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觀語文新課程建設和教材編寫思路,文學教育的內(nèi)容具有逐漸擴展的趨勢。其中中國古代詩歌,從小學到高中大致呈現(xiàn)出朝著源頭“漫溯”的走向。
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學生誦讀百余首各類古詩,其中以唐宋時期篇幅較短者居多。至高中必修階段,重點學習的內(nèi)容有以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為代表的宋詞,以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等為代表的唐詩,乃至《孔雀東南飛》《古詩十九首》、曹詩和陶詩等;還選取了“風”“騷”里的一部分名篇,如《虻》《采薇》《離騷》《湘夫人》等。再至高中選修課程里的“中國古代詩詞曲鑒賞”,倡導“精選中國歷代詩詞曲精品,如《詩經(jīng)》《楚辭》、漢魏詩、南北朝詩、唐宋詩、唐宋詞、元明散曲、元明清詩詞中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重點地進行閱讀鑒賞”。——“漫溯”的態(tài)勢,有望初步成形于基礎教育臨近收尾之處。又因?qū)ΜF(xiàn)代詩歌教學的重視程度也有所提高,中國優(yōu)秀的詩歌教育傳統(tǒng),在語文課程改革的藍圖中、在語文教學實踐的長途上,顯現(xiàn)出回歸與加強的趨向。古老的教育經(jīng)驗,若在新世紀語文學科教學領域中得以繼承和發(fā)展,無疑是一種令人矚目的變化,在提升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文化傳承、獲取“詩教”成績諸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由此,也給教材編寫和使用提出了新的課題,相關矛盾相當復雜,探索的前程遠大而遙遠。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讀到浙江省湖州中學夏云陶老師執(zhí)教《離騷》(節(jié)選)的教學實錄,感受深而想法多,略陳如下。
讀古詩從何處起步,向何處發(fā)展?我想,一般來說,從幼兒背古詩,到中小學生讀古詩、欣(鑒)賞古詩,大概是從“讀(聽)不大懂”開始,一步步走向粗知文字大意、作品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并由知之不深到知之較深,然后逐步進入鑒賞的較高層次。去年我應邀參加學生誦讀古詩的競賽活動,接觸到北京賽區(qū)的一群參賽者,年齡從五六歲到十七八歲。在擔任誦讀指導工作的時候,我明顯感到從“讀不大懂”到能夠初步鑒賞,其間存在著巨大差距。在這個漫長的演進過程中,語文教學需要劃分出逐漸提升的教學層級,根據(jù)不同的目標、重點和要求,選取適當?shù)慕虒W方法。
粗知文字大意,大量記誦積累,能初步感受到一些古詩的美,這可以算是第一級,主要放在小學階段。
通過美讀與咀嚼,從曉詩“義”深入到明詩“意”,進而更多地體會古詩的美,兼顧作品內(nèi)容與形式相統(tǒng)一的某些特點(如粗知格律和常見的寫法等),有條件的,還可以做一做“比較”的嘗試,增多欣賞的容量和趣味,這可列為第二級,主要放在初中階段。
提高美讀與咀嚼的難度,并嘗試查考作品和作者的相關資料,自覺運用美讀、比照、評點等鑒賞方法,并能“發(fā)表”(說和寫)自己的閱讀體驗,與他人交流、研討,形成個人的或者群體的見解,這是第三級,主要放在高中必修階段。再往上,則進入高中選修階段的古詩專修區(qū)域,可適當加大容量,加深內(nèi)涵,提高鑒賞的系統(tǒng)性和自覺性,若條件具備,還可以考慮在研讀方面下一點工夫。
這里,擬將夏云陶老師的案例,放在上述層級遞進的格局里加以審視。先說說夏老師進行了哪些帶有個性特征的教學探索。
1.引入“誘導點”這個重要概念,在常規(guī)教學中加大科學研究的牽引力度,為青年教師的教改實踐工作提供了一條寶貴經(jīng)驗。認定“緊縮詩句”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誘導點,借以“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通過比較原文與緊縮的語句,“很多字詞的含義會被凸顯出來,這遠比教師空洞的說教要靈活得多”。這個教學理念來自夏老師對名家教學思想的認同和借鑒,其中包括歐陽代娜先生的“美”“巧”“活”“實”之說:“巧”是“語文能力訓練與知識傳授兩者之間關系的最佳結(jié)合點,閱讀教學中最大信息量的儲存點,課堂思維訓練的最巧的入手處,課文處理的最關鍵的突破口”;也包括王榮生先生的“核心點”“誘導點”之說:“語文教學的多項教學任務應巧妙統(tǒng)一在一個環(huán)節(jié)里,而不是幾個方面各行其是,把語文課堂弄成一個個碎片”,“閱讀教學內(nèi)容要切入文本的精華、精髓”,“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應圍繞、指向核心教學內(nèi)容的核心點”。如此精研理念,并在教學實踐中印證其要義,體現(xiàn)了自覺的探索精神。目前,閱讀教學中的盲目性還相當嚴重,很多教師常憑借個人經(jīng)驗的慣性來牽引常規(guī)教學活動,隨意、散漫、含混、粗略、煩瑣等弊端皆源于此。夏老師備課時有深遠而精密的思考,很值得關注。
2.在《離騷》(節(jié)選)第一課時的施教過程中,自覺地憑借教學誘導點,將教學理念變成教學行為,呈現(xiàn)出一個別開生面的案例。具體情況在夏老師的稿子里已經(jīng)有詳細描述,我這里只提煉其要點:
學習重點。“了解屈原的獨特情懷”。(“了解”,分量是否略顯輕了?)
