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玉的一種,也叫硬玉。硬玉由于含有一種叫鉻的元素而成為綠色,這種大自然造設的顏色鮮艷美麗,賦予了它鮮活的生命。人們稱翡翠為“玉中之王”,認為它有靈性,可以護佑主人。
了解翡翠的人都知道,翡翠種類較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都有收藏價值,這種東方人特有的寶石,溫婉含蓄,充滿靈性,珍品更是可遇不可求。知道翡翠
的拍賣天價嗎?
1995年5月,一串翡翠珠鏈以3000余萬港元的天價被佳士得拍賣行拍出,創造了當時單件翡翠首飾的最高拍價世界紀錄,引起了極大轟動。
1996年,佳士得又將一只翡翠手鐲以1000余萬港元拍出,創造了翡翠手鐲拍價的世界紀錄。這只手鐲全部為濃艷的祖母綠色,顏色非常均勻,種份通透,質地細膩,稱得上是老種老綠。更為難得的是,手鐲圈口相當大,條口粗,包漿好。據拍賣公司講,有可能是慈禧太后曾經戴過的,拍到這個價錢自有道理,更是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索斯比拍賣行1997年秋上拍了一套由夏奈爾設計的翡翠首飾,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套首飾組合在一起,放在特制的小盆中,就是一盆盛開的綠色玫瑰花,五朵花的花瓣是顏色非常漂亮的翡翠,種份細膩,花心是一粒大鉆,花葉由很多小鉆石和白金組成;取下來,這五朵花就構成了一對耳環和三個別針,三個別針還能組合成一件大別針。這套首飾估價為260~300萬港元,最終以450萬港元落槌,加上傭金要到500萬港元左右。
中國內地的翡翠收藏市場啟動于1995年,當時中國內地首場珠寶拍賣推出了清代舊工翡翠,其中一對清代的滿綠翡翠手鐲以49萬元成交。此后,清工翡翠一直成為拍賣市場的重要品種,拍賣市場也成為收藏清代翡翠的重要而可靠的市場。
佳士得1997年秋拍上拍的一串翡翠珠鏈,共由27粒翡翠圓珠組成。起拍以后競價非常激烈,幾個買家都是志在必得,最后終于以8000萬港元成交,創造了單件翡翠首飾的世界最高紀錄。可以說珍品翡翠的保值性是最好的,最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翡翠行情知多少?
翡翠,這一玉中之王為人們所崇尚、追求,然而僅產于緬甸北部的翡翠資源卻逐步減少,面臨著枯竭。供和求的不平衡使翡翠的價格上漲百倍以上,而且越是高檔品,上漲幅度越大。
1995年筆者曾賣過一對老種老綠的翡翠手鐲,這對手鐲非常完善,圈口(手鐲的內直徑)很大,條口(手鐲的粗細)適宜,種份老到,結晶細膩,應該能害到冰種,色滿綠而非常均勻,為略暗的祖母綠色。兩只手鐲為一塊原料所做,難得之處是沒有綹裂、白棉、黑點等瑕疵。其唯一的不足是,如明用最高檔的翡翠標準來要求,會覺得顏色不夠鮮艷,用行家的話說是“有些油(油青)”,而產方人(包括北京)相當喜歡這種深沉顏色,稱其為“老綠”。當時的賣價是49.5萬元。到現在,這對手鐲應該能賣到200萬元以上了。

1996年初,緬甸高檔翡翠原料的價格上漲了一倍,但依然難見高檔翡翠的芳蹤。1994年初在云南邊境,很多原料都是賣主排隊等買主,一天收20萬元的原料不成問題;而到1996年初,每天都能看到的原料已經很少了,一天能收兩萬元的華已屬不易,到2002~2003年,原料價格更上了一個臺階,2003年之后翡翠成品的批發價格也開始大幅度上漲,且再也沒有以前討價還價的余地,給的價錢不夠高就意味著會立刻失去這筆生意。
縱觀翡翠這幾十年的行情發展,可以看出翡翠的行情化與鉆石的行情變化各有特點:鉆石在多年來一直維持著小幅增長,平均每年上漲幾個百分點,非常穩定;翡翠的行情變化卻是大起大落,變化極大。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于臺灣,東南亞地經濟的騰飛,翡翠曾大幅度上漲達百倍之多;90年代初,翡翠成品的價格一下下降了很多,是80年代最高峰時的三成左右;進入21世紀,翡翠成品受原料價格上漲的影響,又開始了新一輪的上漲,這一次上漲是受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影響,上一影響在力度和廣度上均較上一輪大,因此很多選定預測:這一輪上漲幅度甚至要超過上次。
怎樣保養翡翠?
收藏翡翠的人都認為翡翠是有靈性的,只要保養得當。翡翠的美會更有光彩。
1 翡翠要與鉆石、紅藍寶石分開擺放,因為寶石的硬度高,混放在一起會將翡翠的光澤磨去。
2 如果長時間不佩戴,需要取出用冷水清洗浸泡幾小時,這樣能長久保持翡翠的潤澤。
3 夏天易出汗,佩戴后應用冷水沖一下,防止汗液對翡翠的腐蝕。
4 收藏不戴時,不要長時間靠近熱源。
5 去熱帶沙灘游玩時盡量不要佩戴,避免過強的陽光照射。
如何識別翡翠的A貨、B貨、C貨?
