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按國際標準來看,目前滬深股市平均每天約1000億元的成交金額(以換手率計大約是1.2%左右)并不算太少,但是相對于半年前動輒3000億元,以及“4.24”暴漲時的2700億元來說,應該說的確是出現了萎縮。其實這里的問題并不在于市場一定要保持多么高的換手率,事實上滬深股市這幾年來,換手率總體上是在緩慢下降的,這也可以看作是股市在逐漸與國際接軌??墒侨绻陆堤欤瑒t就很難認為是一種正常的表現。至少在現在,當均量線徘徊于1000億元的水平附近時,投資者從中感受到的是三個不詳的信號。
信號之一:市場正在失去對資金的吸引力。在理論上,股市的成交金額反映的是其活躍度,而只有活躍度高的市場,才能夠對資金產生大的吸引力。為什么企業一旦上市,通常都能夠獲得較之以前為高的估值,這里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于上市增強了它的流動性,從而獲得了相應的流動性溢價。同樣的,股票在一個交易活躍的市場交易,一般都會比在一個交易清淡的市場上市定位高。
當然,這樣一來也就為大資金在此活動,發現投資機會、尋找差價收益提供了條件。就滬深股市而言,它之所以往往會定價高一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和交易活躍,入市資金充裕有關的。但是,它們的這個特點現在正因為成交的萎縮而褪色。時下基金銷售進入“冰點”的狀況,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有人把成交萎縮僅僅看作是股市不振的結果,其實在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股市不振的原因。進一步說,一個對資金沒有,或者至少是很缺乏吸引力的市場,怎么可能會健康發展呢?人們期望的“紅五月”之所以沒有實現,與5月份股市的成交低迷是有直接關系的。
信號之二:市場的可操作性正在變差。在文章的開始,我們強調了換手率的概念。其實,結合滬深股市的實際,特別是考慮到目前上市公司的股息率與銀行利率相比并沒有任何優勢,因此投資者參與股市交易,主要是著眼于獲取買賣差價。而要得到買賣差價,前提就是股市的換手率要達到一定的水平,使得大資金想買能買得到,想賣也賣得出,從而具有足夠的操作空間。
但是,由于現在成交量嚴重萎縮,使得很多個股處于成交很不充分的狀態,操作性變得很差。深市中小企業板塊是近期擴容比較塊的板塊,但盡管如此,其多數品種的成交卻十分低迷。特別是在上市三個月到半年之后,行情普遍變得很清淡。這樣,不僅阻礙了新資金的介入,而且也使得其限售股股東平添了盡快套現以免今后流動性更加不足的沖動。在滬市中,類似的情況也很多。必須明確的是,當股市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以后,它必然是要被邊緣化的,現在實際在股市中操作的帳戶只占合規帳戶的不到10%,表明多數投資者是在淡出近期的股市交易,這種狀況延續下去,將會動搖股市的基礎,而這顯然與其發展的目標不相符合。
信號之三:市場的上漲難度正越來越大。眾所周知,股市是信心的市場,只有有了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充分的信心,才能夠形成積極而有序的上漲行情。而作為市場信心的重要標志,就是不斷有資金介入,并且推動股市的發展。可是,現在成交萎縮,形成不了量價配合的格局,股市的上漲基礎也就大打折扣。“5.24”以后,人們曾經預期股市能夠上漲到4200點,后來覺得到反彈到4000點還是可能的,再后來發現連3800點都到不了。其原因何在?看看當時的成交量就知道了。兩市的放量局面僅僅維持了兩天,隨后交易的強度就快速衰減。沒有足夠的成交量的支持,股市當然也就無法走高。近期,隨著成交的進一步萎縮,股市的交易重心也在不斷下移。人們都看得很明白,在日均成交1000億元甚至更低的狀況下,股市怎么可能會有大幅上漲的機會呢?
有句股諺:量為價先。更為形象的說法是,先有地量,再有地價。反之亦然,先有天量,再有天價。當然,現在每天1000億元的成交金額,并不是最近的地量,所以大家還不那么擔心股市是否會很快就去補完缺口、再創新低。但是,從目前交投狀況來說,這種可能似乎是不能絕對排除的。畢竟,時下成交萎縮這一實際所發出的三個信號,很難讓人對近期的后市樂觀起來。雖然決定市場走向的因素有很多,成交量只是其中的一個,但作為謹慎的投資者,面對股市交易的持續萎縮,應該是要有所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