主要方法。壓縮原文(課文局部文字),并努力“接近作者情感”。
生成的文字資料。(1)“高陽苗裔,皇考伯庸。攝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覽余度,錫余嘉名。名余正則,字余靈均。”(學生)(2)“帝裔,考庸。攝提孟陬庚寅降。皇覽余度,錫嘉名。名余正則,字余靈均。”(學生)(3)“帝之苗裔,朕考伯庸”。(教師,含有引發(fā)探究的用意。)
相關教學細節(jié)。我讀夏老師整理的課堂教學實錄,頗有興趣,感到他在教學控制和組織方面,生動靈活,機智而得法。比如,下面這些帶有引領、啟發(fā)性質(zhì)的即席妙語,我讀了幾遍,很欣賞執(zhí)教者的良苦用心和從容應變。現(xiàn)擇要摘錄:
——《詩經(jīng)》以四言詩為主,《楚辭》則相對比較自由,讀起來比較舒緩,所以這兩種形式體現(xiàn)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哪怕是一個語氣詞都有標志性作用,大家想到什么了嗎?
——因為屈原的父親字“伯庸”,稱人的字而不稱名,本身就是表示尊敬,更何況屈原是想到了死去的父親而抒發(fā)的感情,其中的敬意很濃,怎么可以隨便將其父的字給刪去呢?
——同學們已經(jīng)不知不覺地在翻譯,并掌握了一些難字的含義。你們的取舍越來越接近作者情感的需要了。
——課下的注釋其實已經(jīng)很詳細了,只不過同學們原先不太愿意仔細看,現(xiàn)在看進去了,而且也沒有覺得落實字詞含義是枯燥的事……希望大家能從剩余的內(nèi)容中任選一段,也用緊縮的方式,體會字里行間的獨特意蘊。
再說說不同意見和我的建議。我研讀夏老師的稿子,對這個只記述了一課時的教學實錄,略感定位較難。為此,與夏老師進行了溝通,也約請了高中教師參與評說。擇要復述一種意見(采自與清華附中邱道學老師的電子郵件往來)。
問:假如使用這個本子,2至3課時,你打算怎么教?請簡述教學思路。
答:我還是堅持自己通常的教法,要求學生熟讀成誦、逐層講解,并逐層熟練背誦。根據(jù)學生講解情況,依照學生思路,列出每一層的結(jié)構(gòu)或思路。最后要求學生以作業(yè)的形式,將每一部分概括為一首詩。
問:你憑直覺,認為那節(jié)課的優(yōu)點和缺點各是什么?
答: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改寫,要雕琢字句,比較費工夫。另外,學生對原文語氣的感受,不通過讀,未必真能感受到。優(yōu)點也許是學生在改寫之后,對課文印象比較深刻。現(xiàn)在,為了讓課堂“不枯燥”,老師們想了很多辦法,這個案例所呈現(xiàn)的,我覺得是很好的方法之一。……我現(xiàn)在一直要求學生背誦,都在課堂上完成,學生們都已經(jīng)習慣了。我不太注重“新手法”。我覺得,“手法”永遠是次要的,學生的興趣,有一多半是來自老師的興趣。我習慣在誦讀的時候欣賞文本,指導誦讀的過程就是指導欣賞的過程。
看來,緊縮詩句是一種教學思路;誦讀開路、自解詩意、當堂背誦并以“詩”(略近于隱括)悟“詩”(課文),這是另一種教學思路。假如目標明確且相同相似,通向目標的具體途徑,也許不只一條,這就叫教無定法吧。這是我的基本看法。
就學習古詩而言,瑯瑯而誦,通過美讀去體會詩句的含義、詩人的情懷,這是以前常被忽略的教學活動。放逐了誦讀的詩歌閱讀教學,很難引領學生步入鑒賞深處,可能會流失掉許多感悟的探究的審美的元素,甚至有可能產(chǎn)生語言、詩境、情懷方面的隔膜感。美讀,畢竟是詩歌鑒賞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教學功能之強和操作難度之大,我看真是要格外重視,千萬不能掉以輕心。我贊賞清華附中邱道學老師的這種教學理念:“指導誦讀(美讀)的過程就是指導欣(鑒)賞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的美讀、背誦,包含著更多的鑒賞成分;處于這樣的學習氛圍里,其積累與積淀的質(zhì)量,應該好于學生課下帶著背誦的硬指標去獨自“牽強暗記”。如何兼顧詮釋與感悟、鑒別與涵泳、解析與美讀等多種學習活動,使它們合理地交織在古詩教學過程中,相輔相成,形成合力,還需要繼續(xù)探索。
回到上文提出的“層級遞進”的立足點上,反觀夏老師和邱老師的教學設計思路,我感到,似乎還都存在著完善、擴展、提升的空間。當語文教學中的古詩學習,朝著《詩經(jīng)》《楚辭》漫溯而去,落實高中課程標準里的這條要求,遂成為一個新高度、新難題:“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此外,屈原其人其詩,應當給以特殊的關照,在古詩教學漫溯而上的地界,留下一行美麗而深刻的足跡。依目前這種教材編寫樣式、課時分配習慣和單篇教學套路,似乎很難登上比較理想的教學高地,不利于為相關選修課程的延伸拓展開辟可靠的根據(jù)地。
教不好或者不好好教《詩經(jīng)》《楚辭》的高中語文課程,豈是一個“憾”字了得。提出這個問題,供諸位同行反思,期待著共同探尋包括古詩教學在內(nèi)的語文學科區(qū)域里的文學鑒賞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