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龐大的模特大軍中又殺出數支“生力軍”:車模、房模、書模等,相應地,在社會用語中,風行多年的“~模”一族也多了“車模”“房模”“書模”等新詞。這應歸功于商家的精心操作和媒體的推波助瀾。京、滬、穗等地頻現“車展”“汽車嘉年華”;滬、深等地“房模”不斷為房產商上演樓盤“作品秀”;繼幾年前青島首現老年“書模”,山城重慶又現“時尚書模秀”……應該說,眾多新模特隨著“購車熱”“置業熱”和各種文化消費熱的出現,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社會的一種進步。而作為日常用語,“~模”族的衍生、擴容和流行也就十分自然、無可厚非了。當然,過分的商業炒作已為各界詬病,“~模”族詞已有俗化、泛化和錯用、濫用苗頭,恐怕必須引起語言學界關注和探究,筆者擬就此“感言”一下。
“~模”源自“模特”。“模特”是個外來音譯詞,辭書釋為藝術家用來寫生、雕塑的描寫對象或參考對象,也指文學作品人物原型,又指用來展示服裝的人或人體模型。后來由整體的“人模”又細分出“手模”“足(腿)模”“鼻膜”“唇(嘴)模”,一些頂級名模甚至花巨資為手、鼻等器官投保……這些年,國際化浪潮使“~模”流行大大提速,它幾乎無孔不入,社會上先后或同時出現的還有“浴模”“菜模”等。實際上,不少是“牛頭不對馬嘴”或“喧賓奪主”。廣州一次美食節,“首創”以“菜模”促銷。有趣的是命名也有爭議,有媒體認為,既然是“美食節”,應叫“食模”才對;但“食模”念起來與“食魔”同音。于是,只好仍讓位于等而下之的“菜模”了。至于指代不清或容易引起誤解的,如“玩模”(玩具展)、“美模”(美容美體美發展、美術用品展)、“童(兒)模”(兒童用品展)等,更經不起推敲了。
與“~模”一樣頻頻“擴張”的還有“導~”和“~托”。
“導~”族詞,除人們熟知的“導游”“導醫”“導購”“導讀”等外,又有“導廁”面世。“廁所”人們已嫌俗氣、老土,于是有文雅的新稱:衛生間、洗手間、盥洗室,反正均“去廁化”,而“導廁”則非搭上“廁”字不可,委實弄巧成拙。“醫托”“藥托”是人們對醫院、藥房附近以“托”為業者的稱呼,還算“名正言順”。近幾年還有“導掌”或“掌托”的說法,講的是一些大型演出,受雇而專門帶頭和指揮觀眾、聽眾鼓掌者,其行其名,真是匪夷所思了。
“~模”也好,“導~”“~托”也好,要叫得恰當、得體;一味地跟風,群“模”亂舞,那就是“瘋模”“惡模”了。正如一些有識之士提出的:讀書需要節日嗎?“書”需要“模”嗎?當然,深一層看,當什么都可以貼上“文化”標簽時,就什么也都可以有“模”了。這里是否可嗅出一點“她時代”的味道,看出一些“美女經濟”的影子?那似乎已超出我們所探討的范圍了。
以上是從世情和媒介方面作些描述。回到語言方面的觀察,或許必要且有趣。先看作為工具書的辭書如何應對上述“~模”“導~”和“~托”等現象。筆者考察了《現代漢語規范詞典》(2004年版)和《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版)有關詞條、釋義及舉例等情況,發現:
第一,“車模”成了“~模”族詞中獨一無二取得“詞籍”的新詞。《現代漢語詞語》收入“車模”一詞,一指汽車模型,一指“在汽車展覽中,配合汽車展示表演的模特兒”。
第二,“導~”族詞隊伍龐大,兩部詞典“導”字下均收詞很多,或許有“導演”“導航”“導游”等老詞墊底,兩者皆收的“導讀”“導購”以及《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多收的“導診”“導播”顯得順理成章。
第三,“~托”族詞因似是貶義,且多為方言說法,勢單力薄。《現代漢語詞典》收“托兒”,釋為“托子;類似托子的東西”;《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則還列出了近年頗有“知名度”的“醫托兒”。
一句話,“模”們“導”們“托”們,適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