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事件”發生后,企業的誠信問題再一次面臨全社會的拷問,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一個把企業自身利益置于社會利益之上的企業,必將喪失其生存的基礎,更遑論走出國門成為全球化品牌。而海爾的“一枚金牌,一所希望小學”計劃,給正在或將要走出國門的民族企業諸多有益啟示……
近日,全球最大的調研機構之一益普索發布了《北京2008奧運贊助效果跟蹤研究報告》。在奧運贊助活動總體認知度調查中,海爾“一枚金牌,一所希望小學”計劃以58%的認知度高居榜首,中銀發行的VISA奧運信用卡、SOHU簽約央視網全程視頻轉播奧運、聯想的成就科技奧運夢想、伊利的“健康奧運”活動分別排在2至5位。
另外,因為海爾“金牌計劃”被廣泛認知,在“富有社會責任感”品牌調查中,海爾也以93%居首,聯想以90%排名第二;在值得信賴的家電企業中,海爾與諾基亞以94%并列第一。
一系列統計數據表明,民族品牌在北京奧運這個大舞臺上憑借出彩的表現,把握住機遇實現了品牌的躍升,該調查本身也傳遞了這樣的訊息,企業的社會責任和誠信問題得到了全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所以,在中國品牌集體走向世界的歷史進程中,在海爾“一塊金牌,一所希望小學”計劃取得廣泛認可的背后,依然有著值得我們深刻思考的問題。
全球化時代的品牌行為特征?
當我國的大多數企業還在進行企業重組改革時,世界主要跨國公司已經在推進強化公司責任的運動,并且已經形成了潮流。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跨過公司都在積極探討什么是公司責任,如何承擔公司責任。顯然這是全球化時代跨國公司的一個新的發展趨勢,是公司行為的主流特征。專家指出,杜邦、西門子等歐美和日本的眾多跨國公司,他們在近100年到2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能夠基業長青,關鍵在于他們形成了先進的公司責任理念以及高尚的公司道德水準。
顯而易見,投身公益事業,強化公司的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全球化品牌提升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例如,安利全球總裁德·狄維士雖然說“幾十年來安利熱心公益,只是覺得這是應該做的正確的事,并沒有上升到戰略高度”,但事實上,在這種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行為中,安利收獲了難以估量的品牌信任,其在中國市場的美譽度甚至高達83%。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已經做得很好了,而中國企業要想走入國際社會,和這些百年長青的品牌平起平坐,社會責任是急需補的一課,要讓公益心和使命感融入企業的血液,成為企業的靈魂,否則企業形象、產品進入新市場都會受到制約。
在這方面,海爾無疑是民族品牌的佼佼者,也是打造全球化品牌最成功的民族企業之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北京奧運會上,海爾避開眾多品牌請明星代言、廣告轟炸這種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情況,而是另辟蹊徑,創造性的提出“一枚金牌,一所希望小學”計劃,成為奧運會歷史上首個將奧運精神與公益事業高度結合的品牌,在其全球化的道路上邁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
民族企業如何讓“社會責任”落地?
