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成良醫”,是李老先生的一句口頭禪。他從小體弱多病,成年后經常與“藥罐”打交道。久而久之,略懂一些醫藥知識,頭痛發燒,吞服退熱止痛片、頭孢拉定膠囊;拉肚子,吃幾粒黃連素或慶大霉素、易蒙停:老胃病使他胃區經常隱隱作痛,泛酸水,就來幾片蘇打片。左鄰右舍有些小毛病,來向他討教服什么藥,他也樂意“指導”。但最近老李再也不說“久病成良醫”了,還勸人家有病應該及時去醫院,因為他差點為此送了命。原來這幾天老李的胃病又犯了,他按慣例吞了幾片蘇打片,但痛沒止住,而且還出現虛脫。鄰居忙打電話120送他到醫院,診斷是胃潰瘍穿孔致腹膜炎、休克,原因是長期服蘇打片。醫生立即作了胃切除手術,這才保住命。
藥物是人類與疾病作斗爭的武器。但用藥若違反規律,非但于病無助,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尤其是像李老先生這一類老病號,自以為久病成良醫,擅自憑“經驗”用藥,結果步入用藥誤區。
誤區一:擔心藥物副作用 用藥前了解藥物有哪些副作用、禁忌癥、需要注意些什么問題,是必要的。但有些病人一聽說某藥有副作用,便拒用該藥。這種斷章取義、片面理解、因噎廢食的做法不可取。因為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遵醫囑用藥,出現副作用后及時就醫,才是可取的態度。
誤區二:迷信新藥、貴藥 有些患者認為,新藥、價格貴的藥,比老藥、價格便宜的藥物好。其實,新藥使用的時間不長,對其藥效和毒副作用認識不足,若盲目使用,容易發生副作用。藥價是由原料價格、加工程序和市場經濟等因素決定的,與藥物療效不成正比。例如,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常用藥物“氯丙嗪”,每粒藥的價格僅為2~3分錢,但它的療效并不比幾元錢甚至幾十元一粒的進口藥物差。該藥已經用了足足半個世紀,精神科醫師對它依然是“情有獨鐘”。
誤區三:認為中藥無副作用 不少病家以為中藥無任何毒副作用,所以只愿服中藥,不愿吃西藥。誠然,看中醫還是看西醫,病家完全有權選擇。但問題在于“中藥無副作用”的看法有失偏頗。中藥的性能主要有氣(性)、味、升、降、浮、沉和歸經等,相對應于疾病辯證的陰、陽、虛、實、寒、熱等。若藥性與疾病辯證不對癥,同樣會出現副作用。中醫師還重視中藥的配伍禁忌,總結有“十八反”、“十九畏”歌(例如甘草反甘遂,烏頭反貝母;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等)。所以,中藥與西藥一樣,也有毒副作用。
誤區四:隨意停藥 有些病家用了一段藥物后,病情有所好轉,便自行停藥,導致舊病復發或轉成慢性。所以,用藥應遵醫囑。尤其像高血壓、糖尿病、精神分裂癥等一些慢性疾病,需要長期甚至終生服藥。不少精神病人反復多次住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過早停用藥物。
誤區五:認為打針比吃藥治病快 不可否認,打針比服藥吸收快(尤其是靜脈注射)。但打針只能救急,而且不如口服藥物方便,還容易發生注射部位腫塊、硬結或局部感染。有些疾病(如胃腸炎等消化道疾病),口服療效比注射好。慢性病維持治療也要依靠口服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