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小麗近來發現,自己乳頭上不時有液體流出,還能摸到小小的包塊。她嚇壞了——莫非這么年輕就患了乳腺癌?醫院接診專家檢查后,告訴她患的是非哺乳期乳腺炎。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與哺乳期乳腺炎相對而言的一種乳腺疾病,指乳暈下大乳管由于先天性乳頭內陷、排泄不暢、導管內感染等引起的乳腺炎。從門診統計資料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發病率已經超過哺乳期乳腺炎,50%以上的患者為未婚未育女性,其征兆酷似乳腺癌,有些患者甚至冤枉地接受了“腫瘤切除術”。
人的各個生理時期均可發生乳腺炎癥。非哺乳期乳腺炎囊括了嬰兒期、青春期、絕經期和老年期,發病高峰在20~40歲。嬰兒期及青春期的乳腺炎常是體內激素失衡引起的。所以一般所指的非哺乳期乳腺炎,主要是指成人非哺乳期出現乳房腫脹、隱痛或結節等非細菌性的炎癥表現。此病可分為三種臨床類型。
1、急性乳房膿腫型:患者突然出現乳房疼痛及膿腫形成,部分病例膿腫可穿破流膿,局部表現劇烈、急驟。但全身炎癥反應較輕,中度發熱或不發熱。少數病例白細胞增多不明顯。
2、乳房腫塊型:逐漸出現乳房腫塊,微痛或無痛,皮膚無紅腫,腫塊邊界尚清楚,無發熱史。此型常被誤診為乳腺癌。
3、慢性瘺管型:常有乳房反復炎癥及疼痛史,部分病例可有手術引流史。瘺管可與乳頭附近的輸入管相通,經久不愈。嚴重者多發瘺管及乳房變形,反復流膿,乳房內或瘺管周圍出現炎性腫塊。
非哺乳期乳腺炎易反復發作,一時潰爛一時又可能痊愈,如治療不當,甚至可能長期不愈。由于其發病隱匿且反復發作,難以與乳腺癌區別。兩者外部觸摸都可能摸到腫塊,如果使用消炎藥一周后,腫物縮小1/3以上,基本可以排除乳腺癌;因為腫瘤不可能通過消炎藥治療后縮小。但個別病例仍需病理切片作最后確診。目前,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常用診斷手段包括B超檢查、細針穿刺活檢和病理檢查。
非哺乳期乳腺炎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乳腺導管擴張。正常情況下僅在人體乳腺導管開口處覆蓋的鱗狀上皮可能覆蓋導管內壁,其角化碎屑和脂質分泌物阻塞管腔,刺激管壁產生炎癥反應。(2)乳頭內陷或畸形。因導管開口的異常、狹長或擴張,繼發炎癥感染。(3)外傷性脂肪壞死。研究表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乳管內存在大量的致病菌,而且厭氧菌是需氧菌的兩倍,以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和鏈球菌為主,屬多種菌共同致病。
不同類型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在治療上也迥然不同。(1)急性膿腫型:應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進行膿腫引流術。術中如見擴張的導管內有膿液流出,應作適度搔刮,刮除病變的導管。單純切開引流易復發。(2)炎性腫塊型:只要炎癥局部良好,即使有中央膿腫形成,還是應力爭早日切除腫塊及周圍的擴張導管。(3)慢性瘺管型:可作瘺管切開,擴大引流,或徹底切除瘺管及周圍炎癥組織和擴張的導管。久治不愈的瘺管伴乳房嚴重變形者,可以考慮作皮下乳房切除術或全乳切除術。部分年輕患者可同期或擇期作乳房再造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