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方中藥使白血病細胞“改邪歸正”
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是惡性程度最高的白血病,以大量的幼稚白血病細胞在體內堆積、嚴重出血、15/17號染色體交互易位及其產生的PML-RARα癌基因為特征。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專家聯合組成的研究小組,運用生物化學方法,在分子水平上闡明中醫復方黃黛片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的作用機理,證明該中藥方劑君、醫、佐、使的配伍原則科學。而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復方黃黛片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由大連解放軍210醫院中醫專家黃世林教授設計立方。方藥由雄黃、青黛、丹參、太子參組成,近年來研究發現。其有效成分為四硫化四砷、靛玉紅和丹參酮IIA。在著名專家陳竺、陳賽娟院士的帶領下,研究小組發現,四硫化四砷是組方中的君藥:單獨應用硫化砷可延長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期。丹參酮是臣藥,靛玉紅是佐藥:丹參酮與靛玉紅促使進入白血病細胞的硫化砷明顯增多,都起到了使藥的作用,白血病細胞模型研究顯示,硫化砷和丹參酮單獨應用,都可引起白血病細胞一定程度的分化,而三藥聯合則可使白血病細胞“改邪歸正”。分子水平研究表明,三藥聯合可顯著增強硫化砷對PML-RARα癌蛋白的降解破壞。
脊柱非融合技術治療“腰突”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傳統的治療辦法分為手術切除和非手術保守療法。對于重度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椎間盤切除術是唯一方法。但單純的椎間盤切除術,術后易造成腰椎不穩、椎管狹窄,復發率也比較高。北京友誼醫院骨科曾對10年間600多位行單純椎間盤切除術后的病人進行追蹤分析,結果有3.9%的患者因復發需要二次手術,其后采用的椎間盤切除加腰椎融合療法,雖然可以避免腰椎不穩,但術后腰椎活動受限。最新發展的脊柱非融合技術,避免了上述弊病,大大提高了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
北京友誼醫院骨科主任王炳強教授介紹說,脊柱非融合技術在國外已有十余年的歷史,是脊柱外科技術發展的趨勢。與融合技術相比,非融合技術在切除椎間盤后,植入Wallis(脊柱彈性固定系統),保持了脊柱的活動度,使病人術后活動自如。此手術只需1.5小時,病人出血量較少。一般認為年齡小于50歲,無明顯腰椎管狹窄、無脊柱滑脫、退變較輕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都可以接受這一手術。Wallis一般不需要更換,國外患者最長已植入15年左右。同時,非融合技術的治療費用也比固定融合技術下降了30%左右,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腔靜脈濾器預防肺栓塞
下肢深靜脈栓塞發病率近年來呈上升趨勢。該病如果處理不當,極易引起致死性肺栓塞。外科治療血栓清除術雖然可以直接消除血栓,但創傷大。容易損傷靜脈瓣膜功能:介入治療如經皮血栓清除器、經皮血栓消融器等。但大多適用于小管徑動脈血管,對于管徑較大的靜脈血管效果不佳。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沈陽)院長徐克教授領銜的課題組經過10余年的探索,首創經頸靜脈途徑髂骨靜脈血栓拖拉——抽吸術,并研發出國內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可回收式腔靜脈濾器。臨床應用證實,在微創清除髂靜脈血栓前置入該濾器,可有效預防肺栓塞的發生,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治療開辟了一種價廉、實用、安全、有效的治療新方法。據介紹,這種腔靜脈濾器是國內外唯一的支架型濾器,具有穩定性強、防傾斜、捕獲效能高、可以永久置入也可取出、置入和取出便捷等特點,其濾器移位率、肺栓塞發生率、濾器斷裂率等技術性能已達到或超過國外濾器,而且其價格僅為國外濾器的1/3。目前,該技術已在全國10余家醫院推廣運用,治療患者800余人,均獲得了良好的療效。
益氣散聚法消減中心性肥胖
統計資料表明,我國城市居民有四成腰圍超標。即使在體重正常的人群中,也有14%的人因腰圍超標而屬于中心性肥胖。中。性肥胖是血脂異常、糖代謝紊亂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王文健教授領銜承擔的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心性肥胖的心血管危險因子和中醫藥防治研究”日前通過專家鑒定。該研究根據中醫“治來病”理論,提出用益氣散聚的方法消減中心性肥胖,臨床證實療效明顯。中醫理論認為,中心性肥胖是在氣化不足的基礎上,由郁熱、濕濁、淤血等致病邪氣留駐體內而成,屬于“聚證”。在益氣促進氣化的基礎上消散上述致病邪氣,即益氣散聚法。他們選用黃芪、黃連、蒲黃等中藥合理配方,對1000余住中心性肥胖患者進行益氣散聚方法治療,同時監督這些患者堅持科學的生活方式。經過3個月治療后,患者不但體形改變,而且各種心血管疾病相關危險因子明顯下降。同時,保護性因子顯著上升,餐后脂肪廓清能力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增強。合并脂肪肝的患者肝功能明顯好轉,轉氨酶下降,肝臟的脂肪浸潤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