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說的“淺文”,一是文字淺顯,學生可以憑借自己的認知經驗去閱讀,沒有文字、語句上的障礙;二是主題思想單一,作者的思想情感容易把握。對于這類課文,我們認為可以深教,也有深教的必要。
“淺文”深教策略一:替換比較
“淺文”閱讀起來很容易,但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容易一眼看過。通過替換比較,可以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和鑒賞力。替換比較常見四種方式:
一是增字或減字。教師在文中重要語段故意增一字或減一字朗讀,以引起學生的糾錯或思考。例如《項鏈》中說瑪蒂爾德“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把“也”字故意漏掉,等學生發現后再引導他們思考多一個“也”字有什么妙處。
二是變換句式。不同的句式表達的效果是有區別的。例如:“祥林嫂,你放著罷!”與“你放著罷,祥林嫂!”祥林嫂的反應是不同的,第一次是“訕訕的縮了手”,第二次卻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荷花淀》中水生女人的那句“怎么啦,你”如果換成“你怎么啦”,表達效果肯定遜色。前一倒裝問話更能突出水生女人的細膩和關心,語氣更急切。
三是換詞。不同的詞有不同的用法,即使是同一詞,在不同語境中也有不同的意境,給人的想象力也不同。如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作者改了好幾個詞,最終敲定“綠”字。這不僅使形容詞有動態化效果,給人以視覺上的感受,而且表現了生機勃勃的景象。
四是變換語氣和標點符號。在詩歌和散文中,不同語氣和標點的變更,傳達出來的感情截然不同。比如“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字面上的意思很好理解,可作者寫詩時的心情我們不甚了解。我們用不同的語氣朗誦,揣摩一番,便可推測出如下兩種:似乎灑脫,又像戲謔;仿佛悲壯,又宛如哀嘆。學生根據自己的審美經驗和情感體驗得自己所得。
“淺文”深教策略二:補充相關材料,多角度理解
在教學中應適時補充作者的生平經歷、思想演變、寫作背景等,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講《后出師表》時可穿插岳飛在武侯祠讀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而激動得一夜未眠的材料。諸葛亮一心想報答先主的知遇之恩,輔佐幼主,北伐中原以圖匡復漢室;岳飛一心為朝廷,欲血靖康之恥,抵抗侵略。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教材上的文本,它還有一個隱性的“立人”目標。補充史料、講述作家和相關歷史人物的事跡是最有效的方式。
文學語言不同于日常生活語言,也不同于科學語言,它突破了一般語言的邏輯規則,甚至故意變形,達到陌生化的效果。元好問說:“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余味,百過良未足。”只有反復咀嚼,才能體會文字的妙處。細心的讀者千萬不可囫圇吞棗。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詩句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明白,講的是春天紅杏盛開,春意很濃。可形容花怎能用“鬧”字呢?仔細一想,才發現它很傳神,不用這個字還不足以表達那種紅杏怒放、蝶舞蜂樂之境。如果補充歷代文人對這句詩的評價,學生會更覺得很有意味:錢鐘書說它是形容花之盛(繁),朱光潛說它可以化靜為動,王國維認為著一“鬧”字“境界全出”。
“淺文”深教策略三:整合語文課程資源
我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每一位教師對教材的把握與處理是不一樣的,各班學生的基礎也有差異,因此教師不能“按部就班”地教學,而要立足教材,對教材進行整合。我們可以把以前學過的文章與當下學習的課文進行比較。如《孔乙己》和《范進中舉》,一是長篇節選,一是短篇小說,但兩篇文章都完整地敘述了一個故事。雖然同為小說,但是二者在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環境描寫、敘述視角、人物命運等方面都有很大區別。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小說要素的角度加以比較分析。
另外,還可以跳出教材,圍繞相同的主題作拓展閱讀。例如同為登高作品,杜甫的《登高》沉郁頓挫,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具有蒼茫的宇宙意識和歷史意識。教師可以整合這些作品,引導學生對同一主題進行探討。不同作家、不同風格、不同體裁的作品放在同一個主題下進行比較,可以加深對主題的思考,也有利于積累語言,拓展知識面。
“淺文”深教策略四:創造性閱讀,翻出新意
“淺文”給人以簡單明了的感覺,加上歷年來對名家“淺文”的評析已成定論,使人的思維僵化了,后人難以逾越。教師的思維如果只停留在幾年甚至是幾十年前的定論上,又怎能希望學生有個性、有創意地閱讀和表達呢?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文藝理論、教育教學理論和心理學知識,對已有定論的“淺文”作出新的闡釋。如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如果僅局限于文言疏通、朗讀、背誦,肯定沒新意。我們可以聯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老夫子斥責學生的提問,再聯系當前的中學教育,讓學生依據文本,結合體驗,在師生關系、教學方法、個性發展等諸多方面展開討論,形成自己的見解。
文本是一種召喚結構,其中充滿了未定點和空白,“淺文”也不例外。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創造性因素,引導學生大膽想象。例如《項鏈》的結尾,瑪蒂爾德聽到真相后到底會怎樣?《警察與贊美詩》中的主人公想盡辦法干“壞事”進監獄度過寒冬而不得,后想重新做人卻又被逮進監獄,其后他又將如何?《荷花淀》中的幾個女人想去探夫的幾句對話很簡單,沒有外貌神態描寫,但是言為心聲,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話語判斷出不同的性格,想象說話者的模樣。學生千差萬別,有不同的生活背景、認知水平、審美經驗和藝術修養,針對同樣的文本進行再度創造,肯定會有個性化的表達。
“淺文”深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而且有助于學生積累語文知識,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