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是一篇文言說明文,作者在文中運用說明和描寫相結合的方法,生動地再現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技藝。這篇課文我打算用兩節課教完,考慮到課文較長,課前我要求學生充分預習,以保證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同時我也作了充分準備:為了讓學生能在大腦中再現核舟形象,根據課文的描述,我精心制作了一幅畫(自我感覺效果不錯),并且又用小黑板把主要問題板書得工工整整的。我堅信,這一課一定會講得很精彩。
然而事情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按照計劃,第一課時的重點是疏通文意,可是課上到不過四五分鐘,就有男生在下面小聲講話。我心里很不高興,停下講課,眼睛盯著那位男生,等教室里安靜了才接著講。這時又聽到下面有人嘟噥:“我們能演出來。”嘟噥的人是鄧斌文,我停住講課,皺著眉頭,疑惑地看著他。教室里變得出奇的靜,學生們似乎在等待一場暴風雨的來臨。這時我心里一動:既然我能畫出來,他們也應該能演出來,還是探一探虛實再說吧。于是我問道:“你們能演出什么來?”班長解釋說:“他們可能是扮演蘇東坡三人。昨天晚飯后,我看見他們在排練。”
我噓了口氣,心里暗暗慶幸剛才沒有發脾氣,不然也許是一起“冤假錯案”。我問:“鄧斌文,是你們愿意扮演船頭上那三個人嗎?”他低著頭回答:“是的。”我說:“好吧。請出其他兩位同學。”
劉廣錢和唐偉元相繼站了起來。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他們三人自帶凳子來到講臺上。不到兩分鐘時間,他們就擺好了姿勢:鄧斌文扮蘇東坡,劉廣錢扮黃魯直,唐偉元扮佛印。為了讓扮相更逼真,鄧斌文用紙條做了胡子;唐偉元脫下外衣將它捆在腰上,以示“袒胸露乳”之意,又用學生證吊繩做念珠掛在左手上,左手拇指捻動著,做和尚數念珠的動作。
我走到下面和學生們一起欣賞他們的表演。我說:“同學們,對照課文中的相關描寫,看看他們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還沒有到位。”
龍意首先站起來說:“我認為‘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沒有做到位。‘執卷’應該是整只手拿卷,不是三個指頭夾著。劉廣錢右手指卷,指的地方和眼睛看著的地方不在一個點上,和后面的‘如有所語’不一致。”劉廣錢聽后馬上改了過來。
蔣茂林說:“鄧斌文做得很到位,他的樣子好像真的在欣賞畫卷,還看得非常開心。”
梁歡說:“我總覺得鄧斌文(東坡)和劉廣錢(魯直)兩只腳的姿勢不對。”
我一看也覺得有問題。原來鄧斌文(東坡)把右腳搭在左腿上,劉廣錢(魯直)把左腳搭在右腿上。他倆用這種姿勢來表現“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這引起了大家的爭論。
雷露說:“我認為東坡和魯直坐的凳子很矮,肯定翹不起二郎腿。”
梁森智說:“我認為東坡和魯直沒有坐凳子,就坐在船板上。東坡的右足和魯直的左足肯定是這樣直著露在外面的。”說著把自己的腿繃直了,放在課桌上示范,“他倆還穿著長袍,從書中‘各隱卷底衣褶中’可以看出來”。
鄧斌文和劉廣錢接受了同學們的建議,放倒了凳子坐下,各自伸直了右腳、左腳,中間相靠近的兩條腿用作業本遮了起來。劉廣錢神氣地說:“這就是‘各隱卷底衣褶中’,看到了嗎?”
同學們都笑了起來,并報以熱烈的掌聲。
對唐偉元扮佛印,大家一致稱好。唐偉元胖墩墩的,印證了“絕類彌勒”一句,姿勢也做得很到位。同學們拿課文中的相關描寫,對照來對照去,沒有發現不滿意的地方。
忽然龍意高興地叫了起來:“老師,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我說:“什么問題?大聲說出來,讓大家聽聽。”
“我發現課文介紹人物的順序和電視里介紹領導人物的順序一樣,先介紹中間的,再介紹右邊的,然后介紹左邊的。”
龍意的發現讓我很驚喜。實際上她的發現,點破了該課解讀中的一個盲點。我帶頭為她鼓掌,全班同學也鼓起了熱烈的掌聲。
龍意的發現很快被同學們證實了。大家一邊讀課文,一邊討論,弄清了說明是遵循“中—右—左”的順序。在我的啟發和點撥下,學生們了解了我國傳統禮儀中的排座次習俗,了解了作者是嚴格按照“中為尊,右為大,左為次”的禮儀次序介紹核舟、核舟上的人物及各種雕飾的。
接下來很多學生舉手要求到講臺上扮演兩個“舟子”。那份熱情真讓我感動,這是我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只可惜下課鈴響了。
一節課很快就過去了,這節課不光教學目標全部達到,而且有了意外的收獲。學生感覺輕松愉快,我自己也體驗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