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關于房屋價格的爭論甚囂塵上,實在是熱鬧非常。
有至尊先圭說,“房價下跌和房地產市場惡化,大多數人都在認為受損失的不過是發展商而已,因此將救市之說認為是在救房地產商,以至于政府出臺任何有利于市場發展的政策都會被誤認為是在救房地產開發商。為什么美國政府會出手“救市”?尤其是救“兩房”,因為美國政府最清楚所有的措施救的都不是開發商,而是救美國的整體經濟,救那些已購房已貸款,但可能因還貸出問題而喪失了住房權的百姓。為什么英國政府會出手“救市”,同樣是為拉動經濟的增長和解決百姓的住房問題,尤其是英美都是以二手房交易為主的市場行為。為什么日本、韓國政府會出手“救市”,名義上對房地產政策的支持都重點集中于房地產關系著整體經濟運行,最直接影響的不僅是房地產商,而是更多的住房購買者和住房擁有者或者說是影響著整個國家的財富與經濟。”
這樣移行換影的類比看起來十分有理,但深想之后,就有幾點疑問:
1.中國房地產和以上國家房地產是完全一致的問題嗎?
2.國家制度和對房地產政策法規一直都是完全一樣的嗎?
3.股市擊穿2000點,國家要救;各個行業問題多多,今天A高聲呼號要求國家救濟,明天B哭聲震天嚎叫著不救即死,后天CDE……拽著國家衣襟哀號活不成了;現在房地產出現拐點,原本是市場經濟的規律性下調,也大呼小叫的要國家救市,國家不是奶媽,行業企業不是斷不了奶的孩子,自喻為“國家支柱”產業的房地產伴隨改革成長二三十年還不能斷奶,事事要奶吃,要救濟,沒有上世紀90年代的政策便利和國家營養,能有今天的各大房地產巨頭齊聚一堂大呼小叫嗎?
就算是救,國家渾身上下全是乳房恐怕也不夠這些“孩子”狂吸猛吮。事事都要吃奶才動彈的企業長大也沒出息,只會在大門里裝霸王,欺負自己家人,出了門不是挨打就是裝孫子。看看那些叼著奶頭不撒嘴的壟斷行業不是缺少服務意識,就是行為缺德,哪個不是被罵的要死?窩里很橫,外面很衰。
何況,就算把三鹿缺德奶粉全灌進房地產行業的嘴里,長滿大小結石也未必讓這被民眾詬病至深的行業堅硬成為國家產業支柱!
4.中國有中國的特殊性,美國等國家也有他們的問題存在,和中國問題一概而論是否涉嫌為了突出自己觀點而以偏蓋全呢?把人家屁股上的大膿腫和自家臉上的青春痘相提并論,你也真夠能瞎掰的了。
5.中國13億人口,市場空間的范圍來源于作為分母的基數,他們都應該是消費房子的消費者,可是絕大多數人望房興嘆,此時不解決根本問題只是一味討論算術有什么實際意義?“威脅國家經濟安全”的提法很是強悍,不錯,我們不否認蝶震的可能,比如美國大豆和玉米減產就是因為蜜蜂神經病增加,蜜蜂神經病之后不能辨別方向,以至于攜帶花粉無法傳遞,蜜蜂神經病的直接原因竟然是無線通訊系統的快速發展,所以說,無限通訊系統的快速發展導致美國玉米和大豆減產。這個案例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在中國說就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房地產的低迷在一定程度上是會影響經濟整體指數的變化,但是市場的輪回是市場規律的體現,為了改善一個行業的生存空間就哭天抹淚申訴是“試圖用行政的干預和非市場化的手段讓房價不合理下跌,”讓“中國經濟坐上滑梯”,所以,強烈要求政府送奶接濟既不利于社會公平也不利于社會公正,同時抹殺了市場規律自發調節的根本。
為什么這樣說呢?
