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望海潮》(人教版高中課標教材《語文》必修4)之歇拍向兩浙轉運使孫何提了一個建議: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意思是。孫何日后進入朝廷任職,不妨把杭州的自然景觀和社會風俗繪為圖畫,向滿朝文武夸耀一番。自然,這圖畫的文學底本就是柳永此作了。假使孫何接受柳永這一建議,將杭州“好景”工筆繪于畫作,將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呢?——引領學生反復誦讀柳永名作,教者突發奇想,捕捉到一個深入欣賞柳詞的切入點。
師:北宋末年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時節汴河兩岸的風光,展現了一千年前我國都市百姓的生活狀況和社會風貌。我國向有“詩畫同源”的傳統,柳永這篇詞作,完全可以轉換成《清明上河圖》這樣的長卷。在這個問題上。不妨參考《清明上河圖》的構圖手法。請同學們想一想:要實現這種轉換,首先必須考慮哪幾個問題?現在,我們權且來充當一回孫何的畫工。
生1:我仔細看過《清明上河圖》的局部。我們給孫何作畫。構圖也可以是全景鳥瞰式。發揮中國畫既可精細描繪又可粗筆勾勒的特點,突出柳詞中出現的種種意象,反映北宋杭州的風俗民情和社會生活。
生2:時間問題是一個難點。柳詞對時間沒有明確的界定。“煙柳畫橋”似為晚春之景。“怒濤卷霜雪”則為八月壯觀,“十里荷花”六月盛開,山簡桂花九月掛枝……所以,可以大體上將畫面的時間背景設定于夏秋之交。
生3:時間不是問題。空間才是關鍵。《清明上河圖》畫面設計可作參照。張擇端將長卷分為三段:一畫市郊風景,一畫汴河風光,一畫市區街景。仔細分析,《望海朝》雖然畫面眾多,但空間轉換并不復雜。共三個空間:一錢江,一街市。一西湖。仿照《清明上河圖》的結構方式,這幅“杭州風光圖”也可以分為三個獨立的畫面,三個畫面又組合成一幅長卷。
生4:分為三個空間,主意不錯。我有一點補充,每個畫面應有一個主題。畫錢江應突出“形勝”,畫街市應突出“繁華”。畫湖山應突出“清嘉”。整個畫面的主旨應該是:“錢塘自古繁華”。長卷可稱“杭州風俗圖”——不僅僅畫“風光”而已。
師:同學們對“杭州風俗圖”的構想很好。根據大家的意見,不妨為三幅畫各取一個名稱:第一幅“錢塘怒濤圖”,第二幅“街市繁華圖”。第三幅“湖山清嘉圖”。至于時間。不妨小圖求同而大圖存異。下面先讓我們緊扣文本,發揮想象,具體描畫“錢塘怒濤圖”。
生5:“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這是柳詞直接寫“錢塘怒濤”的句子。畫面上應該出現江堤、沙路、樹木、翻滾的江水、洶涌的浪花。這些場景可自近及遠展開。
生6:如果注意到“天塹無涯”四字。還應虛則實之,勾畫出錢江周圍的環境。遠處,群山雄偉,起伏綿延。近處。城墻高大,守衛森嚴。江邊。大小戰船,排列有序。還應該有特寫:高聳的敵樓、飄揚的旗幟,城門洞緊緊關閉。城門樓上“東南形勝”四個大字赫然在目。如此構想,方顯“天塹”的雄奇險峻。
生7:這恐怕不妥。險則險矣,不像太平盛世。倒像危城亂世。教材插圖中出現的城墻、船只等。不是如此壁壘森嚴,看不出備戰氣氛。我有一點想法,這幅插圖描畫了江城的險峻,卻缺少人物活動,對“錢塘自古繁華”這個中心表現得還不夠。可以在滾滾江濤之中出現幾個“弄潮兒”,手舉紅旗,遨游江面。江堤上萬頭攢動,歡聲雷鳴。城門樓太守閑坐,與民同樂。觀潮之時,城門洞開。商船——因風浪太大暫避江埠——泊岸。這樣,將險峻地勢和人物活動結合起來。更能表現出畫面的生氣。
師:通過合理想象增補城郭、人物、事件。豐富畫面內容,突出“繁華”二字,構想比較合理。脫離詞作馳騁聯想要注意與彼時彼地情境的吻合。宋人潘閬《灑泉子》詞:“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錢江“弄潮兒”在宋代詩人的作品中就已經寫到,將“弄潮”民俗納入畫中,可謂于史有據,于詩有證。
師:“街市繁華圖”是整幅長卷的核心。要表現杭州物阜民康的景象,怎樣表現。值得研究。
