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是我國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歷史悠久。踢毽子起源于漢代,到了唐宋時期非常盛行,踢的花樣也很多,集市上還有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鋪。明清時開始有正式的踢毽比賽,不少民間藝人畫有少兒踢毽子的生動畫面。踢毽子不僅可以用來強身健體,還被作為養生之道。
一個小小的、上下飛舞不定的毽子,踢毽者要在最有利的一剎那間來控制它,在空中完成接、落、跳、繞、踢等動作,過早過晚都要失敗。這就需要做到反應快、時間準,動作靈敏、協調。因此,踢毽子有利于提高人們的反應靈敏和動作協調的能力。
踢毽子對身心健康也極為有益。踢毽子使下肢的關節、肌肉、韌帶都得到很大的鍛煉,同時也使腰部得到鍛煉。跳踢時不但要跳,腰部動作也很重要,上肢隨同擺動,有時頸部也要運動。連續跳踢數十次,心跳每分鐘增加到150~160次。由此可見,踢毽子是一項全身運動,有時還很激烈。經常參加這項運動,不僅可使下肢肌肉、韌帶富有彈性,關節靈活,還可使心、肺系統得到全面鍛煉,起到增進身體健康的良好作用。踢毽子對男女老少都相宜,點滴時間也可以利用。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以通過不十分激烈的動作進行練習,堅持下去大有好處。老年人腰腿不便是常見的慢性病,踢毽子基本在于腰腿,如經常適度踢毽,對舒筋活血、益壽保健,有一定的效益。
踢毽子運動,除了盤踢、磕踢、拐踢、繃踢這四種基本踢法外,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還創造了許許多多的花樣踢法,使踢毽子運動成為一種優美的技巧運動。毽子的花樣踢法,一般分為接落、繞轉、穿插、跳踢、頭頂等幾個相互關連的大的部分,并又由這幾個大的部分分別派生出許多花樣。各種花樣踢法之間都有著密切的聯系,相互演變,而又有層出不窮的變化。動作有大有小,有動有靜,有前有后,有左有右,小毽子飛來舞去,別具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