我們看至尊先圭以下觀點:“這些國家的政府認為當住房的價格大幅下降時,影響著所有持有住房財產的家庭的財富效應下降,間接影響到居民的消費支出,尤其會引發尚未還清貸款的家庭有可能失去住房并引發社會的不穩定,進一步惡化本國的經濟。以中國為例,全國的城鎮已經建成的住宅約140億平方米,每年新建竣工的住房約6—7億平方米。表面看,這6—7億平方米的商品房價格下降影響的只是開發商的利潤或經濟損失,實際造成的是140億平方米的存量資產財富效應的下降。如每年二手房交易量雖略低于一手房,但仍是一個很大的數量,當房價下降時,這部分存量交易的價格會同樣下跌,影響到這部分居民的住房改善與消費支出。全國約30億平方米的商品房中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尚未付清房款,房價的下降同樣嚴重的影響著他們的預期與消費。這些存量資產的損失遠遠大于房地產商手中的存貸損失(開發商未必都會損失),并且不亞于中國股市幾萬億元的資產縮水。”
這些數字確實令人震驚,但是,我想先圭一定沒有看到另外一組數字:2005年國際在線消息(記者/陳杰,年永剛):2005年1月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貧困人口數目前已減至2600萬人。但是國際社會在承認中國反貧困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對中國政府的貧困人口數量估計提出了質疑。世行以人均每日消費1美元的標準估計中國的貧困人口為1.6億。 而實際上應該將城市居民、農村居民和“農民工”這三大社會群體板塊中的貧困人口人數分別測算出來,之后再求得一個總數。
也就是說,以上估算并沒有將農村居民和農民工計算在內。但是,這些人又都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巨大基數,實際上在政府多年的努力下,中國城鎮貧困人口人數的增長幅度雖然比較大,但是通過堅持不懈的社保、技能培訓等方法解決就業和扶助已經向良性轉化。
同時我們還要關注一點,這些人是一定買不起住房的,還有數量巨大的中國居民——非貧困人口也是買不起房的,這個群體加上貧困人口的數字如果不足以讓先圭瞠目的話,我想大約久居世外桃源的先圭早已經忘記人間疾苦了,請下凡到民間走一走吧,其實最簡單的近水樓臺就是先圭麾下建筑工地的民工工棚,住上幾日大概論調就有所變化;如果仍然沒有變化也沒什么稀奇,我記得去年業界曾有關于富人區和窮人區必須遠離徹底切分的辯論,前后聯系之后不難想象,大概這些比窮人還窮的民工都要被先圭及其黨羽用除塵掃把掃進“窮人區”去了吧?
這樣巨大的數字國家不必過問?不必解決?這些巨大的國民根基難道不是更重要?
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民為貴!民是天!民最大!
冷著心腸算數學題,閉著眼睛不看大眾需求的人想必血液不是溫暖的,而是北極深海中的堅冰,至寒且極度陰冷。只能稱為“極品冷酷之地產成本算學家”了。
房地產行業對中國經濟發展究竟有什么作用?
有些人盲目地認為只要是自住的住房價格下跌就不會有損失的說法,這就如同認為長期持有股票時,股票價格下跌就不會有損失是同樣的道理一樣愚蠢。請看萬科的房價下跌時出現的退房要求與鬧事的人們,他們只想自住,那么房價下跌為什么要退房呢?不是自住的就沒有損失嗎?看來這個說法是解釋不通的。
