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滿井游記》和《湖心亭看雪》三篇文章都屬于古代山水游記散文,都被選入了多種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之中。這三篇文章寫景狀物皆可謂妙筆生花,讓人賞心悅目,而且又都意蘊深遠。
通過細心品析,我發現這三篇文章都可各用一個字來串領全篇。通過一個字,可以將課文中的景、情、理等各種美好的“珠子”一線牽拽出來。帶來生動活潑、緊湊高效的教學效果。
《小石潭記》:美
曾經有老師指導學生用“石”“水”“潭”“清”等字來串起全文,雖然也能促使學生深入學習課文,但不如用“美”直接,更利于激發學生的審美體驗。
我讓學生圍繞“美”來欣賞此文,主要通過以下問題來引導:
1、本文的景物描寫給我們最主要的感受是什么?
2、有哪些景物很美?
3、這些景物給人什么樣的美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請填寫下列表格;并說說理由。
這個表格的切入角度比較具體,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果不深入課文,自主領會,是不可能填好此表的。這項活動掀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高潮,學生順著“美”的曲徑。興致盎然地品味著、討論著。最后的回答也很精彩。比如:水聲——悅耳之美/金石之美;潭水——清秀之美/空靈之美/澄澈之美:石頭——奇異之美/野趣之美:樹蔓——生機勃勃之美/青翠自然之美;游魚——活靈活現之美/自由歡愉之美;溪流——蜿蜒之美;環境一一清幽之美/空寂之美……

一個“美”字讓學生品德主動。品出了獨到的感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現和體會。有的地方還出現了激烈的爭論,如潭中的石頭,有的說體現了一種奇形怪狀的美,有的說是自然之美,最后有一位同學認為:石頭“卷”“出”“為坻”“為嶼”……渾然天成,這就有一種“野趣之美”,就好比“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橫”字。讓人一下子置身于無拘無束的曠野之中。同樣,人們喜歡看山野中的石頭;就是喜歡那種野趣美。這個回答贏得了熱烈的掌聲。這表明學生不僅有了各自的審美感受,而且很獨特、很細膩。
《滿井游記》:細
《滿井游記》也是一篇精美短文,它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作者描繪了大地冬去春來的細微變化。觀察入微,描寫生動。教學的關鍵是要讓學生自己去領會它的這種妙處。
我以啟發式的問題來引導學生自主欣賞:羅丹說過。美存在于發現者的眼中。請大家仔細讀課文,看看作者是不是善于捕捉季節變化的高手?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為什么?用“本文的描寫細在______,表現了______”的句式,說出你的發現。
學生很快回答:
1、細在“土膏微潤”,表現春天來了,大地回暖,溫濕的空氣使干燥的土壤也濕潤了。作者細心地觀察到了這一變化。
2、細在對水的描寫上:“冰皮始解”寫出了春暖冰融的變化。“波色乍明”“晶晶然如鏡之新開”寫出了水經過一個冬季的沉淀,水質極為清亮的特點。“鱗浪層層”突出了春風微拂、水波微興的特點。而“冷光之乍出”又體現了冬末春初春寒料峭。水光閃亮而天氣仍然寒冷的特點。
3、細在對山的描寫上:冬雪融化后,山體以嶄新的面貌再現,所以清新“如洗”。再加上春天的天空由暗變藍。在藍天襯托下。山脈更加美好,所以“鮮妍明媚”。春天的潤澤使山峰清秀朗潤、所以如同“聵面而髻鬟之始掠”的“倩女”一般,梳妝一新。秀美可人。
4、細在對柳樹和麥苗的描寫上:“柔梢披風”寫柳枝由僵硬返青,恢復了活力和婀娜。“麥田淺鬟寸許”寫了初春時,麥苗短小,然而生機勃勃,如同“草色遙看近卻無”……
隨后還發生了課堂爭議,有學生說“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細膩地寫出了春天動物歡樂的神態。但立即有學生反對:“動物怎么會有神態呢?肯定是虛構的,不能算是細膩的描寫。”我把這個問題提交給全班討論,又有更多學生說出了自己的理解:作者是通過細心觀察“曝沙之鳥”“呷浪之鱗”,從春天動物歡騰活潑的動作中感受出來的;從動物歡快的鳴叫、生龍活虎的姿態中感受到了動物們的歡愉之情。只有在對初春景物細致觀察后,才可能寫得這樣貼切、生動。在爭論中學生越品越深入,文章優美的韻味已滲透到學生的心中。
《湖心亭看雷》:奇
學習這篇課文我先讓學生去探尋。想一想哪個字最能代表它的特點并領起全文。學生紛紛說出雪、湖、美、人、奇……經分析比較,最后達成共識:“奇”最能體現課文的內容特點。
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出依據,大家紛紛發言。
1、雪奇:表現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俱絕”。這在南方是十分罕見的。雪大。雪多。天氣奇寒。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2、景奇:寒氣彌漫,天色湖光全是白皚皚的一片,還居然出現了霧凇,簡直是北國風光!這是西湖少見的奇景。作者用奇妙的夸張的筆法,將長堤變成了“一痕”,湖心亭變成了“一點”,船變成了“一芥”,船上的人變成了“兩三粒”。這些景物在冰天雪湖中小如微塵。更反襯出了西湖是一片蒼蒼茫茫、空曠無垠的世界。描寫奇妙,想象奇特。只有傾心自然、傲霜獨立的人。眼中才會有這樣的奇境。
3、人奇:在這樣天寒地凍、人鳥俱絕的時候,“我”居然雅興大發,大清早不惜冒嚴寒,擁毳衣拿爐火去賞雪,而且偏偏要去湖心亭觀景,足見“我”對雪景的癡迷。更奇的是。湖心亭中居然早已有兩人在飲酒賞雪。“癡迷”不亞于“我”。三人稟性相近,行異于眾,特立獨行,連舟子也感嘆他們是“癡”人。
4、情趣奇:作者與湖心亭兩人都有奇特的高雅脫俗的情趣,居然不怕天寒地凍,偏偏要選擇清展到遠離塵世的湖心亭看雪,顯示了他們高雅、脫俗、卓爾不群的情趣。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趣呢?這時我介紹作者張岱的生平及思想,旨在讓學生了解他作為明朝的遺民。不與清朝統治者合作的思想立場。然后再讓學生分析、理解:從以上介紹和作者的這種奇特情趣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很快就發現了:作者是一個灑脫不羈、剛強耿直、高雅脫俗、有著傲岸風骨的志士。
這樣,我引導學生由景入情。由景入主旨。水到渠成地完成了一次自主鑒賞的旅行。