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字形及筆畫、筆順、部件、部首、結構、字序等屬性,是中小學語文教育中經常涉及的重要知識內容。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正確教授相應的知識,還要指導學生規范地書寫和使用漢字。這都需要依據相應的標準。國家有關部門已經發布了不少標準,但仍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因缺乏相應標準,語文教師和教材編寫者遇到相關問題,只能根據個人理解來處理。不同教師、不同教材、不同字詞典,對同一個漢字字理的解說、部件的拆分、結構的解析、部首的歸部,往往有不同的處理結果。比如,同一個“章”字,有的拆分為“立”和“早”,有的拆分為“音”和“十”;同一個“彬”字,有的定為左右結構,有的定為左中右結構;同一個“劣”字,有的歸入“小”部,有的歸入“力”部。這種缺乏統一的狀況,給學生學習帶來很大干擾,不僅影響教育質量,還時常引發考試糾紛。
筆者作為在一線工作的語文教師,常常受到這些問題困擾。解決這種困擾,需要國家有關部門盡快修訂完善漢字字形標準,加緊制定和完善漢字屬性標準。
一、 漢字字形標準
寫字是學生的基本功,查字詞典、使用計算機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力。學生在小學低年級主要是書寫楷體字。目前,國家語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門制定發布的只有宋體字形標準,楷體字形標準則是電子行業部門制定發布的,主要用于計算機字庫制作。遺憾的是,這兩種字體的字形標準都沒有提供明確的字形規則,只有具體字樣。同一漢字在不同字體中存在字形上的差異,同一類字在同一字體中也存在字形處理的不一致,規律性和系統性不強,使用者只能根據字樣分析揣摩,不便理解和記憶,也很容易混淆。比如,“小”字的第二筆,宋體是撇,楷體則是點;宋體字中,“碧”左邊的“王”末筆橫變為提,同類情況的“琵琶”兩個字的左“王”末筆橫則不變;“美”字中“大”的首筆橫比上橫短,而“羹”字中“大”的首筆橫則比上橫長。
教師在教學中對漢字字形的教學和要求寬嚴不一:有的要求學生嚴格把握區分;有的則含糊而過,不講解也不要求,任學生跟著感覺書寫。從漢字識字教學的角度說,應該讓學生弄清漢字的微觀字形;從寫字的角度說,為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也可以放寬要求,不深究微觀字形,只要書寫得不影響辨認就可以。但是,從查閱工具書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角度說,又需要弄清漢字的微觀字形。因為用筆畫筆順序查字典詞典,用計算機形碼輸入法輸入選字,都要依據具體的筆畫筆形,否則會影響查字和輸入。比如,“小”字的第二筆是點還是撇,關系到筆順代碼和形碼輸入碼的不同,直接影響它在字詞典中的排序和計算機中的輸入。
為了方便學生學習掌握漢字字形,準確書寫和應用漢字,現有的宋體字形標準和楷體字形標準應進行修訂完善。標準中應明確規定漢字的字形規則,特別是橫變提、橫折鉤變橫折等變異規則,要照顧同一字體中字形的系統性和規律性。兩種字體中同一個漢字的字形,如果能保持統一,則最為理想;如果不能完全統一,至少要在保持各自字體風格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字形差異,并要明確規定其對應關系,以方便學習和掌握。
學生在小學高年級以后主要是手寫快筆字,就是人們常說的行楷字。行楷字是一個人終生需要寫的字體。每個人都渴望寫一手漂亮字,但每個人又不可能都花很多時間學寫傳統軟筆書法字,更多的是寫硬筆字。目前,中小學寫字課上教師們各自參照傳統書法教學,傳統書法又缺少簡化字的字樣,使學生寫出的字既缺乏規范,也不美觀,往往只有自己能看懂。
為了幫助學生從小練就一手既美觀又準確、相互能夠辨識的快筆字,應制定手寫行楷字體標準。手寫體標準不同于印刷體標準,主要是引導,不是限制,要求應寬松、靈活,最好每個字能推薦多個范例供選用。
二、漢字屬性標準
中小學漢字識字教學中涉及的大量內容是關于漢字的筆畫、筆順、部件、部首、結構、字序等字形屬性的。目前,國家語言文字主管部門制定發布的是依據宋體字形的漢字屬性標準,已有筆畫筆形、筆順、部件、部首、字序方面的標準,還缺少結構標準。已發布的部首標準也還僅是草案,且沒有歸部方法,只有統一部首表,使得辭書編纂和計算機輸入的漢字檢索在漢字歸部方面無法實現真正統一。所以,宋體字形的結構標準需要制定,部首標準則需要補充完善。
許多語言文字應用領域對漢字屬性標準都有需求,但是已發布的標準多數是針對信息處理,而不是針對漢字識字教學的,而這兩個領域的需求是有區別的:漢字信息處理需要通過解析現代漢字,解決漢字的輸入、存儲、檢索、傳輸問題;而識字教學則需要解析漢字的字源字理,讓學生了解漢字的字源理據,以便正確理解和使用漢字。應該說,大部分屬性標準,識字教學的可共用信息處理的,但部件、部首和結構方面的標準,識字教學的則不能共用信息處理的。所以,針對識字教學需要制定專門的部件和結構標準。
依據楷體字形的屬性標準,國家一直沒有制定過。當然,大部分屬性標準,楷體的可共用宋體的,但筆畫筆形、筆順、字序三個方面的標準,楷體的不能共用宋體的。比如,學生熟悉的楷體“小”字,第二筆分明是點,卻不得不按宋體的撇來學習、記憶和查閱字詞典,既麻煩又容易搞錯。從學生學習、使用的角度說,還是需要依據楷體字形制定專門的標準。但制定兩套標準,又會增加學習和使用負擔。鑒于一個人在小學期間學習掌握的楷體字,一直會影響他對漢字屬性的認識和理解,楷體的字形屬性標準借用宋體的,不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不適合于教育領域,而宋體的借用楷體的,對各領域基本都能適用,至少不會有太大問題,所以,從長遠來說,漢字屬性標準可只依據楷體字形制定一套。這樣,既可減輕學習和使用負擔,也可避免識字教學與辭書編纂、信息處理等其他應用領域脫節。這也許是一條解決漢字屬性標準根本問題的蹊徑,值得嘗試。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是明天的希望。為使孩子們不再肩負沉重的漢字學習負擔艱難跋涉,為使語文教師們不再面對眾多的識字教學難題苦苦探尋,希望語文教育工作者和語言文字工作者能共同努力,盡快解決漢字字形及屬性標準的制定與完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