住房有多種屬性與功能,一是居住功能。不管是國家保障的,還是自行購買的,或是租用的,都可以解決居住的功能問題。二是投資的功能。自購住房作為一種資產,具有資產增值的功能,自住也不減弱這種功能,人們可以在更換自住住房條件時實現這種資產增值的功能,這也是財產性收入的重要部分。三是金融的屬性。人們在貨幣資產與實物資產的轉換中回避了通脹和負利率的風險,和黃金的儲備功能類似,因此價格的被動會分別影響這三種功能屬性,自然也會讓存量的資產在市場價格波動中受到影響最大。
中國擁有自有住房產權的比例高達85%(尚不計算中國的農村),也就是說房價的波動首先影響的是中國城鎮的絕大多數家庭的財產價格,而不僅是影響開發商。
其次影響的是國家或城市擁有的國有土地價格,土地的出讓價格標志著地區政府或人民擁有的土地財富。當價格上升時,政府的收益增加且當地居民因此獲得的公共支出增加,變相增加了居民的消費能力和財富。而土地的價格下跌和流拍時,自然會影響到地方政府的收入與支付能力,轉而從減少這些公共開支上影響到居民的消費支出。
為什么地方政府出臺了大量的“救市”政策。他們首先是在救自己,因為沒有了開發商這個群體將土地轉化為房屋產品、轉入為消費的流通,那么政府就無法實現土地的收益,無法實現基礎設施的投入等城市建設與改造的公共支出。
許多地方政府的支出中,土地收益占到了40%—60%的比重,因此也影響到城市的其他經濟發展。當地居民一定會希望房價越低越好,但大約沒有一個居民會認為政府的土地收益越低越好,沒有人愿意政府城市改造的投入能力越低越好。但房價的下跌一定會影響到地方政府的土地收益,也一定會減少政府利用土地出讓金對社會保障住房的投入,影響到低收入家庭的社會保障。
“中國擁有自有住房產權的比例高達85%”。這個數字不知道是從哪里來的,不過先圭是行業資深人士,姑且信之,這個龐大的數字在短短二三十年內實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還不是地產商利潤要求帶領下的嗎?其中背著貸款的人占了多少比例呢?是誰為了大干快上忽悠政府把地產當支柱,忽悠百姓花未來的錢?其目的不過是為了獲得更多更豐厚的利潤。
現在矛盾出現了,行業精英們眾口一詞再忽悠,避重就輕又開始賣弄口材,一會說“未婚女性抬高房價”,一會說“政府的問題和地產商沒有關系。”一會又建議人家“40歲以后再買房子”。
筆者想問:憑什么?憑什么地產精英豪宅別墅想上哪住上哪住,豆漿都喝一碗倒一碗的招搖?民間閨女結婚想住個房子就是哄抬房價了?40歲才讓人家有房子,人家前39年就得和老爹老媽住一塊?就得夫妻活動一下也要照顧經濟酒店生意?就得老到40歲以后才為祖國制造花朵?憑什么?為什么?
其次,假如政府不給政策和春風,現在春風得意的未必是地產行業,世界上從來沒有空中樓閣,不吃前3個餅,你的第4個餅永遠都是第1個,遑論指責抱怨?也不想想誰生了你。
最后,“土地出讓金對社會保障住房的投入,影響到低收入家庭的社會保障”的說法有道理,但是從頭看,沒有房子的高價格,社會消費各項成本的虛高,社會資源相對集中的狀況,社會不公成為常態,社會道德水準整體下滑,民生慘淡,何來如此紛繁問題?
提起棍子打人,放下棍子罵人,還真有八戒和尚照鏡子的風度。國內有前人周扒皮,國外有國際友人葛朗臺列成一隊對影成三人,十分具備對某二字的活體圖文解釋功能。
避重就輕,重局部輕全局,顯然不是具備全局觀念的企業言行,自家園子里的蔫茄子爛黃瓜遭遇寒流賣不上價就強行要別人園子的土豆柿子不準降價銷售,這是啥道理?見過不講理的沒見過這么不講理的啊。
房地產行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該如何擺放?
要不也不可能把違反法制的行為和言論當成賣點反復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有點饑不擇食了吧?
