽光燦爛的樣子面對公眾,是不是很辛苦呢?在游歷的過程中,那些原本不是職責的職責仍然脫離不掉,那么,那些詩意的過程到底有多愉快?
游走在詩意和現實之間的王石
在《讓靈魂追上腳步》中,王石走就是萬科走,王石說就是萬科說。王石的一舉一動代表了萬科的一舉一動。王石和萬科假如拋棄物質外殼,就是扭結在一起的一股燈芯,從精神到形象融合恍若一體,說王石就一定知道是萬科董事長,說萬科卻有不知道的人,提醒對方就是有王石的那個地產品牌,對方馬上做恍然大悟狀。網友評論說:“王石就是現實中的北丐‘洪七公’,在世界高峰上可以看到他的身影,極地看到他的笑容,他是探險家,企業家,他是中國地產界的第一品牌的董事長。他征服了自然界,也征服了商業社會,堅持原則。像洪七公率性而為,喜歡美食,領導著天下第一大派。聰明,正直,有一切正派人物所應具有的優點。”
看王石答媒體記者問題,通常三言兩語抓住問題實質,一二三四把看似復雜的問題說得十分清晰。他的文字沒有太長的,估計本人也是個沒有廢話思維縝密邏輯嚴密不出紕漏的人。在《讓靈魂追上腳步》中,洪七公的“模樣”偶有展現。強的能力表現在文字上,充滿畫面感,具有意境的張力,而具體使用的“材料”的數量很節約。似乎也符合一個企業經營者而非一個賺取稿費的文人的思維習慣。因此《王石這個人》和《道路與夢想》出版經年之久,終于《讓靈魂追上腳步》促使我寫了《游走在詩意和現實之間》。因為《讓靈魂追上腳步》是屬于王石的文字和本真。
“《三藏法師傳》載,恐被發現藏身沙溝,晚摸黑峰西泉水邊取水,被守烽燧士兵發現,一箭射來,險射中膝蓋。玄奘大喊:‘我是京師來的和尚,不要射我!’守關校尉是個佛教徒,敬重玄奘,第二天送行10里。現代人行走這一段路,食品充足,亦無險情,只是腳底水泡,磨礪意志,心靈上體會著先哲的追尋真理的探險之路。”看,王石的文字,就是這樣簡潔明了,三言兩語,古代故事,現代情景,當時感悟描繪清晰,絲毫不拖泥帶水,卻又不缺乏骨肉,讀來滋味滿滿。所以,我們可以斷定,王石的文字有自己的風格,他本真的,發自內心的東西經由這些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是有質感和重量的,盡管可能寥寥幾語卻意境深遠,在當前被打磨粉飾過度的生活面前尤其顯得難能可貴。猶如雕梁畫棟百般修飾匠氣十足的庭院角落不知何年何月飛來的隕石,雖然粗陋焦黑卻渾身充滿自然的力量,每個經過大氣層時燃燒的疤痕都彌散出一點滄桑和一點透徹的感悟,雜草叢中更顯得勃勃生機盡顯天際之子的內蘊。
也許和年齡有關,也許和經歷有關,也許和所學專業形成的思維方式有關,也許和職業有關,也許和社會屬性有關,也許和這些都有關。
在《讓靈魂跟上腳步》中,每篇都不長的文字中你恰恰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地域風情和生命力,那些描寫陽光,描寫沙漠,描寫宗教,描寫圣河水,描寫當地的人,描寫當地那懶散的貓,描寫同行伴侶的點滴詞句,那些空氣,那些云,那些四伏的危機和暗含的驚恐,那些神秘的,疑惑的,奇特的感悟……即使沒有那些圖片來佐證,讀者也可以想象出那短短文字所蓄積的場景,遠近高低,冷暖深淺,交代明確,結構緊密,卻惜字如金,篇篇如此。
……
盡管,在閱讀的時候,你仍然看到王石和萬科LOGO糾纏在一起如同兩根燈芯,但是更多獲得的閱讀快感則仍然來源于他的文字而非企業信息。似乎,書成為一部電影,而王石就是背負著行囊風塵仆仆前面帶路的旅者。大漠飛塵,駝鈴散漫,嫣然如醉酒的夕陽散發著溫熱的光輝,他間或回頭打量跟隨者。那時,紅暖的陽光使他看起來猶如詩歌中的遠離俗世的英雄。
那瞬間的王石大概才是真實的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