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社會救助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讓不少災區的個人和家庭陷入生計斷絕,社會救助此時成為保障他們生活、生存的最重要力量之一。
“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險制度的補充,當個人或家庭生計斷絕急需救助時,乃給予生活上的扶助,是在整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中,最富彈性而不受拘束的一種計劃”,在天災人禍面前,中國政府將在社會救助上作出怎么樣的調整和完善,相信有著悠久救助歷史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社會救助制度,會對我國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英國:救助立法時間悠久
早在1834年,英國就制定了新《濟貧法》,主要是確認社會救濟屬于公民應該享受的權利,確立社會救濟是國家應盡的義務。救助金隨政府規定的貧困標準而變化。
英國社會救助的項目很多,部分為福利式的救助,主要包括對收入低于官方規定貧困線家庭的救助,對年滿80歲、沒有資格享受養老金或只有少量養老金的老年人給予補助的老齡救助,對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免費牛奶和免費膳食以及免繳國民保險費的補助。
美國:救助制度豐富完善
在羅斯福年代,美國就制定了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保障法。經過幾十年的完善,救助制度擴充到以下幾方面:第一,對有子女困難家庭的資助;第二,養老及困難補貼;第三,針對低收入者的免費醫療;第四,可享政府發行的專供購買食品的有價證券;第五,主要是為哺乳期的母親、嬰兒、5歲以下兒童而設立的兒童營養補助,每年都有數千名婦孺享受這種補助。
韓國:救助傾向生活保護
韓國的社會救助主要包括生活救助、有功人員救助以及災害救助。
生活救助包括生計救助、醫療救助、婦產救助、教育救助、喪葬救助、職業訓練以及就業安排。韓國還依據法律規定對愛國先烈、愛國志士,戰死、戰傷、殉職、公傷的軍警,殉職、公傷的公務員,武功勛章和報國勛章獲得者等及其遺屬等國家有功人員發給津貼并進行生活救助。
災害救護的內容包括提供收容設施,提供食品、被褥、學習用品及其他生活必須品,對遇災住宅進行應急修繕,提供或貸給生活所需資金器具或材料,介紹就業,辦理喪事等。
德國:救助特殊困難家庭
19世紀末,德國俾斯麥政府創建了社會保險制度。德國的社會救助主要是對一般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和特殊家庭的救助。除了食品費、生活費、燃料費以及雜費等日常生活費外,還包括代為繳納醫療、養老保險費、支付喪葬費等。對高齡、殘疾、妊娠、婦女生育等特殊需求者,其救助標準比一般標準高30%。另外,只要有子女的家庭都可以得到兒童庭津貼,子女越多得到家庭津貼也越多。
法國:中央財政承擔社會救助金的大頭
法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中央政府定標,中央負責管理,部分專項救助由相應的社會保險管理機構統一管理,資金來自中央政府及繳費;其他非現金救助由地方政府出資并負責管理。盧森堡由中央政府負責確定救助標準,地方政府負責具體實施;前3個月到1年的開支由地方財政承擔,以后的開支由中央財政負擔。
芬蘭:地方政府在社會救助上有自行決定權
社會救助是在中央政府制定的關于社會救助對象資格條件的一般政策方針內由地方當局進行管理。自1990年代以來,日益增長的失業壓力導致許多社會救助的模式化和標準化的規章遭到取消,同時,地方政府在社會救助上有更大的自行決定權,社會救助待遇也呈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而社會救助的水平也是在全國范圍內根據生活成本的不同設定了兩個地理區域類別(Katja HOuml;lsch and Margit Kraus)。
日本:救助標準因地而異
日本社會救助項目包括:生活救助、醫療、教育、住宅、分娩、謀生、安葬等七項。社會救助是滿足飲食費、服裝費、家具用品等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救助標準由厚生大臣按地區、年齡、性別、家庭人口收入等因素來確定,同時還要考慮救助者一的資產、本人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撫養義務等因素,地方政府負責具體實施,中央財政承擔75%左右的資金。
瑞典:由地方當局發放社會救助金
瑞典絕大多數的社會救助支出資金來源于地方當局,雖然社會救助是公民的一項普遍權利,但是,社會救助的管理是在地方層面上進行的。社會救助的資格條件由中央政府決定,但是其解釋權和社會救助金的發放卻由地方當局進行。雖然存在國家建議的社會救助標準,但是,實際的救助標準在不同的地區存在很大差異。
中國內地:被保人數迅速增長
在社會救助方面,中國走出了一條低成本擴張而逐步發展的道路,推行一個擁有龐大的貧困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所實施的反貧困計劃,并且該計劃已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功效。
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年建立,當時被保人數不超過200萬人;2001年底增至1170萬人。2002年,由于政府采取了力度較大的“應保盡保”的政策,因而使得“低保”人數迅速增加,截止2007年一季度,全國共有一千萬戶、兩千兩百萬城鎮居民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在農村有八百四十七戶、一千八百萬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
中國香港:政府力量開始主導救助
1950年代以前,民間自救與互濟就是香港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具體而言,華人社團和宗教團體這兩個民間組織承擔了社會保障的主要責任。
1950年以后,民眾得到的社會救助來源發生了變化,初了華人社會組織和國際救援組織,香港政府開始參與社會救助。20世紀70年代以后,香港政府成為社會救助的最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