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掌握“習、說”等詞在文中的意思。
2.理解孔子關于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觀點。
3.對孔子的為學觀點作出自己的評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記載: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ppt①)
成語“半部《論語》治天下”足以說明孔子和《論語》的影響之深遠,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的內容。
學生交流。教師概述: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做人的修養。
2.掃除讀音障礙:
人不知而不慍(yùn)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不亦說(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3.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提示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4.質疑交流:就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提煉、補充。
三、文本探究
1.學習態度
想要學習好恐怕第一要素就是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那么孔子是怎樣看待一個人求學時應有的學習態度的呢?請用原文回答。
交流明確:
(1)第5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時要有實事求是的謙虛態度,不能不懂裝懂。
“……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荀子·子道》(ppt②)
據此,最后一句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它告訴我們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謙虛。
(2)第6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第7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則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所有的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借鑒的意思)。——《老子》(ppt③)
2.學習方法
多少年來,讀書人一直在探尋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實際上孔子已經為我們總結了一些非常好的方法,說說文中哪幾則是講學習方法的,請用原文回答。
交流明確:
(1)第1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時”可以解為“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說”是“悅”的古字,愉快的意思。“習”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就學習而言,也可解為“溫習、復習”。
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
說:喜意也。
又曰:“學者,將以行之也。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
謝氏曰:“時習者,無時而不習。”——《論語集注》(ppt④)
(2)第2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省”是反省,“三”泛指多次。“傳”指受之于師,“習”指熟之于己,仍強調實踐與溫習,與第1則有相似之處。
(3)第3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一則看起來和前兩則相似,強調要經常溫習舊有的知識,但是實際上更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
這句話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也就是說關鍵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禮記·學記》(ppt⑤)
(4)第4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一則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兩者不可偏廢。表明孔子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
“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論語集注》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ppt⑥)
四、交流評述
1.在孔子這些觀點中,你認為哪些是今天仍有價值的,為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五、結語
探尋好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是我們每個讀書人都希望的,但愿大家不要忘了孔圣人為我們總結的那些名言,但愿大家學有所成!下節課我們將繼續探尋《論語》中孔子關于為人處世的經典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