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育齡婦女由于避孕失敗導致的意外妊娠率較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認識上的誤區,也有避孕方法使用不當的問題。育齡婦女應根據個體要求及方法類型,選擇適宜的避孕方法。必須考慮個人的生殖權利,在知情選擇的基礎作出決定。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只有主動避孕,才能保證育齡婦女的生殖健康。
不同生理階段的避孕選擇
1、青少年:年輕人要考慮其生理特征、個人的耐受能力、經濟實力、性行為發生的頻率以及對生育的愿望,選擇合適的避孕方法。如未婚的性活躍青少年,可以口服短效避孕藥或使用避孕套;已婚青年想推遲、限制生育或加大生育間隔者,可以采用長效避孕針等。一般情況下,青年人易發生性沖動,選擇安全期避孕(按日程計算避孕時間)可能會失敗。青少年無論已婚與否,對避孕藥等方法的不良反應耐受性低,容易造成較高的停用率。對此應加強咨詢指導,使之能持續正確地使用。
2、新婚期:新婚婦女陰道較緊,彈性差,同時雙方心理緊張羞澀,缺乏性生活經驗,避孕原則應是簡便、高效、不影響性生活質量、停用后短期內恢復生育、不影響子代健康。可首選口服短效避孕藥及外用藥具,待雙方適應后再改用其他方法。若選擇口服短效避孕藥,應在新婚當月月經來潮第一天開始服用新型口服短效避孕藥。若是國內1號、2號避孕藥可于月經第5天開始服用。新婚期不宜使用宮內節育器、長效避孕藥,但較長時間內不準備生育者可選用宮內節育器。新婚期不易掌握排卵日期,若使用安全期避孕易失敗。
3、哺乳期:產后不論哺乳與否、月經是否恢復,都要堅持避孕。哺乳期不宜口服復方避孕藥,因為復方避孕藥中的雌激素會影響乳汁分泌;也不宜采用安全期避孕,因為產后哺乳期卵巢功能尚在恢復中,基礎體溫變化無規律,容易受影響不出現或難以發現體溫上升。可采用單純孕激素的長效避孕針,如狄波·普維拉,產后6周即可開始注射,或采用避孕套、避孕栓。產后42天、順產后3個月、剖宮產后6個月,可以放置宮內節育器。
產后母乳喂養不僅為嬰兒提供必需的營養,還具有調節生育間隔的作用。嬰兒吸吮乳頭刺激釋放泌乳素和內啡肽,抑制排卵所需的激素分泌,可以起到避孕的效果。但是使用哺乳閉經法必須滿足以下3個條件:(1)產婦處于產后4~6個月內;(2)產后月經尚未恢復;(3)產婦僅用母乳來喂養孩子,不分晝夜。一旦月經恢復或為孩子添加配方奶或輔食,則應該選用其他避孕方法。
4、中年以后:40歲以后的婦女,卵巢功能開始衰退,出現月經紊亂,但到月經完全停止生育力消失,還需要一個過程,在此期間還有可能排卵。若不采取避孕措施,可能會發生意外妊娠,甚至異位妊娠。因此,婦女應堅持避孕到月經完全停止。這時應選擇不影響內分泌功能的避孕措施,應以工具避孕為主,可同時應用避孕膏或避孕栓。若已放置宮內節育器尚未到期,又沒有明顯的月經紊亂或其他不適癥狀,可繼續放置,直到圍絕經期或閉經半年內取出。若使用口服短效避孕藥,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并在使用前進行健康篩查。
5、要求永久避孕:可選用長效、高效的避孕方法,如皮下埋植、宮內節育器;若肯定不再生育,可選擇絕育術(男或女)。
特殊情況的避孕選擇
1、月經不調:月經過多者可選用口服短效避孕藥,既避孕又能調整月經周期,減少經量。也可選擇放置釋放孕激素的宮內節育器,如曼月樂。相反,月經過少或閉經者不宜服用避孕藥,可以放置含銅宮內節育器或使用其他外用避孕藥具。月經不調者不易掌握排卵期,不宜使用安全期避孕。
2、人工流產術后、中期引產術后:人工流產術后應及時采取避孕措施。若出血不多,子宮收縮好,沒有感染征象,可在手術同時放置宮內節育器或術后立即口服避孕藥。避孕藥中的雌激素可幫助內膜恢復生長,減少出血量。中期引產術后也要及時采取避孕措施,可以使用避孕套。
3、被強暴后:應采用緊急措施防止意外妊娠。在72小時內可以口服緊急避孕藥如毓婷、米非司酮等;若在5天之內,無感染征象,可放置含銅的宮內節育器。
4、不良生育史:如患葡萄胎、習慣性流產、嚴重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產后出血、剖宮產術后等,應根據病情堅持采取可靠避孕措施1~2年,待身體恢復后再懷孕。
患病期間的避孕選擇
1、肺結核:需長期服用抗結核藥物,如利福平、異煙肼等。這些藥物會減弱避孕藥的藥效,故不宜服用避孕藥。可用外用避孕工具或放置宮內節育器。肺結核活動期不宜懷孕。
