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語文課程中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是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培養閱讀能力,可嘗試下面四個整合策略。
一、開掘信息資源,進行內容整合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閱讀的目的是讓學生吸收更多的語文信息,從而占有大量有效的信息資源。要做到有效地吸收或輸入信息,就必須開掘信息資源,形成信息網絡,進行內容整合。
首先,要精研教材。選為課文的文章,反映了作者生活的時代,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態度和社會理想。因此,在閱讀中要引導學生注重情感體驗,接受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弘揚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發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同時,還要指導學生了解文章的內容知識(陳述知識),并轉化為使用語言文字的基本技能(程序性知識),同時學習作者的構思方法(策略性知識)。這樣,才能完成內容整合的第一步——課內學習。
其次,擴大閱讀領域。新課標建議:“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睂W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跨學科閱讀,如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音樂、美術、哲學等,這些學科蘊涵著大量豐富具體的語文知識,對開拓學生視野,使其知識儲備呈現多元化特色很有幫助。
再次,要善用文化語境。應指導學生通過閱讀報刊、書籍,廣泛涉獵古今中外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文學、科技、民族文化等領域,使他們的知識能力系統形成長、寬、高的立體特點。
二、體現持之以恒,進行時間整合
語文學習內容浩繁博大,決定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因此,在閱讀時間的安排上要進行自主性、生成性與開放性的整合。
就自主性而言,要充分利用課內選文,指導學生自主搜尋、選擇、吸納知識營養,充實自己;要培養學生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就生成性而言,師生要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通過對話、互動,對學習內容進行創生,而不是僅局限于內容的把握、形式的了解、詞句的運用。要鼓勵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質疑、探究、反思,以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創新能力。
就開放性而言,不能把閱讀能力的培養僅僅局限于課內,而應向課前、課后、課外延伸,做到集中學習與分散學習相結合、指定篇目與自選篇目相結合、一般了解與深入探究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三、根據不同目的,進行角度整合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薄爸鸩脚囵B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蔽覀兛梢詮娜缦聨讉€角度進行整合:
1.積累性閱讀。以積累感性語言材料和自然、社會知識為基本目標。
2.理解性閱讀。以弄懂作品詞語、句子、篇章、寫作方法、思想內容和社會價值等為目的。
3.比較閱讀。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借助比較的思維過程進行一種積極主動的閱讀。
4.探究性閱讀。閱讀時,不迷信書本,邊讀邊思考,深入探討,細究精研,以求探根究底。
5.批判性閱讀。既有對文本內容和形式的肯定、闡釋與補充,也有對文本內容和形式的否定、反駁與匡正,但重在反面評判。
四、突出訓練效果,進行策略整合
教學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論基礎之上,為實現某種教學目標而制定的教學實施方案,包括師生為完成一定教學任務在共同活動中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途徑和手段。就閱讀教學而言,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嘗試以下策略、方法。
1.感受閱讀樂趣
這是學生閱讀學習的心理基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感受到了閱讀的樂趣,才能把閱讀變成自主、能動的學習。教師既要善用新教材,還要積極創造條件,讓閱讀課堂成為快樂的天地。
2.豐富閱讀活動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學生只有在閱讀活動中才能學會閱讀。教師可創設各種情境指導學生閱讀,如編故事、當畫家、當演員、當科學家、當詩人、當收藏家、當辯論家、當編輯等,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品味語言美,感受形象美,體會情感美,鑒賞意境美,追求創造美。
3.學會多種讀法
新課標要求學生學會多種閱讀方法,包括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誦讀等。學生精讀時,可指導他們交叉閱讀(兩三種不同內容的材料交替閱讀)、帶問題研讀(廣采博取、搜尋各種資料)、比較閱讀(取兩種觀點相近或相反的對比),最后達到清人唐彪所說的境界:“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p>
總之,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四種整合策略,其核心是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綜合性學習,打破課堂內外、學科內外、學校內外的界限,進行利于個性化的教學、有利于跨學科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