“社會責任”進入到中國人視野的時間并不長,這也導致一些中國企業并沒有理解企業責任的真正內涵,而是將做公益當作為了短期利益的作秀。如何走出這個本末倒置的誤區呢?通過分析海爾“一枚金牌,一所希望小學”計劃執行前后的一系列舉措,將會讓我們對“社會責任”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自2005年成為北京奧運會贊助商,提出“我們是奧運的主人”口號以來,如何切實實踐主人之責、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成為海爾人絞盡腦汁思考的問題。“奧運是全人類的盛會,應該讓一些貧困地區的孩子也能夠感受到奧運的喜慶氣氛,分享奧運帶來的喜悅。”而改善惡劣的學習環境無疑孩子們最迫切的需求,于是“一枚金牌,一所希望小學”計劃經過反復論證終于誕生了。而最終該計劃讓金牌托起了25個省、51所貧困地區小學的3萬多名孩子的希望。
“一枚金牌,一所希望小學”計劃充分反映了海爾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思考,而這種思考其實是許多百年長青的品牌一直在做的事情。例如可口可樂進入中國以來,十幾年如一日支持希望工程,并專門成立公益事業部,以保證企業公益行為的切實貫徹執行,而可口可樂對此的認識是:對企業來說,做好公益事業必須注意兩點,一是企業高層的親自參與,二是不能只出錢,不用心。在這方面,我們的民族品牌一直在努力向人家看齊,其中海爾的“一枚金牌,一所希望小學”計劃交出了一份堪稱完美的“答卷”。
首先,在舉世震驚的汶川地震發生之后,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第一時間低調入川,親自考察災區孩子們的學習情況。由于未通知任何媒體記者隨行,外界對張瑞敏入川的細節并不知曉,只是通過海爾內部人士了解到,張瑞敏在考察災區帳篷小學的過程中,始終面色凝重,他對隨行海爾員工說:“和那些默默奉獻的志愿者相比,和承受失親之痛與災難頑強抗爭的災區群眾相比,我們企業所做的這點事算什么?根本不值得人家感謝。”正是在張瑞敏親自考察之后,海爾集團決定“一枚金牌,一所希望小學”計劃所捐建的希望小學將有15所定址四川北川,同時再捐建一所北川中學。
其次,海爾為了確保“一枚金牌,一所希望小學”計劃能夠真正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還組織了一支10幾人的采風團隊深入到各個省的貧困山區,考察當地孩子的學習狀況,同時還邀請《中國青年報》著名記者張左、趙青、《青島財經日報》秦劭斐等媒體人士加入,以增加考察結果的透明度。據秦劭斐介紹,采風的過程十分艱苦,在廣西采風團隊遇到了山體滑坡,在黑龍江遇到了地震,還有采風團隊成員因中暑病倒在采風路上……但是,孩子們對于未來的渴望、孩子們在艱苦環境下的樂觀,感動了采風團隊,感動了海爾。顯而易見,海爾是在用心的去做一件造福社會的事情,而這種“用心”無疑比單純的“出錢”更有意義,比將目光只瞄向奧運明星更有意義。
以上事例充分反映了一個國際化品牌所應具有的氣質,“社會責任”需要腳踏實地的去做,而不該成為飄在空中的作秀,也正因為如此,“一塊金牌,一所希望小學”計劃得到了全社會空前的認可。“我特別希望自己能多拿金牌,為貧困地區多建幾所希望小學。所以,跳馬的失利不僅僅是競技上的失利,也不僅僅是金牌的缺失,有太多因素包含在里面……”這是奧運冠軍程菲接受采訪時說的話,也折射出海爾“金牌計劃”積極而深遠的社會意義。
公益收獲誠信 “用心”走向世界
在鋪天蓋地的網絡評論中,網友們普遍認為“海爾此舉所散發的愛心是值得稱道的”,不過也有網友擔心 “金牌計劃”只是企業的作秀,“51所希望小學不是一個小數目,海爾是否能夠真正落實”?事實證明,從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到海爾普通員工,每個人都是以百分之百的熱情和認真態度投入到這項計劃之中,每枚金牌所對應的具體小學名字,海爾都會在第一時間向全社會公布,企業的社會責任已經成為海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著名評論家付彪談到“一枚金牌,一所希望小學”計劃時指出:海爾的“金牌計劃”表面上看是拿出錢來建小學,但收獲的是一種誠信,體現的是一種責任意識的增長,它必然使一個團隊更有凝聚力、戰斗力,使自己的品牌更有影響力、競爭力……海爾讓金牌托起了孩子的希望,也讓自己的品牌譽滿天下,但愿我們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金牌計劃”,轉化為一種精神,一份愛心。
正如專家所言,讓品牌“美譽天下”是所有企業持之以恒追求的終極目標,可口可樂、諾基亞、GE、柯達等歐美百年企業已經做到了,那么我們只有數十年歷史的民族品牌呢?全球化品牌的行為特征就是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即社會責任第一,利益、利潤第二,正如中國社科院學者楊團所言:“不盡社會責任,企業的產品就無法走向世界,就賣不出去,這是世界性的經濟倫理大改革。”另外,在最近“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企業的誠信問題再一次面臨全社會的拷問,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一個把企業自身利益置于社會利益之上的企業,根本就喪失了其生存的基礎,更遑論走出國門,成為國際化品牌。
簡而言之,在全球化的道路上,民族品牌要從企業高層開始就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不要為一時小利失百年大業。而在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時候,要汲取可口可樂等成功品牌的經驗,牢記“用心”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