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高考作文中,江蘇一考生的《懷想天空》。上海一考生的《這道“坎”若有若無》受到關注。、引發了語文教育界同人對中學作文教學的思考。我想有幾個可以作為這類討論基本前提的認識應盡量求得共識。
其一,中學語文只是國民教育體系中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母語課程,它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在聽說讀寫活動中能比較自如地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我們不可能用培養文學家的目標來要求中學語文教學,因此,“學校要讓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時空浸潤于生活,去體味、去提煉”等說法就有些偏頗。深入生活,體味、提煉生活。那是對作家的要求,中學生學語文主要還是借助書面載體。
其二,高考是連接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橋梁,其首要任務是選拔有潛質的學生上大學。高考是基礎教育出口階段的最后一道工序,她背不動基礎教育中由于多方面原因而造成的諸多問題。因此,不宜動不動就說“中小學的作文在本質上是與應試掛鉤的,中小學所培養的寫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應試能力”。這有失公允,也無助于解決實際問題。
其三,作文作為高考語文學科的組成部分,歷來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因為它占分多,評分誤差不好控制。高考作文不同于學生平時的作文,平時完成一篇作文,常常可以提前準備,通過各種渠道查閱資料,可以討論。可以修改。高考作文則不然。語文通常是高考的首場考試,學生心情緊張;作文時間是有限的,大約是一個小時;字數也有限制。一般是800到1000字;題目是陌生的,相對自由作文而言。高考作文都是命題的。在這種條件下的寫作活動肯定有不同于平時寫作的規律,有經驗的教師會在高三這一年幫助孩子們適應、掌握這種規律;有經驗的閱卷老師也會在有限的時間內根據當年作文題的要求恰當地、始終如一地把握好評分標準,控制評分誤差,保證作文評閱的信度和效度。
討論中也涉及改進高考作文命題和提高高三復習質量的問題,我認為這倒是值得業內人士關注的問題。
2006年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全國卷作文題時,放棄了使用7年之久的“以……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的命題方式。這種改變在2007年高考作文題中引起連鎖反應。使用話題作文的只剩重慶、廣東、山東、浙江四家。全國卷Ⅱ、北京卷、湖北卷、寧夏卷(海南卷)均采用了新型材料作文。天津、上海、安徽、湖南、福建、四川則采用了單給一個標題的命題方式。江蘇、江西和遼寧采用既給文字提示又限定標題的命題方式。盡管形式不同,但究其實質,都沒有脫離對題目限制性與開放性關系的不同處理。多年來,全國語文高考作文命題一直在開放性與限制性關系的艱難探索中前行。高考的選拔性決定了寫作考查都采取命題的形式,命題的目的是要防止宿構和抄襲,同時也是為了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凡是命題,都會在構思方面對考生形成一定限制。這種限制、有的是由詞語構成的,有的是由圖形或文字材料構成的;同時作文命題也必須堅持某種程度的開放,使考生才華盡顯,個性張揚。高考作文應該展現的是考生在某種限制下盡情飛揚的思維、情感、才華與個性,高考作文應該引導考生由不分邊界的汪洋恣肆走向在既定領域的縱橫捭闔。
2006年語文高考全國卷Ⅱ關于“國民圖書閱讀率”的作文題,其特點是材料突出。 “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持續走低”是現實性很強而又不乏深度的材料。近幾年,類似的調查結果一公布。都會引起不少人的擔憂和議論。現在用來作為試題材料也會引起學生的思考。此外,試題還給出了網上閱讀率走高的信息,這個對比材料也可以使某些考生對整個材料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全國卷Ⅰ作文題所給的材料是一只烏鴉學俯沖擒拿獵物的寓言故事,材料通俗生動而又含意深刻。這個材料不同于話題作文的材料,因為撤銷了話題。審題不再是從話題出發,而是從材料出發,作文不再是以話題為范圍,而是以材料的內容或含意為范圍。這個材料也不同于材料作文的材料,它有意突出故事含意的多向性。寓言故事結尾,牧羊人告訴孩子“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表達了牧羊人的態度。同時又讓牧羊人的孩子說:“它也很可愛啊!”暗示對這則寓言的含意還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這就使得試題更具開放性。更能考查考生選擇角度、確定立意的能力。這兩個作文試題之所以撤銷話題、是因為覺得材料比題目(包括標題和話題)更貼近生活的原型。讓審題不從題目而從材料出發,會使試題更具開放性。更能啟動考生的發現能力、選擇能力和探究能力,更能讓考生做到自主立意。