其三,影響的是勞動就業。雖然我國從來不把農民工計算在失業指標中,但農民工的勞動就業收入已是非農之外的家庭主要現金來源,直接影響著收入的水平和消費的能力,而建筑就業中最大量的就是農民工就業。
建筑業在中國GDP中的比重最大,占到了13%,也是單一行業中對GDP貢獻率最高的,這一行業產值的下降會直接影響到中國GDP的增長。
也許沒有人算過房地產對就業的影響,但一算就會嚇一跳。每100萬平方米的建筑大約要影響到30萬人的就業,約用20萬噸鋼材,300萬平方米的鋼模板,8萬套門窗,2萬套衛生潔具,幾百萬平方米的裝飾材料,以及各種管材、水泥等其他建筑材料,會有人做設計、物業管理、打掃衛生、銷售與管理……
同樣也會產生大量的各種生產與交易環節中的稅收。
其四,影響的是銀行等金融系統。銀行會給各種與房地產有關的行業貸款,如果因房地產的下跌而影響到這些相關行業,就會產生還貸的風險。如鋼材的價格會下跌,焦炭的價格會下跌,這些行業的虧損自然會造成還貸的困難。
銀行會給地方政府土地儲備與基礎建設貸款,而土地收入的減少會影響到政府的還貸能力,大量用房屋等固定資產抵押的貸款也同樣。
銀行會給個人消費貸款,房價的下跌中就有可能出現還貸的壓力與困難,還不上房貸,更還不了車貸等其他貸款了。
銀行會給開發商貸款,自然這些還貸能力要依賴于市場的發展了,尤其是銀行的抵押品也許不是建完的房子,而是爛尾樓。
說到就業、GDP、稅收,這才真是問題的關鍵,不過仍然同上文所言,根源在哪里?東拉西扯地推卸責任尋找替罪羊,無非是想撇清這個行業深層問題和頑固抵制市場自發的康復治療。說來說去就是那個誰應該當領導的笑話!
“人體器官開會,要推舉一個器官當大家的領導。大腦說,我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心臟說,我輸送血液;眼睛說,我是心靈窗口;手說,所有的工作都是我做的;腳說,我帶你們走遍天涯海角……這時候有個聲音說道,應該我當頭!大家一看,原來是肛門!都恥笑它說,你又不是最重要的,不行!屁眼不干了,他拒絕工作!幾天過去后,眼睛看不清了,大腦懵了,手抖了,腳軟了……大家實在不行了就說,你重要,你當吧!于是這個“重要的器官”當了大家的領導。
并不是惡心房地產行業,這只是個比喻,意圖是希望房地產認清自己的位置,不要過分夸大自己的作用。我們愛惜每個器官,當然不割掉這個重要器官,但是實在不行國家權利回收成不成?
每個行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猶如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均衡生長給別人機會才是好生態環境,總是擴張自己,無限擴大自己的領域疆土權利,最終剩下的只有荒漠。
由此可知,行業競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經營方針,市場環境不同了采用不同的應對手段是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事情,市場規律就是鐵律,就是要擠出原本不該有的泡沫,瀏覽媒體報道不難發現,以上海為例,價格過高,加價超過常例的樓盤平均降價水平最高,這并非萬科一家,多家地產品牌紛紛如此,為什么呢?為什么不如先圭那樣死扛呢?
答案簡單極了,為了活著,為了生存,為了可以等到春暖花開之日再度發芽成長!
活著一切還有希望,死了萬事皆空。每個地產品牌如同行駛在中國經濟大道上的列車,滿載著先圭所言的產業大軍,產業外延,產業配套,產業相關等原材料、能源、制造、設計、物業、銷售與管理、生產、交易、稅收、銀行金融、地方政府,個人等。在寒冷的時刻不趕緊降價賣了房子變現難道扛到翹辮子?然后車毀人亡,讓這些相關的、服務的、外延的、配套的、產業內在的大軍紛紛失去生存依托?失業挨餓、流落社會、流向國家、再找國家、靠救濟?
地產商宣告破產然后高調宣布自己和白癡無異的堅強?
穿著正義和理智的外衣討論對國家經濟的損傷,實際上是小農思想的泛濫,里外里把自己的算盤珠子扒拉的響徹云霄,全看不見整體國民經濟的迫切需要。
混亂在這種顧尾不顧頭的言論中分泌病毒伺機發芽和爆發成長。不可不防。
為求自保要“奶”吃的要求是否被國家采納值得商榷。
當危險更大時,爛尾樓就成了開發商逃避風險的港灣。合并起來影響的則是中國的經濟。如果經濟坐上了滑梯,那么人民的收入減少了、財政的收入減少了、國家的收入減少了、又會讓那些試圖從房價下跌中獲取到好處的人占到什么便宜呢。房地產業并不需要威脅政府,美國如此、英國如此、日本韓國如此,但政府都會勇敢地站出來保護房地產市場,保護民眾的財富,保護國家的利益。恰恰只有那些不顧已有存量住房的絕大多數百姓的感受的少數人,在期待著從房價下跌中獲取便宜和個人利益的人才會高呼房價下跌萬歲。房價不合理高漲本應用供求關系與競爭讓價格趨于合理,有升有降是必然的,但如果試圖用行政的干預和非市場化的手段讓房價不合理下跌,并不會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任何益處!