了解翡翠的鑒別應從翡翠的A貨、B貨、C貨著手。
A、B、C貨是完全不同的三個概念。A貨是火然的未經過任何人為刻意處理過的翡翠,它有著天然的顏色和質地,只有A貨翡翠才是人們一般所說的真貨。B貨是指翡翠經過強酸浸泡后,泡去了雜質,又經過充膠的翡翠。B貨翡翠也叫“沖涼”翡翠,它的質地是假的。強酸浸泡之后的翡翠,臟的雜質被泡掉了,但同時翡翠的質地也被完傘破壞了,沒有玉的韌性,松軟而充滿空隙,為了在外表上看不出來,又在空隙中加入了透明的硅膠。所以B貨翡翠看上去顏色郁很漂亮,質地都很通透,但它的價格卻很低,常常是同等外觀A貨翡翠的十分之一左右。珠寶的三要素是美麗、耐久、稀有,而B貨翡翠不具備這三個要素,所以B貨翡翠不是真貨是假貨。C貨是翡翠經過人工染色,在原本沒有顏色的翡翠上人為地加上顏色,它的顏色是似的,也是似貨。染色的方法有很多種,多數都是先將翡翠加熱,使結晶顆粒之問的裂隙加大,再局部放到染料中,使顏色順著裂隙進入翡翠,染上的顏色多為綠色、紫色、黃色、紅色。

鑒定B貨、C貨的翡翠需要多年的鑒別經驗,作為外行來說沒有一用就靈的絕招。曾有人用頭發放在翡翠上燒來鑒別真假,這種方法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用這種方法鑒定會使買翡翠的人遭受損失。行家常用的簡易鑒定方法是:看C貨翡翠,對著光,仔細看翡翠顏色的分布,常能看出顏色是順著裂隙分布的,這種顏色分布外觀很像毛細血管,看到這種情況就可以斷定顏色不是天然存在于玉石之中的,而是從外邊進入的。另外,染的顏色沒有色根,常常是飄在翡翠的表面,顏色也“發死”、“發愣”,沒有天然顏色的靈氣。看B貨翡翠,要在順著光看的情況下,轉動翡翠,找到能清晰看到翡翠表面反光的角度,仔細觀察可以看見B貨表面有很多凹坑和麻點,是表面的硅膠經風化磨蝕剝離后形成的。另外,B貨翡翠的光澤與A貨翡翠不同,A貨翡翠結構致密,外表散發玻璃光澤;B貨翡翠由于注膠,外表散發的是蠟狀光澤。如果是翡翠手鐲,用別的翡翠或硬幣輕輕敲擊,A貨翡翠聲音清脆悅耳,B貨翡翠聲音沉悶暗啞,這也足一個簡便易行的鑒別方法。
在產地買珠寶是高明的做法嗎?
經常出去旅游的人,往往得意于在當地買一些便宜的珠寶。
筆者的一位朋友曾去云南出差,買了一只翡翠手鐲,回來后請我去看,我接在手上第一感覺是顏色嫩而飄,再看有明顯的膠質感,另外整只手鐲太干凈,沒有任何瑕疵底子太干凈,手頭也輕(指憑經驗以手托估計器物的比重),一看就是B貨翡翠。她說這鐲子因是朋友介紹的買得很便宜,才4萬元人民幣。顯然她買得并不便宜,這樣的B貨手鐲最多也就值幾千元,買的人只能將其作為純粹的裝飾品,不能長期收藏,更沒有保值的可能。
朋友們請我去看得最多的就是去產地買的珠寶:有在南非、以色列和塞浦路斯買的鉆石,有在泰國買的紅藍寶石,有在云南買的翡翠,還有在巴西買的綠寶石等等,但看這些珠寶的品質和價格,我只能實實在在地告訴這些朋友,買得并不成功,其中有當A貨買的B貨翡翠,有些翡翠,寶石買的雖不是假貨,但價格并不比國內珠寶市場便宜,有些還要貴許多。
“為什么在產地買的反而貴呢?”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都是作為游客在旅游品市場買的。珠寶在不同地域之間幾乎沒有價格落井下石差,因為這種單位重量價值最高的貴重商品在不同地域之間的運輸成本極小,與珠寶的高價值相比可以忽略不計;而中國關稅雖然很高,但前些年國家收上來的珠寶進口關稅很少,根本無法和車內市場極高的銷售規模相匹配。銷售價格存在落差的依次是珠寶批發市場,珠寶零售市場和珠寶旅游品市場,旅游品市場位于最末端,它的銷售對象是過路的游客,以中低檔貨品為主,利潤較高。因此即使到了寶石的原產地,作為普通游客接觸的依然是專做旅游品市場的公司,即使這些公司以加工廠的面貌出現,那也不過是吸引客人的一個“秀”而已,其實際賺的絕不只是那一點加工費。因此,“去產地買珠寶便宜”是人們的一種想當然的心理,以為就像去大興買西瓜一樣,殊不知珠寶與不易儲存的農產品不同,去產地買珠寶并不是一個高明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