我很贊同高考作文題追求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立意。實際上過去很多作文題里都隱含著命題者預設的主題。考生在獲得自由的同時。還必須按照命題者預設的主題去自由發揮,很難真正做到“自定立意”。我們在考前復習時曾嘗試過不預設主題的寫作練習,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下面是全國婦聯最近公布的“誰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問卷調查的結果。
學生心目中的英雄前10位:
1、毛澤東 2、父母 3、周恩來 4、雷鋒
5、劉 翔 6、成 龍 7、任長霞 8、劉胡蘭
9、董存瑞 10、楊利偉
而一年前由一家媒體進行的同樣的調查,結果如下:
1、毛澤東 2、成吉思汗 3、孫中山 4、成 龍
5、李小龍 6、楊利偉 7、黃繼光 8、雷鋒
9、林則徐 10、袁隆平
根據這兩份調查結果,選擇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標題自擬。
這個作文題的特點是:1、立意是開放的。對材料進行思考的角度是多種多樣的。2、命題者不預設主題,材料本身是客觀的信息,沒有“靶心”。把握題意的難度提高了,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定立意。但材料對立意的范圍是有要求的。“根據這兩份調查結果”是要求根據這兩份排行榜所提示的“英雄觀”展開思考,選擇立意。而不是只以某一份報告中的一個或幾個英雄為例子。
這個題目立意的角度是多樣的:1、既可整體比較兩份排行榜,也可選擇某一點進行比較。2、某一個人物(或某一類人物)的出現或消失。3、某一個人物(或某一類人物)排名的變化。4、結合時代和社會。正面寫英雄排行榜的意義、作用。5、反彈琵琶。寫由英雄排行榜引發的社會現實問題。6、既可從調查者角度寫,也可從被調查者角度寫。
下面選擇一篇例文。供大家評析。
請相信我們——由兩份調查報告看到的
作為“80后”這樣一群年輕人中的一員,我發現我們的群體經常在網絡、報紙等評論文章中被罵作“墮落的一代”,但事實呢?
事實決非那些痛心疾首的所謂專家們評論的那樣。因為,從兩份調查的結果中,人們可以發現,我們這一代是很棒的,并且絲毫沒有墮落的跡象。
“誰是你心目中的英雄”這樣一個調查問卷讓我們看到,名列榜首的都是同一個名字——毛澤東。同樣兩次都榜上有名的,還有雷鋒和楊利偉。
其實,這幾個名字就足以說明問題了。試問這幾個人,哪一個配不上“英雄”二字?在那些專家們心中,這幾個人哪一個不是合理的候選人?沒有一個。所以說,我們的世界觀是正確的。
然而,我希望大家能注意到,在最新一份調查結果中排在第二的人,是我們的父母!而這恰恰是前一年所沒有的。這里“父母”的出現說明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成長。我們結束了對那些不可及的英雄的崇拜,開始用理性思考,同時,我們開始為身邊的人而感動。所以說,我們的思想與情感也是正常發展的。
下面,還有一點是不得不提到的。因為總有評論家、專家以恨鐵不成鋼的姿態批評我們整天只、知道周杰倫,看《大長今》,可是,在這兩份調查結果中,哪里有周杰倫、大長今的影子?是的,我們的確喜歡周杰倫,愛看《大長今》,但那不會導致盲目崇拜,我們分得清楚孰是孰非。這樣說,有錯嗎?所以說,我們有正確的人生觀。
兩份不同的調查報告,說明的其實并不只有這些問題,但它們至少可以給中國以希望;中國未來一代的年輕人,并沒有墮落,而是在成長著,進步著。
遇到問題并解決問題時,我們成熟而不迂腐;在心思細膩處,我們會感動而不感傷;遇到新鮮事物,我們欣賞而不盲目崇拜。擁有如此的精神境界,如此的思想與情感,如此的世界觀——我們何來“墮落”?
請相信我們,我們是優秀的。
這篇作文也不是十全十美,但從中可以看出一個好的作文題確實可以引發孩子們多角度的思考。到位的寫作指導也的確能幫助學生寫出精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