在這個時候并購兼沒一定會出現,猶如斯巴達人對新生嬰兒的考驗,只有經過苦寒考驗活下來的孩子才是強健的孩子,中國各個行業商業品牌的成長莫不經歷了嚴寒酷暑的洗禮,不僅是中國市場和自己家兄弟的角逐,還有外資虎視眈眈時刻不懈怠的覬覦。
成長需要智慧和搏殺市場的內功,哭鬧只能永遠委瑣在襁褓中畸變成侏儒精英。拒絕成長或者畏懼困難不是中國企業的性格,不是中國企業家的性格,當一批優秀品牌利用各種捷徑和欠缺規范成長起來并且逐步自律向規范轉型和升級,我們應該給予掌聲的鼓勵,所有的市場終歸要從不規范到規范,從發育不良到豐滿成熟,一個企業豐滿了,漂亮了,更具有競爭力的時候,有遠瞻的企業會緊隨其后學習成長,短視者則飛腳走腿將文化和歷史凝重的中國商道操練成無“道”亂行。
縱覽全球競爭中的佼佼者,以百事和可口為例,伴生共隨拓展全球市場成為第一第二,其根本在于他們彼此的競爭都是提高自身內功而來的“生態化”競爭,對市場愛惜有加,培育開發有度,而不是無休止的強暴索取和掠奪。
國家法規和法制對于違反市場,禍亂大方者必有懲處,無論縱覽或橫觀,投機者的結果都難遂其意。
“衣食住行”本是民生大事,以筆者幼年時記憶,家家有房屋居住,需要成家只需要向房地部門申請,經月可得住房,月租不過幾角幾元錢而已。
安居而樂業,社會安穩和諧,夜不閉戶,人人心態平和安寧。
可惜好景不長,開發之后公房居住幾近為零,野蠻拆遷,流氓拆遷時有發生。一個行業針對民間住房之大事本是為民服務,最后卻成為眾矢之的的“糞坑級”臭名昭著所在。盡管有如王石之出淤泥者也難逃民眾誤解,先圭難道不思索因由?
國民經濟,是國家民眾大家一體“經邦濟世”共同發展,一起繁榮,共享成果。絕對不是個別行業個別人一枝獨秀的結果。一個良好的發展勢必需要良好的社會經濟大生態系統綠色環保活力充沛。
如腦不想、手不拿、嘴不吃、胃不化,你堵著憋著有什么用?同歸于盡的悲慘結局何苦要從“理論”變為現實?靠抱怨,拒絕執行其本分機能和妄想獨大者必被淘汰。
地產產品和其他生活所需產品一樣同樣具有4P特征,市場細分的營銷工具對其產品同樣適用,而USP,品牌形象氣質塑造,定位工具的完全可以幫助地產品牌豐富并確立各自占位和切割市場份額獲得銷售業績利潤回報機會。
潘石屹的樓盤氣質明確,市場歸分清楚,定位準確,營銷有道,所以敢于堅稱“SOHU無需降價”。這是聰明遠瞻者的智慧所在;萬科全國定向營銷,步驟清晰明確,可圈可點。盡管遭遇不理智者“攻擊”也實難影響其戰略戰術的執行和部署,我們相信在其領導團隊的帶領下其鋼性堅,趨火淬寒,刃出凌厲之日不會太遠。更多的中國房地產品牌尋衣御寒之舉均屬市場理性的動態行為。頑固者,深涉愚執泥沼,危而又險。
粗放式的賣方做大一去不回了,這是時代車輪和市場發展的必由趨勢,螳臂擋車無異于白日做夢。
有工夫哭叫,不如靜下心來研究自有蔫茄子爛黃瓜的USP,省得爛在手里欲哭無淚追悔莫急。輸理是小,輸命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