2、心臟病:若心功能較差,一般不宜懷孕,可選擇工具避孕。已有子女或希望終身不懷孕者可以選擇絕育術(男女均可,最好是男性絕育)。不宜選擇避孕藥,因為其中所含的雌激素會促使體內鈉離子和水分排出減少,加重心臟負擔,同時使血液黏性增加,引起血液高凝狀態,易發生血栓。也不宜放置宮內節育器,因為有可能引起感染,發生細菌性心內膜炎。
3、高血脂:不宜選用避孕藥,因對脂代謝有影響,可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險。可以使用工具避孕、放置宮內節育器。
4、肝腎疾病:不宜使用避孕藥,因為要通過肝腎代謝、解毒和排泄。宜使用避孕套、陰道隔膜、外用避孕藥等。當肝腎功能不正常時,避孕藥會加重肝臟負擔,促使病情惡化;同時由于凝血酶原減少,凝血功能障礙,容易引起出血。避孕藥對膽囊疾病有輕微影響,可能使膽囊疾病惡化。不主張放置宮內節育器,因為易引起月經過多。不宜采用絕育術,因手術和麻醉可能對肝腎功能有影響。
5、糖尿病:以工具避孕或自然避孕為宜。避孕藥影響葡萄糖耐量,有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或潛在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糖尿病易引起感染,應慎用宮內節育器。
6、生殖道感染:如患滴蟲、霉菌性陰道炎及性傳播疾病時,不宜放置宮內節育器、外用避孕藥具。應使用避孕套,既可避孕又有預防感染等雙重保護作用。若宮頸重度糜爛,不宜使用宮內節育器和外用避孕藥膜、膏、栓、片等。
7、精神性疾病:精神病發病期不宜生育,若無禁忌證,可選擇宮內節育器、皮下埋植劑、長效避孕針或絕育術等。由于精神病患者多不能堅持避孕,而且鎮靜藥如苯妥英鈉、卡馬西平、巴比妥酸鹽、撲米酮等可降低避孕藥效果,故不宜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藥或工具避孕。
8、過敏體質:過敏體質婦女選用避孕方法會受到一定限制,如避孕藥膜、膏、栓、片等,易引起陰道黏膜過敏、陰道分泌物增加,甚至引起炎癥。個別人使用避孕套也會發生過敏,可試用避孕藥、宮內節育器。若都有過敏反應,可根據情況采用自然避孕法或絕育手術。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避孕選擇
1、抗磷脂抗體陽性患者:抗磷脂抗體滴度為中度至重度的患者服用口服含雌激素的避孕藥,會明顯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正在服用華法令并存在明顯相關風險因素的患者是否可以服用口服避孕藥,尚未明確,但并不提倡。對抗磷脂抗體陽性的患者來說,僅含孕激素的避孕藥是較好的選擇,因為它不會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
2、系統性紅斑狼瘡(SLE):臨床試驗結果證實,對于非活動期或穩定期(即抗磷脂抗體檢測陰性)的SLE患者來說,激素避孕藥是安全的,不會顯著增加其疾病活動的風險。所以SLE患者在口服避孕藥之前,都應該做抗磷脂抗體篩查。對處于疾病活動期的患者來說,應選擇屏障避孕或僅含孕激素的避孕藥。對于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來說,宮內節育器并不是絕對禁忌。但究竟哪種類型的免疫抑制劑會增加感染風險尚不得而知。接受皮質類固醇治療的患者使用醋酸甲羥孕酮,可能會增加骨質疏松的風險。
3、風濕性關節炎:早期的一份報告發現,口服避孕藥者患風濕性關節炎的比率減少一半;其他研究報告指出,口服避孕藥對嚴重的或血清反應陽性的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保護作用,其有效性依賴于持續應用時間。復方口服避孕藥或經皮避孕貼可能更方便有效。
4、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避孕藥可能對治療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益,但相關資料很少。靜脈內雌激素對于治療系統性硬化病的雷諾現象有效。但口服雌激素對患者雷諾現象發作的頻率和嚴重性并沒有影響。對脈管炎和動脈粥樣硬化或局部缺血風險增加的患者,不宜采用雌激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