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基金經理作用被夸大
幾年前我就開始炒股,但由于精力有限、能力有限,還是退了出來。尋思著“個人理財不如專家理財”,轉而投資基金。看到目前形式不明朗,我決定購買定投,以此實現長期理財的目標。不過,中國基金現狀讓人擔憂。我想,很多投資者選擇基金都和我相似,是建立在“基金經理比普通投資者更專業”的前提下的。雖然基金經理都接受過專業教育,但投資敏感性更為重要,很多“新手經理”在操作融資方面經驗不足,往往顯現出一定的弱勢,勢必造成投資者為基金經理“交學費”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定投的投資時間越長,收益越高,這就需要基金具有長期穩定性,但基金經理頻換帶來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一年一個收成,讓我們對基金收益成長產生懷疑。(河北 李惠)
編輯回復:
作為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與及執行者,基金經理對所管理基金的業績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基金經理投資管理能力的客觀衡量比較,對于投資者選擇基金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現實中,與國外基金經理擁有多年從業經驗不同的是,中國的基金經理大多數都沒有較長的工作經驗。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以基金經理初次擔任公募基金起始年限為依據,現任383名基金經理中有115人崗位從業經歷不足一年。現任基金經理中,崗位從業年限在5年以上的僅有21家基金公司旗下29人,占現任基金經理總數的7.5%;而從業年限超過7年的更是僅占總數的1.8%。隨著市場的迅速擴容,基金經理“資歷年輕化”程度的確使基民們產生了質疑。
不過,值得解釋的是,基金經理的從業經歷往往是指該人在“基金經理”崗位的工作年限,但之前他可能從事多年的研究員、分析師,對投資同樣具有較高認知和把握能力。因此,“從業年限短”雖是我國基金業的一個問題,但單純將“從業年限短”等同于“從業資歷差”并不合適。
此外,基金經理雖然舉足輕重,但其重要性也存在被放大的傾向。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基金品種,基金經理的作用并不相同。例如指數型基金中受制于跟蹤指數的約束,基金經理的主動性操作空間不大,基金經理對業績的影響并不明顯。另一方面,基金公司實行團隊管理,每個基金經理背后都是一個強大的投研平臺在支持。基金產品的設計和投資風格定位才是影響基金產品業績高低的重要因素。雖然,今年以來截止到5月16日,30家基金公司離任基金經理已達71人次。但在產品設計和投資風格確定后,不管基金經理怎么變換,都必須嚴格依照規定進行。
目前,基金公司為樹立形象,在宣傳中有意或無意地采取了“造星策略”,使得不少投資者崇拜某個基金經理,多少有些盲目投資。鑒于此,投資者在挑選基金時,既要考慮基金經理的能力和業績,也需衡量基金公司誠信度、產品線廣度、客戶人數、旗下基金整體績等綜合指標。
兒童理財更需授之以漁
“六一”兒童節之際,不少銀行、保險公司紛紛推出各種形式的兒童理財產品,這些產品受到了家長的歡迎。我也在準備給孩子買份既有教育儲蓄功能,又有醫療保障功能的理財產品。
對于兒童理財的現象,我認為這是一個突破。在過去的生活中,逢年過節大人都會給孩子壓歲錢,但大部分家長又不愿意讓孩子了解太多和錢有關系的內容。“商不如仕”,在傳統觀念看來,學習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懂錢的孩子不成大氣,甚至土氣。
但是,這種觀念已逐漸被掩蓋,鑒于經濟的發展和撫養的壓力,兒童理財產品的推出受到的熱捧。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家長為孩子做的理財投資,往往以增值為目的,而忽視了對孩子的理財意識培養,兒童理財產品成為父母送孩子的禮物,而不是授之以漁的載體。(廣州 劉女士)
編輯回復:
在歐洲國家,教育孩子理財是家長必做的“工作”。在美國,8歲的孩子就要理解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的意義,同時也要懂得儲蓄。12歲時需要能夠制訂并執行兩周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一般銀行業務中的術語。而13歲到高中畢業之前,孩子就要嘗試進行股票、債券等投資活動以及商務、打工等賺錢實踐。這一切理財教育,在國內幾乎完全缺失,理財被認為是“有財之人”的特權,沒有財產的兒童被排斥在理財群體之外。
令人欣慰的是,兒童理財產品頻頻推出,理財也開始從娃娃抓起。但正如劉女士所言,即使購買兒童理財產品,但實際理財主體仍是家長,“兒童理財”局限在產品的意義,即保證孩子的健康和教育基金的積累,卻沒有體現其理念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與孩子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在家長為孩子制定了理財規劃的同時,一定需要將相關分析和決策與孩子進行分享甚至討論,畢竟如古訓所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商品經濟發達的現代生活中,理財能力也是個人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制定合適的理財方案,也是家長教育孩子的必要條件。為孩子理財,要考慮成長的需要和潛在風險,主要包括大額教育金支出、疾病和意外傷害支出,優先解決教育和醫療這些最緊迫的問題,由此可以向兒童傳達“把錢用在刀刃上”的理念。而理財產品要選擇穩健型,一個適合孩子的投資理財品種更能提高孩子的理財意識,讓孩子自由支配、購買自己需要的物品,孩子對于理財也會有更大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