生8:首先是描畫百姓生活的環境。“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水上架著有彩色畫飾的橋梁。橋邊栽著含煙惹霧的楊柳。這是遠景。窗上懸有擋風的簾櫳。室前掛著翠色的帷幕,這是近景。“十萬人家”可用遠遠近近的民居表現。其次。應出現一條商鋪林立的街道。“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商鋪里陳列著金銀珠寶,市民們身穿綾羅衣服,爭著夸豪斗富。這可以表現杭州街市的繁榮和人民的富庶。
生9:看來,詞作畫作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詞作往往選取典型的場景表現思想內容,畫作的紀實性更強。場景應更豐富、更全面、更形象。我曾經去過開封的“清明上河園”。這處人工園林再現了《清明上河圖》的景物。我覺得,欲作“名畫”夸鳳池,這“街市繁華圖”應該包括更多的內容。例如。縱橫交錯的街道之上,街邊樓閣高大,店鋪鱗次櫛比,舉凡茶坊酒肆、青樓書院、錢莊賭場、金店藥鋪、棧房澡堂……各式招牌應有盡有。熙熙攘攘的街道之上,提籃購物的、叫賣零食的、看相算命的、牽猴賣藝的、結伴逛街的……紅男綠女絡繹不絕。畫面一角應該是杭州知府的公廨,前設登聞鼓,左為演武廳,右為考試院。這是一個鬧中取靜的地方,與街市摩肩接踵的士農工商形成對比。
生10:如果從“競豪奢”這一角度來看。還可以勾畫一些典型細節。如好事少年街頭斗雞一擲千金,富家子弟手提鳥籠招搖過市,迎親富戶車隊見首不見尾……
師:杭州經八十余年休養生息,才出現物阜民康的治平局面。同學們的畫圖構想注意了典型和一般的關系。就柳詞做了大量擴充,突出了都會的繁華。總之,杭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能表現繁華這一主旨的,皆可納入畫中。如果說這幅畫面主要表現“熱鬧”,那么。“湖山清嘉圖”則要取其清幽了。
生11:“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遠處山巒重疊,山上隱隱約約生長著桂樹,近處是連綿十里的荷花,幾位釣翁正在湖旁垂釣,而采蓮的姑娘正穿梭蓮池,唱著菱歌。這一場景可以安置在西湖的外湖。“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成千的馬隊簇擁著高大的牙旗,兩浙轉運使孫何飲酒微醉,一邊欣賞音樂,一邊吟詠風景。這一場景可以安置在西湖里湖的湖濱大道。這是一幅地方長官出巡的風流儒雅的圖景。勤政公干之余,孫何出巡至湖濱大路,陶醉于湖光山色笙歌鼓樂之中,與民同樂,何其悠哉!
生10:孫何“與民同樂”恰恰是一大敗筆:不僅于自身官運無助,反而會遭同行忌恨。不要忘記。孫何是準備將這幅長卷夸耀鳳池、貢獻朝廷的。讓畫工在畫面中描摹自己醉酒聽歌、宣威湖濱這一形象,在文人柳永看來是雅事一樁。在朝廷高官看來,就有自吹自擂、與中央分庭抗禮之嫌了。如此遭人嫉妒。斷斷為老于宦海風波的孫何所不為。所以這一內容應當從畫面中刪除。
生11:刪除倒也不必。可以將畫面主角作一改換。孫何這一形象雖然不能出現,不妨讓當今皇帝巡行江南,千騎擁之。當然,皇上也不能有絲毫醉意,應該是一個勤政親民的形象,既有赫赫聲威,也饒有興致與民同樂。如此畫來,夸耀“鳳池”,取悅今上,真是妙極了。
師:這一改動別出心裁,很有創見。的確,孫何是不宜讓自己的形象進入畫面的,柳永以詞作充“行卷”。有企盼孫何提攜之意。所以對孫何會竭力贊美;孫何的畫作是為了求得官運亨通。求得皇上寵信,所以對皇上應竭盡恭維。這一改動,既體現了柳詞的精神,又表現了與民同樂的主題。是一個很好的設想。各位“畫工”將柳詞入畫,又用增補細節、擴充畫面、改換人物三種方法對畫面作了調整。經過同學們的討論,“杭州風俗圖”的畫面已逐步明晰豐滿起來了。這幅盛世“名畫”將包含幾十處景點和上千個人物。直可與《清明上河圖》媲美。其實,口頭說“畫”倒在其次,大家對柳永詞作表現的杭州這個大都市的自然景觀和民俗風情。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這才是這場討論要達到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